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建林•
11月29日至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和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在京联合召开第三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资本主义危机与社会主义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
这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一次隆重集会,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尼泊尔、古巴、越南等四大洲九个国家的近150位参会代表共聚一堂,纵论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变迁,畅谈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
此次大会是这是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之后的一次社会主义盛会,是对在全球经济政治大变局中展望世界社会主义复兴前景的一次深度研讨。中央顾问委员会原秘书长 李力安、国防大学原政委赵可铭、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科扬、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卫建林、中国社会科院原副院长汝信、中国软实 力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中央党校教授赵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卫兴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崇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 英国共产党主席哈帕、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茹科夫、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教授多博林科夫、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教授卡扎诺夫、美国共产党经济委员会委员哈拉 比、德国著名哲学家与经济学家帕特森、法国著名学者博卡拉、古巴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格迈兹、尼泊尔著名学者萨帕利亚、越南河内国家大学副院长武明江等 中外代表分别作大会发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环球时报、新华社、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苏州大学、辽宁大学、云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 院、山西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温州大学、福州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南阳师范学院、湖南科技大学、牡丹江师范学 院、东北农业大学等诸多单位的国内代表,与外宾一起就新自由主义和国际金融垄断与世界格局和社会阶级结构、新帝国主义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世界左翼与社会主 义现状及前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等主题进行了广泛的发言和热烈的讨论。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卫建林认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世界,是一个物质财富大幅增长而贫富两极分化和不平等空前加剧的时代,一个因为失业率增长而丧失现 在和因为青年失业率更大的增长而丧失未来的时代,一个在光怪陆离的经济泡沫中翻滚而历史倒退、文明萎缩、社会动荡、战乱迭起、自然灾难严重的时代。新自由 主义全球化许诺全球的民主、自由、和平、富裕,已经成为史无前例的伪命题。以下为卫建林发言摘要。
关于“重新发现社会主义”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卫建林
上个世界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走上世界舞台,特别是90年代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切,被踩在脚底,成为过时、陈腐、僵化、邪恶、罪行的同义语。
但是除了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留存下来和进行新的探索,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经济社会进步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新自由全球化许诺全球的民主、自由、和平、富 裕,已经成为史无前例的伪命题。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世界,是一个物质财富大幅增长而贫富两极分化和不平等空前加剧的时代,一个因为失业率增长而丧失现在和 因为青年失业率更大的增长而丧失未来的时代,一个在光怪陆离的经济泡沫中翻滚而历史倒退、文明萎缩、社会动荡、战乱迭起、自然灾难严重的时代。
作为新自由主义的舆论伴侣,曾经闹过一阵“重新认识”,即通体抹黑社会主义、通体涂亮资本主义。在国际垄断资本的操纵下,媒体连篇累牍,著作厚如砖块,占 领电视、广播、论坛和大学讲台。但是巧舌如簧的政客、卖身投靠的文人,除了诈骗的智慧、浮华的吹嘘、淫乱的经书和生造的历史,还能拿出什么呢?
“怀旧”首先在曾经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和地区成为社会性思潮。不是怀念僵板的计划经济和古拉格劳改营,而是怀念零失业、低物价、免费教育和医疗、靠诚实劳动实现平等和女孩子在外彻夜嬉戏而平安无虞的日子。那不是抒情诗的描绘和憧憬中的乌托邦,而是曾经有过的活生生经历。
“全球化”成为全球时髦,然而资产阶级理论武库尽管花样翻新,却连这样一个概念,也做不出像样的解释。人们开始从马克思那里援引认识这一现象的表述。接着 袭来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危机和对资本主义的质疑,尤其暴露出这一理论武库的贫乏。马克思被更深层的历史力量推到前台,“伟人回归”,从起初的只言片语走到 对他学说的认可。
法国《解放报》写道:“人们不仅在重新寻找马克思,而且还重新发现社会主义传统。”
这成为世界历史运动进程出现根本转折的一个里程碑。 “重新发现”,主要发现了什么呢?
——《解放报》文章说,“自由主义低估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希望和成果”,“如今,资本主义陷入危机,共产主义的回潮尤其是对新自由主义宣传的一种回答”,甚至西方解决危机的某些办法,也来自共产主义的经验。
——俄罗斯2009年出版教师参考书《俄罗斯历史(1900-1945)》,重新肯定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解决当时国家和人民面临问题的唯一出路,肯定斯大林、苏共、社会主义体制在卫国战争和国家建设中的决定作用。
——资本主义与环境对立。这种对立促使社会主义生态性或者生态社会主义问题的提出。社会主义不仅是社会规律而且是自然规律的要求,不仅是人类而且是自然摆脱资本枷锁按照自己规律存在和发展的制度选择。
——社会主义以抗击帝国主义、实现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为前提,又是这一斗争的继续。美国霸权主义、美国所代表的帝国主义、国际垄断资本主 义,成为人类进步事业和各民族健康发展的最大威胁。西班牙《起义报》2012年1月1日即有《美国:一切危机之母》。不仅第三世界国家,而且其他西方发达 国家,都出现摆脱美国干预和操纵的要求。2011年12月召开的第十三次共产党工人党国际会议认为,走向社会主义的当前任务,是“以明确的反帝、反垄断归 根结底反资本主义的目标重组工人及人民运动”,创立具有反帝性质的国际阵线。
——马克思把工人合作工厂称为“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对资本的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更大的胜利”和“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第一个缺口”。 列宁也说,“合作社是资本主义社会建立起来的、我们应当加以利用的唯一的机构”。苏共和苏联的教训之一,就是迫于险恶的国际环境,没有能够促进工人合作经 济的充分发展。现在,这种劳动者合作性质的经济不仅在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在第三世界国家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社会主义在同各国各民族的实际的结合中存在和发展。中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委内瑞拉提出“21世纪社会主义”。玻利维亚有“社群社会主义”。巴西共产党也提出“有巴西特色的社会主义”。
苏联解体,使曾经向往社会主义的国家和共产党,既不可能再把苏联经验模式化和照搬照抄苏联经验,也不可能再重复迷信书本的老路。苏联解体以来的历史,使社 会主义遇到两次考验。一次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政治、意识形态进攻中的白色恐怖——解散共产党、解雇共产党人、把共产党人送上法庭和投入监狱。另一次是民主 社会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的诱惑;这是一种在“民主”名义下抛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共产主义目标的资产阶级产品。经历这两次考验而“重新发现”的社会主 义,比没有经历这两次考验,显然具有更加深厚的历史力量和生命的韧性。这就如马克思所说,革命的进展不是在它获得的直接的悲喜剧式的胜利中,而是在产生一 个强大敌对势力的过程中为自己开拓道路的。
社会主义是多数人参与和实现多数人利益的一种过程,一种永远的发现和创造。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