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克疾:趁大家不注意,莫迪去了趟巴基斯坦

毛克疾毛克疾     中科大风云学会研究员,南亚观察者

发表时间:2015-12-30 08:07:02

在结束对俄罗斯和阿富汗的访问之后,印度总理莫迪并没有按原计划回到新德里,在返程途中他突然出现在了巴基斯坦城市拉合尔(Lahore),并受到了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的热烈欢迎。此访使得莫迪成为印度建国70年以来第八位访问巴基斯坦的总理,也成就了印度总理近11年以来的首次成功访巴。此外,令人称奇的是,12月25日又恰逢谢里夫和“巴基斯坦之父”真纳(Jinnah)的生日,更为莫迪访巴平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如果说印度庞大的外事系统和行政体系是一架负重前行的牛车,那么莫迪就像一只在牛车周身翩翩起舞的蝴蝶——蝴蝶越是轻盈,牛车就显得越发笨重。莫迪自2014年上任以来就不乏惊人的鼎新之举:从起初邀请全体南盟国家领导人出席总理就职大典,冒着美国移民局黑名单突访美国,到后来选择河滨公园与习近平主席会晤,邀请奥巴马参加共和国日活动等等。虽然说这些活动处处显露出他的灵活与创见,但是和此次突访拉合尔比较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根据前印度驻巴基斯坦外交官巴达库马尔(Bhadrakumar)的说法,莫迪访问来的太突然,不仅很多普通人没有想到这次突访,就连很多两国的外交、安全部门的高官也没有料到,很多官员居然是通过莫迪的私人推特才知道访巴的消息。其中,最搞笑的莫过于印度驻巴基斯坦高级专员(相当于大使)C·A·拉哈万(C A Raghavan)。他从首都伊斯兰堡急急忙忙赶往拉合尔的机场打算为莫迪接机,可是由于时间紧急居然没赶上,他只好调头直接前往两国总理会晤的Raiwind.Raiwind.莱温德(Raiwind)。据传,当谢里夫后来看到拉哈万狼狈不堪惨状,居然还不忘挖苦一番,煞有介事地问他一路闯了多少红灯才赶到。

莫迪突访巴基斯坦

不仅来访的印度如此不堪,受访的巴基斯坦也难说准备充分。许多与涉外事务直接相关的巴基斯坦高官几乎全数缺席会晤,丝毫没有重量级邻国首脑来访的应有架势。例如,不但巴基斯坦外交政策顾问(相当于外交部长)萨塔加·阿齐兹(Sartaj Aziz)没有出席,国家安全顾问(相当于安全部长的)纳赛尔·汉·詹尤亚(Nasser Khan Janjua)也没有亮相,就连总理身边的外交事务特别顾问萨义德·法塔米(Syed Fatemi)都没有登场。有趣的是,取代高官团接访莫迪的却是谢里夫的超大规模亲友团,不过这倒也应景了“谢里夫生日派对”的主题。莫迪也乘机做过了顺水人情,送了谢里夫一顶拉贾斯坦特色的小粉红头巾,专门用于谢里夫在其孙女的婚礼上佩戴。

显而易见,莫迪此次突访巴基斯坦形式大大超过内容,与其一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高调风格一致。可以说,莫迪的“创新外交”既是印度尾大不掉的行政外事体系的直接结果,又是对这种体系的一种反动。与前几任印度总理显得模棱两可的外交政策相比,鲜明的莫迪旋风外交席卷全球。面对印度庞大外事行政体系多年来产生的惯性和惰性,锐气的莫迪颇有点“打倒当权派”、“踢开党委闹革命”的感觉。莫迪虽然能够通过富有魅力的人格和杰出的外交手腕在国家之间额外获得“议程设置”的能力,但是危险在于这种议程最终还是要靠官僚机构来层层落实。毕竟,莫迪越是高调亮相、新招迭出,就会带来越高的期望,但是印度政治经济的基本盘却不可能总与他的创新、灵活保持一致,不管莫迪这只“蝴蝶”飞得有多远,舞姿多优美,在牛车最终到达之前,蝴蝶至多是牛车到来的信号,而要是老看见蝴蝶漫天飞舞,却见不到牛车的踪影,就会造成“信噪比”过低,蝴蝶可能连信号的作用都难以起到。

前文提到的小粉红头巾,谢里夫居然真的在12月27日戴着参加了孙女的婚礼,但愿这抹粉红是两国关系转暖的信号,而不是另一个浮夸的噱头

这次莫迪突访巴基斯坦就集中体现了“蝴蝶”与“牛车”的矛盾。虽然包括中美在内的旁观者和印巴在内的当事方,都充分肯定了莫迪此访为区域和平稳定带来的正面意义,但是在掌声之后取得的实际效果是否与超高期望相匹配就不那么明确了。从这个角度上说,莫迪的访问只是为两国关系将来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但是要真正改善这对宿敌之间的关系,可不是搞一两个噱头那么简单。毕竟,当年莫迪就曾请谢里夫到新德里参加他的就职典礼,算是搞了个不折不扣的“大新闻”,但是随后两国关系该紧张的依旧紧张:不仅在所谓国际边界(IB, International Border)和实际控制线(LOC, line of control)都吵得不可开交,在印度境内的宗教社群矛盾、武装分子越境问题、恐怖组织嫌疑人的遣返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上,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都有上升的势头。

总理就职仪式的“大新闻”效果着实一般,但是这次行动莫迪却可能有不同的出发点。用他充满印式哲理的话说,他的这种充满噱头的突击访问恰恰是要让印巴会晤“返璞归真(de-hyped)”;他的外交表演造成的超高期待其实是为了“降低对两国会晤的期望值(lowered the bar of expectations)”,而他的一整套非常规行动是为了确保整体结果更加“常规(normal)”。虽然绕口,但是莫迪的这套说法不无道理——正如铁杆反共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反而不用背负“通共”的舆论压力,最后居然成为中美关系关键突破口。带有明显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的莫迪上台以后,印巴关系大起大落,把负面影响都激发出来之后,反而可能为莫迪赢来对巴关系最后“触底反弹”的机会。

总体上说,这次印巴会晤由于缺乏具体负责官员的参与而显得又大又空。没有以往会议针对具体内容的概况提要,谢里夫与莫迪的会晤更多在于象征性的互致问候,营造一种以和为贵的氛围,提高双方诉诸武力可能带来的道德成本。虽然这种脱离具体问题(比如领土问题、过境袭击、罪犯遣返)的务虚讨论可能为双方带来不必要的“道德挟持”风险,但是在两国已经僵持多时,且双方都不想撕破脸皮的状态下,这种可能略带虚伪的善意总比赤裸裸的威慑和叫阵更令人安心。从这个角度上说,莫迪充分利用了两国关系低位震荡的特点,进行了一次出其不意的“抄底操作”,但是至于他抄到的究竟是不是“底”,“抄底”之后能不能全力拉高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MaoKeJi/2015_12_30_346390.s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观察者网 | 责任编辑: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