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研究

•顾钰民•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引发了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深层反省,而且也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是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是生产过剩这一实质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从现象上看,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 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是金融领域中的危机,其实质是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次级贷款的目标是要让穷人也能够买得起住房,这就必须给他们贷款, 有了贷款就会对住房产生巨大的需求,从而缓和生产过剩的矛盾和刺激经济发展。但问题在于金融机构又把这种贷款通过一种金融衍生品,即“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 券”,在金融市场上交易,也就是把住房抵押贷款权证券化,由此形成了难以控制的金融交易,造成整个金融链条的断裂而引发金融危机。但这并不能改变金融危机 生产过剩的实质。

二是关于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比较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爆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金融活动,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不力,任其无限发展,最终导致金融市场的混乱,使得危机爆发。 但是,这只是停留于对现象的分析,并没有揭示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看来,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整个西方经济发展的比例失 调,使得经济不能正常运行。高度社会化的生产使经济活动越来越细化,也使各种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化,整个经济的运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要保证这一系统在运 行过程中不出问题,绝不是市场能够做到的。更何况这一系统由于信用和金融关系的渗入,以及信用关系和金融衍生品的市场化而变得更为复杂。尤其是在现代经济 发展过程中,进入市场流通的不仅是有形的物质商品,而且有无形的以金融衍生品为载体的信用关系,这又极大地加大了经济运行的风险。当这一系统在运行过程中 由于某一个环节,特别是金融环节上出现重大的问题,就会危及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出现全局性的问题而产生经济危机。

在现代经济中,由于经济活动的高度货币化、金融化,使原来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领域中的比例失调,现在更多地表现为金融领域中的比例失调,实体经济领域中的 比例失调与金融领域中的比例失调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的机制。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金融领域的活动得到缓解,即信用和债务关系可以通过 创造需求来缓解实体经济的生产过剩。但金融领域的活动在缓解实体经济领域比例失调的同时,又把这种比例失调转化为金融领域的问题,特别是当金融领域的活动 出现失控的时候,又会加剧实体经济领域的比例失调。信用和债务创造的需求不是有支付能力的现实需求,而是把未来几十年的需求变为当前需求,并以这种未来需 求为基点进一步扩大现实供给,这就使生产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原来实体经济领域出现的比例失调,现在发展为实体经济领域和金融领域都出现比例失调。所以, 源自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过剩,在通过金融领域的活动得到缓解的过程中,隐含着使这种生产过剩进一步深化的隐患。在现象上表现为金融活动的失控,实质是实体 经济领域的生产过剩。金融活动的失控和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过剩相互交织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个新的特征。

三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金融危机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的分析。1.马克思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一基本线索,认为资本主义在生产力方面表现出的 基本特征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性质。当代资本主义私人生产日益被社会生产所取代的这一事实,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日益采取社会资本的 形式,私人资本将由社会资本所取代的预见。2.马克思主义从经济活动社会化的要求出发,认为社会资本的运行和整个经济活动的进行,已经离不开国家的调控, 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运行方面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一事实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必须从社会利益出发对经济进行调节,才能保证经 济社会顺利发展的预见。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20期,摘自2012年1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登入为: admin
探索2013(1)/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研究.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2/26 08:09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