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
华尔街祖科提公园的星星之火正在向整个美利坚大陆燎原。这把火,由东往西蔓延,愈烧愈旺,据称已有上千个大小城市“熊熊燃烧”起来。
从最初几十个人的街头示威,演变成如今数万人群起响应的社会运动,“占领华尔街”俨然成为当下美国最富煽动性的战斗檄文。
从“占领华尔街”到“占领一切”,何以一个无组织、无领袖,结构松散、诉求混乱的微型示威活动,在短短十数天内生成为席卷全美的“狂潮”?
你可以说是因为美国政府“劫贫济富”激怒了民众,也可以把原因归结为低迷的经济现状、看不到希望的改革,让人们无法忍受。但是在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率高企 等经济表象的背后,萧条时代的社会心理危机或许可以给这场杂乱无章的抗议风潮以合理解释——因为生活日益艰难、前景黯淡,使得整个社会弥散着恐慌和不满。 在社会情绪处于失控的临界点时,华尔街点起了第一把火,于是火烧连营。
对现状不满
有人说,经济危机洗劫的不只是人们的钱袋,还有他们的心灵,假如社会心理耐受的那根神经断裂,经济危机就将无可挽回地变成一场大的社会危机。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在危机开端,大多数人并无切身的体验。然而当危机的深层次影响逐渐扩散至整个社会时,人们的恐慌和不满情绪也就开始蔓延。然后从最 初的恐慌、激愤、易怒,再进入到漫长的忍耐阶段。在这个阶段,政府和社会的任何瑕疵都可能成为民众发泄怒火、疾呼改革以寻求生活希望的导火索。
近年来美国“茶党”重生,并迅猛发展可谓明证。所谓的茶党发端于1773年,当时为反抗英国殖民当局的高税收政策,愤怒的美国波士顿民众把英国东印度公司 3条船上的342箱茶叶倾倒在波士顿海湾。波士顿倾茶事件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暴政的开始,参加者遂被称之为茶党(Tea Party)。
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选择扩大财政赤字,以刺激经济的政策,并违背减税的竞选承诺,积极推行总额达1.9万亿的增税方案。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美国人,本 已对生存现状产生不满,奥巴马此时提出增税计划自然引起巨大争议,突破了社会忍受的底线。2009年2月,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电视主持人桑特利在节目中表示 反对奥巴马政府的房屋救济贷款政策,并呼吁茶党再现,这个倡议很快在整个美国得到了热烈响应,于是茶党重生。
此后,茶党抓住部分民众对奥巴马政府在非常时期一些有争议的施政方针,如救市政策和对金融业的强力管控等存在的不满心理,在各种场合发起抨击和抗议活动。 抗议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数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升级,最大的一次抗议活动波及全美750个城市,参加人数高达200万人,这使得其被视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 大的一次政治运动。
然而茶党运动带有浓厚的保守主义色彩,其理念并非为多元化的美国民众所接受。在茶党运动中被压抑的左翼民众和团体也在积极寻求利益表达的机会。加拿大非营 利杂志《广告克星》发起的“占领华尔街”活动,正中左翼下怀。于是在思想和组织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卷入了这场为抗议而抗议的社会运动。
“他们知道美国出现了问题,制度也不再运转良好,他们希望通过抗议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该怎么做和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华东师范 大学政治学系美裔副教授约瑟夫•迈哈内(Josef Mahoney)这样向《新民周刊》描述“占领华尔街”的盲动性,他的一个学生现在是这场运动的地区召集人。
他认为“占领华尔街”运动虽然和“茶党运动”有着显著区别——前者偏左、组织无序、诉求杂乱,而后者右翼色彩浓烈,目标明确、领导有力,但两者的共同点都是美国社会对现状不满的一次集体性宣泄。
其实,正如《大萧条时代》带给我们的感受一样,对于那些正在穿越大萧条的人们来说,他们并不会过多地关怀所处的社会、国家和时代。他们所感知的更多的是 “艰难时世”对于他们自身的压迫。他们所体验到的往往仅仅是个体和家庭失业的危险,节衣缩食、失去汽车和房屋的窘迫,身份的下降,以及顾虑自身安全与保障 等。面对日渐衰败的生活或者遭遇生存危机,人们常失去理性,并滋生恐慌和不满。这个时候他们也很容易受到鼓动和诱惑而盲目地投入到一场运动中去。
民众对生活和未来过度恐慌的心理可能会使危机进一步恶化。对于这种萧条时期的社会心理危机,罗斯福在1933年在总统就职演说时曾有句名言:“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动乱因子集聚
在3年前,当金融危机爆发时,绝大多数美国人心中更多的或许是希望而非绝望。这不仅由于大众对危机的认知有一个滞后过程,还因为他们有一位誓言用“改变”来拯救美国的新总统。
奥巴马从来都不缺乏鼓动社会的才华,他的激情四溢、雄心勃勃、信誓旦旦确实曾给美国人带来过希望和憧憬。其竞选口号“是改变的时候了”和当选的演讲名言“是的,我们能”一度是最流行的口头语。
但是基于分权和制衡理念所设计的美国政治制度,适合常态管理,却并不适合改革维新。而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并存竞争的党派制度更增加了变革的难度。因为,以 民主的名义,任何一方的改革倡议都有可能会因为党派利益而被对方扼杀——即使这种改革本身可能有利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在这样的制度之下,鸿篇巨 制的改革变得困难重重,而最为常见的,则是各种经过多次协商、妥协的小修小补型改革法案在国会的通过。
于是,奥巴马当年鼓舞人心的变革宏图,经过三年政治博弈的风吹雨打早已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从救市方案、增税计划到医保改革再到如今的就业法案,奥巴马的施政举步维艰,每前进一步必伴随着相当程度的妥协。
时至今日,由于受到党内外重重阻力,改革力度有限的奥巴马政府,尽管主动调整内政外交战略方针,并且出台了不少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法案。但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仍然陷入了持续的低迷和衰退,这也导致社会动荡因子不断累积。
美国人口普查局9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随着家庭收入因经济低迷大幅缩水,以及不享受医疗保险的人数新增100多万,美国贫困人口数量2010年创下该 数据自52年前开始统计以来的新高。数据显示,4620万美国人2010年位于贫困线以下。2010年也是美国贫困人口数量连续增长的第三年,贫困率上升 至15.1%,达到1993年以来的最高值。
与贫困人口相对应的是高失业率的持续攀升。7至9月,美国失业率连续保持在9.1%的高位。甚至有专家认为,美国实际失业率上更高,可能达到了15%左 右。其中青年人的处境更不容乐观。据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青年失业率逐年上升,目前已接近20%,是危机前的两倍。青年占美国劳动力人口 13%,却占总失业人口的26%。美国国会发布的一份报告分析,由于美国就业创造是个缓慢、滞后的过程,即使政府采取措施,美国青年就业形势在未来10到 15年里仍不容乐观。
经济状况日益拮据,促使越来越多的年轻美国人要么合租房屋,要么搬回家与父母同住。年龄在25岁至34岁的群体,去年春天仍与父母同住的人数为590万,比2007年衰退正式开始时增加25.5%。如果这些人独立生活,接近半数将归入贫困群体。
美国底层人的贫困也许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很多长期失业,也没有资格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房屋因为还不起贷款,被法院拍卖,因此不得不流离失所。迫于无 奈,他们纷纷在空地上搭帐篷露宿,于是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帐篷城”。“帐篷城”居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一日三餐多半靠附近的餐厅和食品店施舍。
尽管大多数美国人并没有沦落到“帐篷居民”的境地,但金融危机以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心理上都在经受煎熬。“金融危机后,美国人分为两部 分:上层富人依旧富有,然而中产和工人阶级却在遭受生活品质滑坡的痛苦。而随着美国霸权主义的衰落,美国人也逐渐发现他们不得不与中国、印度等这些发展中 国家展开生存竞争。”面对国家和个人遭遇的前后巨大落差,约瑟夫•迈哈内认为“美国人发自内心地抗拒和讨厌这样的事实”。
中低阶层对现状的不满、对前途的迷茫使得美国社会的动乱因子在不断聚集,并随时可能因为一个噱头爆发。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茶党和此次“占领华尔街”会从零散的、小规模的示威活动在短期内发展为全国性抗议运动。
(《环球视野》摘自2011年第40期《新民周刊》)
链接:“占领华尔街”运动折射出西方工人运动问题(吴金平)
在当前广泛而深刻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情况下,美国债务危机缠身,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酵,许多西方国家陷入深重的主权债务危机泥潭,失业率居高不下, 青年就业率低,劳工大众反对政府财政紧缩政策以及削减工人群众福利等资本的加紧剥削和统治。从2011年9月17日美国民众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蔓延至许 多西方国家的各种群众“占领”抗议活动,到2011年11月30日英国爆发的200多万人参加的世纪大罢工,西方国家劳工群众罢工、游行示威等抗议资本统 治、压迫与转嫁危机的运动此起彼伏。对西方国家工人阶级反对资本家阶级统治的工人运动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占领华尔街”运动折射出当前西方国家工人运动问题
从“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发起和组织活动中,可以显见参加抗议游行活动的示威者们群龙无首,故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占领华尔街”运动不可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也谈不上明确的目标指向,运动参加者们也不可能有协调一致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诸如此类致命的先天不足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占领”运动不会奏效的命运。
“占领华尔街”运动靠99%的民众再也不能忍受1%的人的贪婪和控制这一共同点把抗议者聚集在一起,就是说,抗议活动虽基于民众这一共同的要求,但在某种 程度上却是抗议者自发甚或是本能的行动,并非自觉自为的运动。至今仍未平息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是不同政治派别参加的政治抵抗运动,它反对由政府、银行与 企业的联盟或联合体形成的“钱权政体”,其各种抗议需求的一个共同声明是抗议政府的腐败和大企业的特权以及最富有的1%的美国人作决策。示威者发出“推翻 整个制度,资本主义是有组织的犯罪”、“还权于人民”、“没有战争,只有阶级斗争”、“和平革命不可能的话,暴力革命不可避免”、“革命的一代”、“我们 需要工作,我们需要革命”、“革命已经开始”和“赢得阶级斗争”等怒吼,从中可看出他们的觉悟和斗志。
但许多西方国家工人阶级组织、政党迄今并未能抓住和利用当前经济社会全面危机与一些民众觉醒进行抗议的时机宣传工人阶级政党的纲领,号召民众尤其是广大的 工人群众切实行动起来,给他们造成困难和挑战的被动不利为谋求变革发展的机遇。反映出西方国家工人阶级组织和政党在发起工人运动中遭遇着种种约束条件。对 当前西方工人运动中存在的这一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十分必要。
二、影响当前西方国家工人运动发生的原因
1.导致西方国家工人运动陷于低潮的客观原因。
这主要有:飞速发展的生产力是造成西方国家工人运动低潮的物质原因;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政府推行的打压工人运动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是直接原因;西方国家统治策 略的调整缓和了劳资矛盾,减少了工人运动的发生。但外部原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部原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影响当前西方国家工人阶级组织和政党发起工人运动的内部原因。
西方国家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信仰缺失。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传统工人阶级无论绝对数目还是相对数目都在萎缩,以往无条件地属于工人运动的工人 阶层,现在开始转向拥护经济自由主义政党。随着社会物质的丰富,西方工人阶级失去了以往的阶级意识,失去了过去的信仰--即通过团结互助和集体行动可以实 现每个人生活的真正改善。由于阶级意识淡薄和信仰迷失,也就不再笃信工人阶级依靠强有力的集体行动可以争取和维护自身权益,也就不会培育工人阶级整体意识 和采取联合行动了。
西方国家工人阶级中存在的个人主义思想意识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给其政党和工会组织团结他们开展工人运动造成困难。当今,突飞猛进的科技带动的经济政治社会方 面的巨大变革使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并造成大量失业和灵活的就业方式;劳动关系和劳动条件日趋个人化,人们对自己的社会关系已可以自行选择,而不再像过 去那样被动接受,围绕某一工种、某一企业、某一社会阶级长期形成的集体身份会突然瓦解,使阶级观念濒于消失。西方国家工人不再持有整个工人阶级地位和根本 利益相同的阶级观。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分化导致其内部利益不一并引发矛盾,工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使其难以采取统一行动和进行共同斗争。
西方国家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会的分散和多元化对开展工人运动产生不利影响。美国众多工会成为众多利益群体的代表,每一个工会都是和资方协商的小群 体,这种状况分化和破坏了工人的整体团结和整体利益。在现有体制下举行全国性总罢工等集体行动,从技术操作角度看几乎是不可能的。以行业、地盘利益划分的 各工会既没有雄心也不具备集体行动能力去应战资方对其的打压。
工人阶级及工会受工联主义的消极影响。
工联主义思潮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工联主义者主张在不改变现存政治经济制度的前提下组织工会,用集体的力量为劳工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 利。美国的土壤就极为适合工联主义的发展,这个移民国家的劳工阶层与雇主阶层一样,绝大多数人对自由资本主义及其自由雇佣制度深信不疑,除非冲突到了极端 的地步,否则工会的领导人与会员都奉行与雇主“双赢”的信条。工联主义的“息事宁人”的改良主义——否认阶级斗争和放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工人运动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不成熟,无疑改良工会主义制约了工人阶级采取集体行动,削弱了工人运动。
工人阶级受改良主义思想影响。
劳资合作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侵蚀到工人阶级队伍中来,成为工人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理论依据,实践中工人阶级也不再采取团结一致的联合行动去对抗资本的 进攻,不再去争取达到最终消灭劳工对资本的依附关系和使劳工处于劣势的社会条件得以产生的土壤--资本主义制度的奋斗目标了。工人阶级失去了早期工人运动 的明确目标,演变成资本主义制度体系内争取较为有利的社会再分配条件的一般角色,也是其集体斗争减少的重要因素。
西方国家工人阶级信守国家法律制度。
西方国家工人阶级及其工会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迫使资产阶级政府相继构建起一整套法制化的劳资关系调整机制,工人阶级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福利和社 会保障增加,劳工群众也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从而保障了劳资关系的相对稳定。西方国家的劳工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从一个制度外的对抗性力量逐步成为制度内的 建设性组成部分。西方国家劳工阶层更多地愿意遵循法律与和平的手段去争取与维护自己的利益。如集体谈判制等政府协调劳资关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的运行对工人 集体行动产生消解作用。虽说集体谈判制是工人阶级长期艰辛斗争才取得的,但工人们似乎忘却了曾经的那段劳资激烈冲突的工人运动史。既然现在集体谈判制度提 供了解决劳资矛盾、冲突的出口和平台,工人阶级有了更为切实平缓的可选之路,他们就把它作为首选,而不再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采取较激烈的集体行动方式 了。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工会都拥有集体谈判权,这就减弱了工人阶级诉诸工人运动来解决劳资矛盾的意愿程度和具体实践。笔者不是轻视发达国家工人阶级历经 苦难、得之不易的斗争成果--集体谈判和福利国家等体制的实际意义,更非否定工人阶级利用集体谈判及福利国家体制维护和保障自身权益的做法,只是认为,他 们要深入思考并识破在集体谈判和福利国家体制“和平、公正、仁爱”的表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资本家阶级统治剥削压迫工人阶级以及劳资阶级矛盾与斗争的实质 内容,因而不要耽于集体谈判和福利国家等体制建设而裹足不前。
三、当前西方国家工人运动发生的可能性、必要性与现实性
1.可能性。 发达国家工人阶级中存在的个人主义思想会影响其集体行动,但这并不必然导致其集体主义思想、集体行动能力和集体行动实践缺失。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 认为,随着劳动分工日趋复杂化,个人主义思想必然会进一步抬头。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越大,个人的自主性越强,这倒并不会引起人与人之间友好团结思想的 减弱,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团结思想是建立在一种集体道德基础上的。受个人主义思想影响的工人阶级拥有了集体道德,就会相应地具备集体思维及集体行动的可 能性,发起工人运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2.必要性。
马克思曾预言,大多数就业居民依靠领取工资、薪金维持生活。他们的利益,至少作为雇员,与雇主的利益是完全不同的。两者之间的冲突,无论如何都要求雇员方 面采取集体行动。阶级斗争,无论人们是否赋予这个词汇某种政治含义,都要继续进行。即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反抗资本统治的集体行动无论如何都会发生。国家体制 等外因也会迫使工人阶级采取集体一致的行动。“现在奥巴马认为工会不是问题所在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各个工会都要与奥巴马沟通,奥巴马说你们要先解决自己 的团结问题才谈得上沟通。”在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的劳资政谈判体制中,如工会一元化等工人的团结和一致的集体行动被作为与资方和政府沟通的必备条件,这将 会促成工人和工会某种程度上的合作和集体行动。
3.现实性。
资本主义制度下,由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同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和处境决定的其利益根本对立而引起的矛盾冲突,必然导致阶级斗争,引发工人运动。2011年 9月17日在纽约举行的美国民众抗议金融资本统治的“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扩展到美国许多城市,并波击加拿大、英国、荷兰等多个国家,2011年11月 30日英国30个工会组织了200多万工人参加的大罢工,2011年12月1日希腊工会组织了罢工。前后接连爆发的这些工人群众游行示威、罢工活动的直接 导火索或是抗议资本剥削压迫,或是抗议政府实行削减劳工大众福利的财政紧缩政策,从根本上说,则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摆脱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痼疾的 发作使然。当前西方国家劳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情况表明,工人阶级反抗资本统治的集体行动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下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必然发生的规律 性现象。当前西方国家工人运动虽然低落,但工人群众抗议资本家阶级侵蚀他们权益的罢工、游行示威等工人运动连绵不断。
总之,西方国家工人阶级因根本利益一致性而具有联合起来、采取集体行动、发动工人运动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现实性,经验事实也表明他们具备集体行动能力并开 展过且仍在开展着工人运动。实践也已证明,工人阶级联合斗争及工人协调一致的集体行动是达成工人运动目标的得力工具,并且是工人阶级解放事业的正确路径。 西方国家工人阶级深刻理解了工人运动的意义,具备了集体行动意识后,须勇于把其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及潜力自觉主动地挖掘并释放出来,以劳动群众最广泛有力的 联合一致行动与联合起来的强势资本进行斗争,善于争取胜利,从而有效地维护和增进并最终真正实现工人阶级的权利、利益和福祉。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20期,摘自2012年第52期)《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