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宽对民粹主义?

来源:真相网  作者:郑庭河    

38

质言之,所谓「玛拉数码城」,左看右看,大体上即是一座官方背书的民粹主义「丰碑」。

惟奇怪的是:某些论者,乃至媒体,虽平日口口声声谴责民粹主义,有的还凛然宣示:「不屑于取悦读者」,但面对如此民粹到「出脸」的「政治化商业」搞作,却温和、宽宏、慷慨得出奇,似乎社会长久以来对这些民粹份子太苛刻、冷漠、亏欠了,因而成立有关数码城正是一种「弥补」、「平衡」,甚至「赎罪」。

更「经典」的论述是:数码城有助于舒缓「族际紧张」。拜託!为何老是忘不了把整个从「刘蝶广场骚乱」到「『刘蝶2』另起炉灶」之事进一步种族化呢?

民粹主义姿態放软

部分党团有心人士把事件无限上纲地种族化已经够恶劣了,如今连理应更为清楚、谨慎的「意见领袖」也有意或无意地为之「和音」,著实叫人傻眼。没人会否认这社会里多少潜伏著一定程度的族际紧张,但对治它绝不能苟且、妥协、绥靖于民粹——尤其去满足部分人的种族主义想像和议程。

坦白说,从有关论者和媒体一向批判民粹主义的高姿態来看,而今却突然「放软」太多,很难不叫人联想到权力与知识的曖昧关係。即知识的生產难免还是会逃不过权力的「地心引力」。

当民间的无权无势者躁动时,很容易就被解读、定调为「民粹」,然而当躁动者背后有权势撑腰时,「民粹」的理解和指涉就刻意被迴避、遮掩、隱形了。知识生產者对权势的间接「输诚」、「討好」行为,也许甚至是不自觉的,然这正说明了权力的「神通广大」。

权势者通过恩威並用的手段操控、豢养或驯化知识生產者,进而利用其人塑造或引导舆论,企图藉此混淆、蒙蔽、诱导民眾按照其「剧本」来理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状况和关係,于兹可谓「昭然若揭」。

虽说確有不少知识生產者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替权势者达成其目的,然有时候太过拙劣、粗糙、露骨的手法,还是容易被人一眼识破,诚如上述对民粹主义截然、公然、悍然的「厚此薄彼」、「见风使舵」態度。

也许期待媒体、文人、知识分子等能自觉、自律地不苟且、妥协,乃至依傍、顺从于权势是过于天真的。

对于知识的生產生態和机制,以及生產者的素质,社会诚应发展出某种可杜绝或抵销权势之介入、操纵,甚至垄断话语权的合理语境——其中即包括各种能保障、促进思想、言论、资讯自由、平等及开放的法律、教育、文化等建构。如此语境虽不能杜绝权势者的「舆论买办」,但至少较有利于抗衡之。

原载《东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