新加坡学者: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艰难历程(七)

—看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成就

董玉振 · 2016-09-27 · 来源:乌有之乡

七、如何看待私人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新中国建国后,城市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是对私营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方式是首先通过公私合营,逐步过渡到完全的公有化。在这一过程中,民族工商业者受到应有的尊重,在合营企业里享受着管理权和很高的薪金待遇,甚至有些资本家在离开原来的企业进入政府部门担任要职后,仍享有着比同等级别的官员远远高出的薪金待遇。正因为初期公私合营阶段的谨慎和务实,使得资本家在接受新政权的管理方面,困难较少,有所谓“敲锣打鼓进入社会主义”。直到 “文革”爆发,资本家的合法权益(也包括不合法权益)被制止,公私合营经济被完全的公有化。

今天重新来看待这一事件,不可否定,对待资本家和私人资产的粗暴手法是不恰当的。毕竟,中国民族工商业者的大多数是爱国敬业的经营者,为中国上个世纪前半叶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尤其是那些资本家及其后代,是否应因此指责毛泽东呢?

历史的进程并非直线条的。二十世纪最重大的政治事件莫过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大量出现,使人类似乎看到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一系列非人道、不公平现象的灵丹妙药。人类显然把一种全新的生存形态的产生和规划看得过于简单了。在私人经济向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过渡,和如何对待资本家这个课题上,在世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中,没有一个处理的完美,更谈不上绝对公平。相比较而言,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私营经济改造,虽然有对资本家的不公平之处,但却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中手段最柔和,也相对较具有合理性的一个,至少在“文革”之前是这样。而苏维埃俄国则对资本家不是进行改造,而是一杀了之。

虽然今天私营经济受到鼓励和保护,但今人没必要,也不应该因此而对过去否定私营经济的历史后悔或指责,即使历史让中国百姓重新选择,在1949年的情况下,在毛泽东和蒋介石之间,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在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中国人民会选择谁呢?这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次不可能完美的试验。对那些曾为地方工商业发展作出贡献,后被没收财产的资本家,后人只能留有一份感谢,这是面对过去这段复杂历史时,不得不有的宿命情节。毕竟,完全凭靠私营经济,中国在毛泽东时期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成就是不可能取得的;因此,从国家发展的整体得失来看,中国人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在1949年的当时背景下相对较为有利的选择;虽然社会主义道路到底该怎么走,至今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土地改革过程中被没收的土地和被批斗的地主,也有不少人是乐善好施的;但没有这场带有血腥味的土改,中国土地的高度集中就无法根治,将使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贫民失去生活的保障,中国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对多数人的人道主义就无从谈起。台湾在1950年后开始的,以官僚资产和没收日资股份换取台湾地主的土地,然后分配给广大贫民的做法固然温和,但这种做法在贫穷而辽阔的大陆则根本行不通。“革命”则成了唯一可行的选择,那些乐善好施、遵纪守法的地主和资本家部分遭受不公平对待,也就在所难免了。

在社会大转型时,要确保所有利益集团之间的完全公正,是不太容易做到的。关键是,社会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是否在转型过程中趋向更好。毫无疑问,1949年后大陆的社会发展成果给出了相对满意的答案。以今天的政治环境,去评价昨天的道路选择,并不是客观理智的历史观。

如果那些资本家和地主的后代纯粹基于自己家族的损失而对毛泽东及其时代予以否定,虽然在情感上可以理解,但也暴露了他们的自私和狭隘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晨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