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种植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中国培育出海水稻!

一个种植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中国培育出海水稻!

未来中国粮食无忧!

一个种植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盐碱地里,用海水种水稻——变成了现实。羊城晚报记者从广东省湛江市有关部门获悉,一种可在海水里生长并长出稻谷,耐盐、耐淹能力强的海水稻,10月18日经农业部等海水稻专家现场考察,被一致认为是一种特异的水稻种质资源,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利用价值。专家建议国家加强对海水稻资源的全面保护,并大力支持开展系统研究。海水稻发现者之一的陈日胜,为了海水稻繁育已奋斗了28年之久。

据悉,中国的盐碱地有6.3亿亩之多,基本撂荒,如果都能长出水稻,以目前产量(亩产300斤)计,每年能多打1890亿斤粮食,相当于现有全国粮产的五分之一。
陈日胜的海稻
10月18日,农业部海水稻专家现场考察会在湛江举行。考察会由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发出邀请,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专家组专程来到遂溪城月镇燕巢村海滩边,考察陈日胜种植的海水稻。
当天上午,海水退潮,陈日胜指着稻田说,涨潮后海水稻就会被淹没。正值灌浆期的水稻,稻穗青白色,如芦苇荡
“果然是野的!”站在田埂上,福建省农科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手捧稻穗,发现谷壳带着长长的尖芒后激动地说。他表示,一个优良基因的利用,可以提高育种的水平。
作为专家组组长,谢华安表示,海水稻耐盐碱水平较高,是很好的种子资源,应该支持开发利用。他强调,海水稻种子是国家宝贵的资源,一定要保护好。
“如果水稻真能靠海水灌溉长成,那将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成果!”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研究员廖西元建议,当地农业部门要保护好海水稻发源地。
据了解,1986年陈日胜在罗文烈教授带领下,普查湛江红树林资源时,在遂溪县城月镇燕巢村海边发现一株比人还高、看似芦苇但结着穗的水稻。当时罗教授叮嘱他收下522粒种子进行繁育,将海水稻种子延续至今。
“那是1986年11月的一天,风和日丽。我和湛江农业专科学校的罗文列教授一起到我老家遂溪海滩边察看红松林的生长情况。当我们穿梭于白花花的芦苇荡时,我忽然看到一株比人高出一半高,看似芦苇、却又结着穗子的植物在迎风摇曳。凭直觉,我觉得它是稻子,但成熟的稻穗是金黄色的呀,它却是青白色的,穗子顶上有一小撮寸把长的芒刺,看上去又有点像麦子。我把穗子里的果实剥开来一看,竟是红颜色的像米又像麦的颗粒。
这到底是哪类植物呢?罗教授仔细察看后,断定它就是水稻,一种生长在海滩涂盐碱地里的野生水稻。
水稻还能长在海滩盐碱地里?我对这一水稻新品种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好奇心。罗教授嘱咐我说,中国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有众多的野生稻品种,只不过没有被发现罢了。这是一个新物种,是非常宝贵的,你发现了它,一定要设法把它保存下来。从那时到现在,近30年过去了,我一直用心做着这件事,为此我不知耗费了多少钱财和精力。种植的面积从几分到几亩、几十亩、几百亩,扩展到今年的1000多亩。今年收上来的种子足够种植几万亩盐碱地,我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
陈日胜说,多年种植和反复的科学实验,让人们对“海稻”的特性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这种稻子抗盐碱、抗病虫害、不需施肥锄草,还抗旱、抗涝。
有人把陈日胜叫做“海稻之父”,陈日胜听闻哈哈大笑起来:“要说这是上帝送给我们老百姓的礼物,这不假;说我是‘海稻之父’可不敢当,我不过是替老百姓圆了这个梦而已。”
目前,这种海水稻正在广东遂溪、廉江和海南等盐碱地开展多点试种。
(观察者网综合羊城晚报、新民周刊报道)

海水种出水稻!一种可在海水里生长并长出稻谷,耐盐、耐淹能力强的海水稻,10月18日经农业部等海水稻专家现场考察,被一致认为是一种特异的水稻种质资源,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利用价值。专家建议国家加强对海水稻资源的全面保护,并大力支持开展系统研究。海水稻发现者之一的陈日胜,为了海水稻繁育已奋斗了28年之久。
如果盐碱地里,能用海水灌溉种水稻,那意味着什么?
小编从有关部门获悉,中国每年进口3000万至5000万吨的粮食,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15亿亩,若都能种上海水稻,按亩产300斤算,每年能收成4500亿斤粮食,相当于2013年全国粮食产量约37%,将远远超出粮食进口量,完全实现自给自足,还可大量出口国外。
海水稻发现者之一的陈日胜
而目前的现状是中国每年的进口粮食大部分来自美国,特别当中国进入世界市场时,必然有求于美国,因为美国几乎控制一半世界粮食出口数量,这将严重威胁中国粮食安全。
中国粮食安全威胁日益严重
粮食安全与否对一个国家而言,丝毫不亚于军事上的是否安全。如果在粮食上受制于人,将同样导致领土主权等的沦丧和国家与民族的灭亡。而外来资本在我国粮食市场上无节制的进入、投放和兼并,则构成了中国粮食安全最主要和最大的隐患。

【参考文章】

中国攻克用海水种稻千古难题,15亿亩盐碱地将变良田

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15亿亩,若都能种上水稻,按亩产300斤算,每年能收成4500亿斤粮食,相当于2013年全国粮食产量约37%

关键词:粮食安全,人口安全,水安全,陆海统筹,海水西调

西陆网   2015-02-15

http://mt.sohu.com/20150215/n409030546.shtml  

如果盐碱地里,能用海水灌溉种水稻,那意味着什么?

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15亿亩,若都能种上水稻,按亩产300斤算,每年能收成4500亿斤粮食,相当于2013年全国粮食产量约37%。

这并非痴人说梦,湛江人陈日胜正将这个梦想变成现实!1986年发现一株野生海水稻后,他坚持育种28年,终于获得重大突破——耐盐碱水稻新品种海稻86”呼之欲出;海水稻被国家水稻专家认定为一种特异的水稻种质资源

盐碱地

粮食,事关人类生存。为应对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开发盐碱地、利用海水灌溉种植成了世界各国专家探索的方向,但苦于找不到野生物种资源,研究难以突破。

陈日胜的海水稻,正是为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

从中国发现到世界角逐我们中国的东西,一定要留在中国

“如果水稻真能靠海水灌溉长成,那将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成果!”10月18日,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廖西元在湛江海水稻考察会上,语惊四座。

海水稻

联合国今年一份报告显示,全球粮食库存在近30年不断下降,目前全世界约有8亿饥饿人口。如果全世界143亿亩盐碱地都能种上海水稻,其“世界意义”将不言而喻。

为了研究耐盐碱水稻品种,世界各国正展开角逐:埃及将咸水湖芦苇与水稻杂交试验,菲律宾将2个不同亲本的耐盐株系杂交试验,印度将红树里提取的基因植入现有水稻品系,日本采用光波信息混合物改变水稻性能;中国有专家已开展大米草和水稻杂交、转基因技术培育等试验……

然而这些研究仍在试验阶段,尽管有了耐盐碱海稻新品种,但尚未大规模种植。今年7月,湖北信息研究院以“利用海水野生稻驯化成栽培水稻”的课题,检索国内外文献,结果是未见相关报道。

陈日胜的海水稻项目,在世界已属于领跑者为了保持领先,有必要对海水稻的功能基因进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富程基因技术公司正组织专家研究海水稻耐盐碱、耐淹的基因标识。“这是核心竞争力,将来能技术出口,为国家赢得声望。”海稻国际公司总经理赵益通说。

海水稻已引起国外注意。今年7月,美国2名农业专家得知湛江育种出海水稻后,专程来考察。两人在田边拍摄3小时,记录下海水涨落、灌溉稻田的全过程;东南亚一些经历海啸、良田变盐碱地的国家,派出专家到北京找到海稻国际公司寻求合作。

2011年,一外国企业家找到陈日胜,欲合作开发海水稻,条件是到该国研究,待遇从优。陈日胜不为所动,当面谢绝。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不少国外机构找到他,或寻求合作或垄断稻种,均被他谢绝。

去外国研究就变成外国的专利了,搞研究必须在中国,这是我们中国的东西,一定要留在中国。”陈日胜坚定地说。

海水灌溉的水稻

陈日胜的海水稻引起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关注。1018日,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副主任马国辉受袁隆平委派,专程到湛江海水稻发源地考察,并参加了考察会。

会上,以中科院院士谢华安为组长、马国辉为副组长的专家组,一致认为海水稻是一种特异的水稻种质资源,建议国家加强全面保护。专家组联合签名,将此提议上呈农业部,申请海水稻项目国家立项。

海水灌溉的水稻

此前的10月10日,在湖南的超级稻高产攻关基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再创世界纪录:平均亩产达1026.7公斤。

两大突破都源于野生稻的发现:1986年,陈日胜在遂溪发现一株野生海水稻;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发现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袁隆平曾说:“如果没有野生稻资源,要在水稻优良品种培育上有很大的突破是很难的。”陈日胜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我影响最大!多年来,他坚信海水稻抗涝、抗盐碱、抗虫害的特有基因,将有助杂交水稻提升亩产。

2012年,袁隆平提出,超级杂交水稻未来走“超模”路线,高度达到1.8到2米。而种在湛江的海水稻,株高已达到1.8米到2.3米——如此独特的“身高基因”,或有助实现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水稻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人坐稻谷下乘凉。

陈日胜自己也有一个“海面稻浪梦”。在山东东营海边,他做了一个梦,梦里的渤海湾海面,漂满了海水稻,它们无需泥土栽培,靠吸收海水养分生长,海风吹来,稻浪和海浪齐翻,海水海稻共舞。

我国广大西北部地区,有些地区是有水的,但是咸水。海水稻正好可以发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