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复交一年,古巴有何变化?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毛鹏飞 时间:2016-08-12

摘要:对美国来讲,促使古巴发生“颜色革命”依然是其最终目的。所以,美一方面通过恢复外交关系加速对古巴社会的渗透,另一方面也试图让古巴人民对现状越来越不满。

0.webp
2016年5月2日,在古巴哈瓦那港,人们高举美国和古巴国旗迎接美国商业邮轮“阿多尼亚”号。

今年7月20日,古巴与美国复交一周年。两国关系破冰以来,古巴很热闹:迎来了88年来第一位在任美国总统的访问、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首家美国酒店、第一艘从美国驶来的游轮、第一封从美国直接寄来的信件、好莱坞大片拍摄团队、NBA球星……

但是走在哈瓦那街头,年久失修的建筑、市场里空荡荡的摊位、路边抛锚的老爷车还在时刻提醒你,这是一个被美国经济封锁了半个多世纪的国家。

不过,对于在禁运状态下坚持了数十年的古巴人民来讲,与美国恢复外交关系、向前推进的经济改革(古巴称为“经济模式更新”)、老一辈革命家向年轻一代交接权力等承诺,让脚下这片土地充满了可能性。

“解决吃饭问题”依然是首要目标

不亲自来,就体会不到普通古巴人生活的艰辛。

有一次,从老城区到哈瓦那国会大厦“小白宫”的路上,记者花两个“可兑换比索”(CUC,约48比索,2美元)买了一瓶矿泉水,拿着边喝边走。路边一位抱着两三岁小孩儿的中年妇女走上前来,询问能不能把剩下的半瓶水给她,因为孩子口渴,但她舍不得买水。

对平均月收入只有约25美元的普通古巴人来讲,一瓶矿泉水的价格相当于他们两天的工资,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其实,这位女士生活的哈瓦那老城区已经是古巴最繁华的地方之一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年3月访问古巴时,特意和家人一起游览了老城区。这里是建筑艺术的宝库,保留了几百年来各种风格的历史建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为了发展旅游,老城区核心景区已经修葺一新。海明威最爱的“五分钱”小酒馆里人头攒动,路边的艺术家叼着烟斗给游客画肖像,国营商店里窗明几净,切·格瓦拉的头像出现在各种纪念品上,不过这些都是游客眼中的“乌托邦”。

稍 微往外围走十多分钟,就进入了哈瓦那居民真实的生活。道路坑洼不平,有些路面柏油脱落,已经露出泥土;两边的建筑年久失修,墙皮斑驳;有的楼房破旧得两层 以上只剩下一面临街的墙,连房顶都没有。当你正在为这栋充满欧洲风情的建筑被废弃而惋惜时,突然,从没有玻璃的窗户中探出一个脑袋——这里竟然还有人住!

由于美国的封锁和古巴自身的经济问题,市面上的建筑材料非常有限,而且价格昂贵,虽然古巴居民的住房都是国家分配的,但是普通人并没有足够的钱来维修自己的房子。

对他们来讲,首先还是要解决吃饭问题。这也是古巴政府经济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美禁运导致古物资短缺

古 巴自1962年开始实施食品和日用品配给,古巴居民以象征性的价格在供应配给品的商店购买定额的大米、鸡蛋、糖、牛奶、鸡肉、咖啡等食品和肥皂、火柴、香 烟等日用品。但是古巴80%的食品都需要进口,高额补贴让政府日益不堪重负。从2011年起,古巴逐渐减少配给品的种类和数量,比如肥皂、洗涤剂、香烟已 经从供应卡中消失,鸡蛋供应量也大大减少。

对大多数人来讲,如果需要更多就只能去市场购买,但是价格就会高出几倍。而且由于进出口贸易受到 美国禁运政策严重制约,即使在首都哈瓦那,生活物资短缺也是常态。哪怕在最大的超市,很多货架上也空空如也。而保质期长的罐装食品相对多一些,但种类非常 少且价格高昂。比如,一听罐体被腐蚀变色的啤酒售价约1美元,这是一个工薪阶层一整天的薪水。加上古美复交引发的旅游热潮,日益增长的外国游客消费占用了 大量本就匮乏的食物资源。

奥巴马访问古巴期间,记者在古巴著名的涉外酒店“全景”酒店附近的超市里,遇到了国营工厂职工阿德里安娜。

“鸡蛋越来越难买了。” 阿德里安娜说,“游客越来越多,很多食品都被新开的饭店买走了。他们赚了钱,但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却更难了。”她认为,“这是美国禁运措施的恶果,还有就是改革应该加快,政府既然鼓励个体户发展,那也应该配套提供他们采购物资的渠道”。

美“改善古巴人民生活”放空炮?

自从2014年12月宣布与古巴启动双边关系正常化进程以来,美国政府屡次提到要“改善古巴人民生活”,禁运措施却岿然不动。这固然有美国国会阻挠的原因,但奥巴马也并没有为此倾尽全力。

对美国来讲,促使古巴发生“颜色革命”依然是其最终目的。所以,美一方面通过恢复外交关系加速对古巴社会的渗透,另一方面也试图让古巴人民对现状越来越不满。

一年多来,美国政府不断放松对美国人赴古巴旅行的限制,通过扩大旅游、文化、体育交流,向古巴输入美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促使古巴社会从内部发生变化。美国还推出一系列经济松绑政策,来支持古巴私营经济发展,期望达到改变古巴经济成分的目的。

同 时,美国政府还选择性地极力推动美国企业进入古巴电信及互联网领域。美国政府批准通信企业斯普林特公司、互联网巨头谷歌等相继在古巴推出服务,甚至想深度 参与到古巴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中,以期通过改善古巴的通信条件,帮助古巴进入互联网时代,使美国的文化和信息可以在古巴民众中通畅流通。

不过,高昂的上网费用、对家庭互联网接入的限制、陈旧的电信设施使古巴互联网渗透率只有5%左右,是全球网络覆盖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古巴人民“与世隔绝”。

在过去几年中,俗称“包裹”的离线打包网络,在古巴流行开来。

“包 裹”通常每周五更新,有高速互联网渠道的人把境外最新的影视、音乐、电子杂志、软件应用等资讯下载后打包拷贝到移动硬盘,由分销人员当天乘车送往各大城 市,当地的“数据骡子”再卖给古巴居民。价格由数据量来定,如250GB约2CUC、500GB约4CUC等。虽然仍然价格不菲,但是比购买上网卡浏览网 络信息要便宜得多。

移动硬盘、U盘、数据线和遍布全国的人肉“数据骡子”,组成了一张古巴地下信息流通网络——一张不联网的“互联网”。

但随着古美复交逐渐打开古巴通往世界的大门,伪“互联网”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古巴政府自2015年起开始了颇有特色的互联网建设工程——公共WiFi网络。迄今为止,全国已经铺设了65个WiFi热点,今年还会新增80个,主要在公园、广场、街头、一些娱乐和体育场馆。

使用这些公共WiFi需要购买古巴电信公司的上网卡,每小时约花费2CUC。20岁的比韦罗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这些街头WiFi给年轻人打开了一扇窗,“我们急切地想要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我们需要更多更方便更快速更便宜的网络”。

古巴强调不会采取“休克疗法”

自 劳尔·卡斯特罗2008年初就任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以来,古巴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包括允许集体和个人承包闲置土地、允许个体户发展、开放汽车和住房 买卖、向个体经营者提供贷款和向个体经营者征税等。2011年4月,劳尔在古共六大上明确提出全面推动“经济模式更新”,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这在相 当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古巴经济发展。

今年4月举行的古共七大上,私营经济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支持,来自私营经济体的党员代表出现在了七大会场。目前,古巴已经有超过50万人从事个体经济活动,提供社会急需的服务、产品,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餐饮、运输和房屋出租已经成了最热门的个体经营领域。

特别是旅游业,随着古美复交迎来了快速发展,2015年全年游客数量超过350万,其中美国游客增长了77%。今年预计外国游客数量将超过400万,这对总人口只有1100万的古巴来讲,无疑是巨大的机遇。

过去一年中,哈瓦那涌现了上千家新的私人酒吧、咖啡店、甜品店、餐馆,改变了古巴的街头面貌和夜生活,也改变了古巴人的观念。对古巴人而言,个体经营已成为就业的重要选择之一。

虽然在外界看来,古巴的变革仍然很慢,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研究所研究员杨志敏认为,正所谓“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古巴的经济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古 巴目前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更新”包括了配给制改革、经济特区建设、吸引外资、国企改革、货币双轨制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涉及分配方式和体制改革,涵盖 多个领域,以及新的税收法、社保法、个体劳动者法、新的外国投资法等配套法律,这将是一次对古巴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全方位改革。

“根据古共七大的精神,可以预计,在老一辈依然掌权或具有影响力的情况下,古巴的经济改革会按照既定的步伐,从而呈现小步慢走进方式。随着古巴外部生存条件的逐步改善,改革应当会为经济带来更多的活力。”杨志敏表示,如果古巴改革步伐迈得太快,也会影响国家的稳定。

在“七大”的报告中,劳尔强调,古巴绝不会允许“休克疗法”,绝不会采取新自由主义政策,不会鼓励国有资产和社会服务的私有化,“绝不抛弃任何一个人”。

(原标题:与美复交一年,古巴有何变化?)

本文链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global/info_12801.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