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潮中的奋进(三)从先锋队政党到现代群众性政党的转型

第三节:从先锋队政党到现代群众性政党的转型

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上述变化中,人们往往忽略的是党的组织形态的历史性转变。为了阐明这一问题,有必要回顾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组织形态的历史发展轨迹。

一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三个历史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自产生以来,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1、群众性政党(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

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第一阶段,与此相适应的政党存在形式是群众性政党。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政党主要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指导下建立的,其中一类是工人和社会主义者的国际联合组织,如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等;另一类是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的社会主义政党,其中 主要是1869年建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以及在其他20多个欧美国家建立的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

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巴黎公社后的1875年的哥达代表大会上完成了与全德工人联合会的合并,改名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不久就遭到1878年“反社会党人 非常法”的镇压,直到1890年9月该法案被废除。1891年的党代表大会不仅采用了新名称,即“德国社会民主党”,而且还制定了新的纲领——《爱尔福特 纲领》。《爱尔福特纲领》的制定,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德国社会民主党正式的理论基础。此后德国社会民主党获得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在议会斗争中取得了 巨大的成就,1912年它获得425万张选票,拥有110个议席,成为帝国议会中最强大的议会党团。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仍然处在其自由发展的阶段,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还没有最终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政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的 宣传,教育和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团结和组织工人阶级的队伍,为维护工人阶级的经济、政治权益而斗争,并为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准备条件。德国社会民主党就 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它不同于以往的工会团体和工人政党的特征是:党有明确的纲领和章程,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党是民主地自下而上地组 织起来的;党的组织已由工会体制转变为政党体制,地方基层组织由交纳固定党费的党员组成,党的组织系统分为地方、选区、专区、省、邦直到设有执行委员会的 帝国一级党组织;参加帝国议会的选举,把议会当作主要的活动场所,对德国社会民主党来说是始终一贯的,党的议会党团在1891年获得了独立于党的地位;工 会也在1906年独立于党;党的目标是社会主义,但是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和实现无产阶级夺取国家的权力,为此需要哪些社会、政治结构的变革和经过哪些一般的 发展阶段等,则缺乏明确的理论思考和精确的理论阐述。由此可见,此时以德国社会民主党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主要是依靠议会民主进行斗争的群众性政 党。

2.先锋队政党(20世纪初至70年代)

从20世纪初期至7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第二阶段,与此相适应的政党存在形式是先锋队政党。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在列宁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和发 展起来的,其中一类是国际工人和社会主义者的联合组织,如第三国际等;另一类是在各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的共产党,主要是1903年形成的俄国社会主义民主 工党(布尔什维克),后称联共(布),以及十月革命后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的无产阶级的政党和组织。此时, 自由资本主义已经过渡到它的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矛盾空前激化,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显然在和平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主要依靠议会民主 进行斗争的政党,是不能适应现时革命形势发展需要的,必须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即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的党,这就是列宁的 布尔什维克党。第三国际时期的各国共产党,基本上是按照联共(布)的榜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方面继承了战前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一些优良传统,如有明确的党纲、党章,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等,另一方面它还有自己新的 特征:其一是先进性,党主要是由具有工人阶级先锋队品格的职业革命家所组成,他们是最具有阶级觉悟和理论修养,革命性最坚决、彻底,最具有组织性和纪律 性,勇敢无畏、勇于自我牺牲的先进分子;他们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明确斗争的目的和任务,了解达到目的和完成任务的方法、途径,是工人阶级最有觉 悟的部队。其二是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党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参加一个支部的组织生活,为实现党的任务而奋斗,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严密的组织体系,实行少数服 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是工人阶级最有组织的部队。其三是至高性,党是工人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领导工人阶级的其他组织,如 工会、青年、妇女、议会党团等。其四是秘密性或半秘密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党是一个秘密的战斗组织,它用秘密的方式组织起来,用秘密的方式开展工作, 进行隐蔽的或公开的、合法或非法的斗争。其五是党同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生动体 现。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各国共产党都强调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因此,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而斗争的先锋队政党。

3、现代群众性政党(20世纪70年代至今)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第三阶段,与此相适应的政党存在形式是现代群众性政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除美国以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遭受战争的沉重打击而削弱了,苏联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欧亚地区产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改变 了世界的格局,国际阶级力量的对比关系向着有利于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平、民主的进 步力量空前强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共产党的影响空前增长,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其生存发展条件已经大大改观。在这种情况下,秘密 政党的体制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斗争形势的需要,其弊病也日益突现出来。到70年代中期,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进一步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此情况下,继续采用20世纪初秘密政党的基本体制进行活动,显然是不合适的。“欧洲共产主义”关于政党的理论,反映了西方国家共产 党变革的要求和愿望。苏联东欧的剧变,突出地表明了在以高新科技革命为先导的生产力第三次革命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在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都发生了 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的条件下,以苏共为榜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各国共产党,只有进行自我变革,才可能获得新发展,否则便是没有出路的。

此后,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进一步推动了建设群众性政党的历史进程。除希腊共产党继续坚持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觉悟的、有组织的部队”的这一观点外, 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均宣布自己不仅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也是其他劳动阶层的群众性组织,它不仅要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还必须维护广大群众 的利益。但提法也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从先锋队政党转变为现代群众性政党的程度比较“彻底”,它们不再提先锋队政党,只强调群 众性政党。例如,美国共产党二十六大把建设群众性的共产党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针提出来;意大利重建共产党自称是一个新型的工人阶级的群众性政治组织;法 国共产党自称是指导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其他劳动阶层同资本主义进行斗争的坚强集体,斗争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日共称“日本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党,同时 是日本国民的党”;葡萄牙共产党自称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是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的政党”,等等。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也对党的性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它们倾向于把党的群众性与党的先锋队性质结合起 来。1978年12月印共(马)在萨尔基阿召开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群众性的革命政党”的方针,其主要内容是: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密切 党同群众的关系,大力鼓励群众入党,迅速扩大党的力量与影响力,使党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革命政党。1990年南非共产党在取得合法地位以后,曾出现是 建设“先锋党”还是建设“群众党”的争论,南非共认为,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南非共有必要将自己建设成一个“群众性的先锋党”,把党的群众性与党的先锋队 性质同时提出来,使党既有广泛群众基础,又保持其先锋队性质。①1998年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六大通过的政治纲领重申,尼共(联)是尼泊尔无产阶 级、劳动阶级的政党,保护所有劳动阶级和爱国民主力量的利益,强调了党的群众性。②

① 张平:《冷战后南非共产党的新变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
② 张光平:《冷战后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的新变化》,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6年第2期。

由此可见,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形态发展的历史轨迹是:群众性政党——先锋队政党——现代群众性政党。表面看来,第三时期又重新回复到第一时期的政党组织形态——群众性政党,但这是在更高层次或更高水平基础上的回复,是螺旋式地向上发展。

二 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作为现代群众性政党的墓本特征

当前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在建设现代群众性政党方面,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然而从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来看,它们既继承了先锋队政党在理论、组织和政治上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有自己新的特征。 1、党的群众性

强调党的群众性,表明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进一步扩大了,这首先体现在党的性质的认定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大多宣布自己不仅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 也是其他劳动阶层的群众性组织,它不仅要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还必须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法国共产党三十大认为,工人阶级仍然是法国共产党的主要组成 部分,广大雇佣劳动者是党的依靠力量,经理阶层是法国共产党的团结对象,受到金融资本和市场不同程度压制的中小资产阶级是法国共产党争取的力量。日本共 产党十二大指出,日共是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促进日本社会符合规律的发展,维护工人阶级以及一切劳动人民和广大国民根本利益的党。其次,群众性还体现在对 党的地位和作用的新认识上。例如法共在建党之初,曾将自己定位为“领导的党”,二战后法共将自己定位为“指导的党”,苏东剧变后法共三十大将自己定位为 “服务的党”。法共认为,共产党是社会改革的工具,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党,法共应成为服务于企业的工具,与企业劳动者保持密切而灵活的联系;党应成为服务于 民众的工具,要尽一切努力获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在观念上适合民众的需要;党应成为服务于青年的工具,要回应青年的期盼,满足他们在政治和其他方面的愿 望,给青年的发展提供一切支援等。再次,群众性还体现在党争取群众的工作方针上,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高度重视党员的发展工作,认为,建立强大的共产党和赢 得社会主义的胜利密切联系,因此把发展党的新成员,壮大党的队伍,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看做是建设群众性政党的首要大事,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 步。美共特别强调,“争取群众是一个群众性政党的根本行动原则”。争取群众的工作方针,要求党克服宗派主义情绪,密切同各种群众组织的联系,美国共产党第 二十六次代表大会指出,一个群众性的共产党意味着党同工会、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建立密切的联系。最后,群众性更要体现在党的行动上,党要更加贴近群众,深 人群众,把党的宗旨宣传到群众中去,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影响群众,等等。

2、实行开放原则

实行“开放”原则,以建设现代共产党,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又一个显著的变化。法共认为,党应实行“完全开放”的原则,向社会开放是共产党的一个长久 的和首要的问题,而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并主张用多元化来实现开放原则。开放原则一方面要求共产党的大门向所有人开放。法共特别强调,开放原则就是党组织 向共产党员、向妇女、青年和移民开放,向社会下层开放。日共也宣称,党对所有的人开放大门。另一方面,开放原则要求共产党与社会建立多维的关系,要求共产 党与社会建立起真正的开放关系。意大利重建共产党五大强调,开放要求抛弃党与社会的一维关系,建构一种多维关系。要给他人以同等的政治尊重,确立互谅互让 的精神,永远抛弃党以革命先锋队自居的态度。这就要求党不仅与工人阶级保持密切联系,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利益,而且还要与广大劳动者、中间阶级和其他反对垄 断资本的阶级保持联系,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共产党要与其他各阶级(阶层)的政党和组织发展广泛的关系,特别是与包括社会民主党在内的其 他左翼政党和工会建立联系与合作关系,与争取民主、和平、社会公正、妇女权利、维护生态平衡等的进步社会运动携手并进,共同斗争。

开放原则要求党具有透明性,这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意大利重建共产党指出,向社会开放必须与党自身的开放结合起来,党必须能够进行真正自由的讨论,政治争论 和立场观点要保持透明。透明性要求党改变秘密工作的作风,树立党的公开、透明和负责的社会公众形象。首先是改秘密发展党员为公开发展党员。2005年1月 召开的美共二十八大指出,冷战早巳结束,但部分党组织和党员仍然死抱着“秘密发展”的旧建党思维,这是毫无必要的。在新的形势下,如果党仍囿于旧的建党思 维,广大人民群众就不可能了解党的存在和党的政策主张,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就仍将会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和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①其次,是改秘密召开党的代 表大会为公开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及各种会议,会议的地点也由过去的偏远小镇转移到大的中心城市,以扩大党的影响。再次,积极参加选举和各项社会运动,广泛利 用现代传媒手段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使人们不仅可以从党的纲领、章程、决议中了解党,还可从党的报纸、杂志、网站、电视,以及党的各项公开活动中、特别是 从选举活动中了解党。最后,是公开党的财务来源、党的资产和其他开支情况,表明自己与资产阶级政党的金权政治绝缘,从而在人民群众中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党形 象。

①姜琳:《美共二十八大全力推进“权利法案社会主义”》,《当代世界》2005年第11期。

3.实行民主原则

民主是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在革新中的又一个基本原则,这也是开放原则的内在要求。它们强调,工人阶级组织政党的目的是争取民主,没有民主的社会主义或没有 民主的共产党,都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所无法接受的。民主原则首先要求强化党内的民主运行机制,采取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党的代表大会文件必须经过全体党 员的广泛讨论,根据党员的意见起草文件并提交大会讨论修改,以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其次是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金 字塔式”的政治结构,对党的领导体制进行调整与革新,使党的领导机构年轻化,让青年和妇女在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以有效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和独断专行。西 班牙共产党强调,党内生活的原则是民主、自由、互助和公正,要实现所有人的平等和尊严,消除各种形式的歧视,要避免负责工作集中于一个人或一部分人身上, 等等。

承认并允许多样性,是实现民主的基本条件。法共认为,党员是党的主人,因此党应该允许党员自由充分地展现各自的思想,尽快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党的 既定目标。党要通过观点多样化的交锋来实现多样化的统一,党的决定要以民主的方式通过多数作出,多数作出的决定必须得到尊重。党员可以有多样性的思想和观 点,但党内不允许有组织的派别活动。法共二十九大指出,在党内生活准则和党的作用问题上,法共提倡民主、自由和多样性,认为多样性是一种财富,一种与民主 的政治观念不可分割、为法国共产党的新作用和公民干预服务的财富。法共要求,将个人参与和民主置于首位,激发更多的个人首创精神,使个人担负更大的个人职 责,实行更加民主的集体领导,让党员开展多样性和充分的讨论,以反对专制主义和大权独揽。

4.对党员的入党条件作了放宽的调整

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根据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实际以及建立群众性政党的要求,在吸收新党员的过程中放宽了入党的条件,只要承认党纲、党章,不论其 民族、种族、性别、信仰、宗教、出身、职业、阶级等,都可以成为共产党员。美国共产党2001年5月17日召开会议,对党章作了修改,新党章在党员入党条 件上删去了入党申请者至少有两名表现良好的党员介绍,申请者所在地区俱乐部多数党员同意后才能入党的条款。新党章规定,党的任何一个成员、俱乐部、地区和 全国性组织,都可以接受申请者的申请书,并且应该迅速地把申请书转交给申请者所在的俱乐部、地区组织。该俱乐部和地区组织应该迅速地就此开展讨论,并尽可 能地安排一个或多个党员同申请者谈话。除非俱乐部和地区组织得知申请是假的,或者接受该申请者可能危害党的组织和党的目标,否则应该迅速通知申请者已经被 接纳为党的成员,并且安排到一个俱乐部参加党的活动。美共新党章的规定放宽了入党条件,简化了入党的手续和程序,有利于吸收更多的人入党。

5.基层支部组织的松散化

应该承认,在社会主义运动低潮时期,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党支部或党小组的活动开展的情况极不平衡,有的比较好,有的则不好,有的则是很不 好,长期不开展工作,处于涣散的状态,形同虚设。这已经引起有关国家共产党的重视,并开始着手解决基层组织存在的问题,但难度很大。美国共产党干脆将党支 部改成为俱乐部,党的俱乐部与党的支部存在着一定区别。党的支部主要是政治性的基层管理组织,旨在加强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密 切党与群众的联系,并进行扩大党的社会和政治联盟的活动,并定期过组织生活,通常情况下,非党员群众一般是不能参加支部组织生活的。俱乐部的活动则更加具 有多样性、灵活性和群众性,它集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娱乐活动、教育活动、管理活动于一身,是党员交流思想和经验的中心,它欢迎一般的非党群众参加俱 乐部的组织活动。

6.党的独立自主性

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过去与苏共关系密切,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受苏共的影响,有的党还秘密接受过苏共的经济资助,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他们 特别强调党的独立自主原则。一方面,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都强调要独立自主地制定自己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 结合,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本国的具体实践,拒绝任何外来的干预;。另一方面,强调在建立联盟和全民阵线的过程中,由于党的力量弱小,工会、其他政党、部分跨 国垄断资产阶级将不可避免地在其中起重要的领导作用,因此党必须坚持在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原则,在组织上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力量,以使党在革命斗争中发挥 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 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组织转型的社会历史根源

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组织转型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它既是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 义政党对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自然回应。从历史发展来看,今天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组织转型是20世纪70年代“欧洲共产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组织 转型的继续和发展。“欧共”关于党的理论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今天资本主义共产 党的党建实践,以至于他们在论述建设群众性政党的问题时,再不需要作太多的理论阐明了。“欧共”关于党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否定“职业革命家的党”,主张建立“群众性的党”。“欧共”认为,列宁关于“职业革命家的党”的提法的历史背景 是:当时极为艰难的地下状况;十分有限的无产阶级;队伍为数寥寥但却有价值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广大的文化水平低下的农民群众,等等。“职业革命家的党” 的提法是在反对孟什维克的自发主义时在宣传上的“夸大其词”,其本意是要说明在地下状态下建立一个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党的必要,“欧共”引用列宁的话说: “当时如果不把这一思想提到首要地位,不‘夸大其词’地向妨碍实现这一思想的人讲清楚这一思想”,人们就不理解建立“职业革命家”组织的必要性①。关于群 众性政党的性质,“欧共”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但前西班牙共产党领导人卡里略提供了比较具体的说法: “在民主阶段,党是由日益觉悟和负责的人组成的一股政治力量——党的纲领是他们的共同目标,党本身是劳动人民为求得解放所拥有的最可宝贵的工具”②。从 “欧洲共产主义”各国党组织的发展来看,一个人只要表示赞同党的纲领和政策,愿意入党,即可取得党员资格,而不要求党员必须具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信仰宗 教的人也可以入党。

①《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第94页。
②[西班牙]圣地亚哥•卡里略:(“欧洲共产主义”与国家》商务印书馆,1982,第90页。

其二是关于党的先锋队作用问题。“欧共”认为,党的先锋队作用不是预先确定的,也不是强加于人的,而是通过真正创造性 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提出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取得广大劳动者的支持,才得到发挥的。卡里略强调: “先锋队的作用已不再由于党的名称和纲领而成为一种特权,实际上也从来不是这样。”“只要共产党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态度,它就依然是先锋队的 党”。③“欧共”否定党是无产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从而否定了党对无产阶级其他组织的领导地位。它们认为1921年列宁讲工会是党和群众之间的“纽带”的 用意,是反对托洛 茨基要将工会变为国家所属的组织,并确认工会对国家的自主地位。到1922年,列宁就不再提“纽带”,而是更加强调工会对经济计划和企业领导享有的自主权 了。“欧共”反对“纽带”论,认为它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政治恶果。

③[西班牙)圣地亚哥•卡里略:(“欧洲共产主义”与国家》商务印书馆1982,第90、89页。

其三是关于党内生活准则。“欧共”并不否定党内生活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尽管各国党的说法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重点是 强调党内民主。贝林格认为,自列宁逝世以后,苏联将民主集中制“先是变为‘组织集中制’,以后又变为‘官僚集中制’,而这些同列宁所设想和实行的那种民主 集中制毫无共同之处”。他说,列宁并没有“把民主集中制看做是压制党内意见自由的准则,而是把它看作保证党内民主辩论充分展开的准则”。“在自由地表达了 各种不同的主张之后,多数人的主张合理地成为全党的主张”,这是“使党得以卓有成效地,团结一致地,有纪律地进行活动的基本条件”①。“欧洲共产主义”各 国党主张党内允许不同意见和不同文化思潮的存在。在对待党内派别问题上,大多数党强调党的纪律,不允许派别组织存在。

其四是对待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欧洲共产主义”各国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但他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 根本点就是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强调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他们十分重视根据西欧发达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实情况制定自己的理论和政策。西 班牙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的提纲声明: “马克思主义的性质是科学的,不是教条。”前西共领导人阿斯卡特说:“我们彻底摒弃对马克思主义作任何教条式的解释。我们希望本着建设性的批评精神去吸收 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切新东西。我认为,这种对待在发展我们的理论的同时所出现的问题的新态度(尽管是新态度,但它是尊重马克思主义最深奥的真理的) 反映了欧洲共产主义这种现象的深度和真实性。”②

①[意]贝林格:《同意大利〈共和国报〉主编的谈话》,1978年8月2日,意共《团结报》。
②[美]乔•乌尔班主编《欧洲共产主义——它在意大利等国的渊源及前途》,石益仁译,新华出版社,1980,第33页。

另外, “欧洲共产主义”各国党都否定一党制,主张实行多党制;反对党政合一,主张党政分开。在党际关系中,他们主张各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独立、自主和平 等的基础上,强烈反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有一个“领导中心”,主张用“国际团结”代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①

可以认为,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基本上继承了欧洲共产主义的建党理念,正在经历从先锋队政党到现代群众性政党的转变。然而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变 革的除了历史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现实的社会经济因素。正如卡里略在谈到70年代欧洲各国共产党有关党的理论与实践变化的原因时所指出:“发达国家中走向 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新概念,在共产党的作用和职能上,包含着某些细微的差别”,“这意味着要纠正某些关于党的作用的经典概念,这是与社会上发生的结构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新的力量对比,一言以蔽之,与新的现实有联系的。”②那么,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哪些重大变 化,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变革与转型呢?

①苏绍智、蔡声宁主编《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上》,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第138-150页。
②[西班牙]圣地亚哥•卡里略:《“欧洲共产主义”与国家》,商务印书馆,1982,第89、90页。

第一,社会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科技革命和生产力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 化,并带来社会阶级结构的巨大变化。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阶层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从事脑力劳动“白领”阶层的比重则逐渐上升,后者 逐步取代前者成为产业的主力。工人的就业领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工人的成分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 化,女性工人、外籍工人显著增加,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工人越来越多。在工人阶级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中间阶层的人数上升,而产业工人的人数减少。

由于共产党历来是以传统的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的,因此,上述变化表明,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固守原有 的、静止的、狭隘的思维,就意味着共产党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不断萎缩和瓦解。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认真研究和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根据工 人阶级结构变化的实际,将各领域、各行业中不断增加的新型雇佣劳动者(包括中间阶层中的雇佣劳动者)纳入工人阶级的队伍中,得出工人阶级队伍在扩大,社 会主义的社会基础在扩大的结论。与传统工人阶级正在向现代丁人阶级转型这一现实相适应,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也随之进行了相应的变革,这就是在阶级的认同 上,既确认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也确认共产党是全体劳动者的政党,甚至是全体国民的政党,这有利于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 群众基础。

第二,工人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的新变化。现代工人阶级在觉悟程度或组织程度上,具体说在阶级的认同、政治行动意识和能力、组织动员程度等许多方面与传统工人阶级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阶级认同感的淡化。随 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工人的技术水平、工作方式、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变化,工人阶级内部的利益日益多样化、分层化和分散化。以前各行各业工人阶级为统一 的目标而开展的反对资本主义斗争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劳工运动的目标往往不是对准资本所有者,而只是针对政府和其他团体,甚至是其他的工人群体。这说明现 代工人阶级的阶级认同感已经淡化。其次,是变革资本主义要求的弱化。在20世纪的50~70年代的20多年时间里,欧 美国家的经济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普遍的富裕”取代了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和二战后的困难时期,人民整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也 获得相应的提高,福利制度的实施使人们有了更多的经济安全感。所有这些就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使工人阶级变革资本主义的要求日益弱 化,甚至以为资本主义能够解决自身的社会基本矛盾和消除经济的不平等。再次,是集体行动的动员和组织能力的下降。20 世纪下半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福特式”生产方式转向了“后福特式”生产方式,以前以大工厂的大规模生产为基础的工人阶级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而高技能、 高灵活性、高工资、人数较少的工人阶级在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这部分人已经成为相对富裕的群体,他们需要的是本行业工会组织的经济性保护,而对与共产党和 其他左翼政党有联系的政治性工会不感兴趣,其集体主义价值观不断被个人主义价值观所侵蚀,工人参加工会的比例不断下降,工人政党在动员和组织工人开展集体 的斗争方面遇到很大的困难。英国学者海曼将现代工人阶级面临的问题概括为四个方面:①从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转化,表现为工会会员人数减少,工人对集体决定 的政策和集体纪律的响应能力低;②工人阶级内部两极分化,形成“中心一外围”或“内部人一外部人”的关系;③根据雇主、职业、经济部门或产业领域来划分 的、与集体认同感和集体事业相背离的排他主义的发展;④有组织的工人阶级分裂,表现为工会内部和工会之间的冲突。①

①姜辉:(欧洲发达国家共产党的变革》,学习出版社,2004,第26页

上述情况表明,现代工人阶级与共产党的关系出现了一定的疏离,工人阶级与社会主义运动的传统联系正在发生变异。在此情况下,如果共产党继续过去的理论与政 策而不实行必要的转变,还去强调党是职业革命家的组织,是理所当然的先锋队,等等,就会脱离群众的实际,使党和工人阶级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甚至会使现 代工人阶级与社会主义运动之间的关系有发生“断裂”的危险。在此情况下,作为社会主义运动领导者的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强调自己是工人阶级的群众性政党, 就是要表明共产党与广大工人阶级群众的一致性和一体性,这有利于党深入到工人阶级中间去,了解现代工人阶级的特点、愿望和要求,有利于加强和巩固党和工人 阶级的联系,以带领整个工人阶级前进。

第三,走和平民主革命道路。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认为,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但现时的资本主 义国家夺取政权的条件完全不同于过去的俄罗斯和中国。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的本质没有改变,但是由于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长期斗 争,已经迫使国家在社会保障和扩大再生产方面,执行了越来越多的管理社会的职能。因此,国家政策是各派政治力量之间斗争和妥协的产物,是劳资斗争和妥协的 产物,国家活动有逐渐独立于资本家阶级直接控制的趋向。这就为工人阶级对国家进行和平的民主的改造创造了条件。通过和平改造,工人阶级可以取得国家的领导 权,把国家变为社会主义变革的工具。同时,他们还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民主和自由既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也是工人阶级和 广大劳动群众同资产阶级斗争的成果。共产党可以通过民主、和平的议会斗争,对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进行改造,改变其传统的民主机构和内容,确立社会主义民主。 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夺取政权的主要斗争就是充分利用议会,通过民主途径实现社会主义。

既然党的革命方式已经从不可避免的暴力革命转向了和平民主的革命,因此,领导革命的共产党自身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转变。在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时期,人民没有最 基本的民主、自由和生命的保障,布尔什维克党处在地下的秘密活动状态,既不可能获得大规模的组织发展,也不可能通过和平民主的道路取得政权。在此情况下, 党的正确策略就是组织起精干的职业革命家的队伍,通过他们去进一步动员、组织和带领群众,并通过武装斗争取得政权。然而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情况和沙俄 时代完全不同,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有了很大的发展,政党获得了在宪法范围内活动的自由,从而有了组成群众性党员队伍的条件,这也就使党获得了不通过武装 斗争获得政权的可能性。显然,在需要利用和可能利用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党不仅需要有非常出色的职业革命家的党员队伍,同时还 需要有人数众多的、群众性的党员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去争取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获得议会的稳定多数,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条件。因 此,党必须从少数职业革命家组成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政党,转变成为人数众多的、现代工人阶级的群众性政党。由此可见,在武装夺取政权时期,在党员数量不可能 获得巨大发展的条件下,党员的质量要求即建设先锋队政党的要求就被提到了首位;而在革命和平发展时期,在党员数量有可能获得巨大发展(在党员数量发展的基 础上进一步提高党员质量)的条件下,在党员数量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的条件下,党员的数量要求即建设群众性政党的要求就被提到了首位。

第四,世界政党发展的新趋势。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生活在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大环境之中,它要与各种各类政党竞争,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此,它必须适应当今世界政党发展的潮流。

世界各国政党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个历史形态①。从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后期,政党存在的历史形态是所谓“权贵政党”或称“干部政党”。从18世纪末至20世 纪初政党存在的历史形态是“群众性政党”。20世纪中叶以后,政党存在的历史形态是“全方位政党”。

① 张小劲:《关于政党组织嬗变问题的研究:综述与评价》,(欧洲》2002年第4期。

“全方位政党”的出现是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许多新情况相关联的。其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初期以来的那种传统的社会分野 界限开始淡化,以往那种界限分明的社会群体的集体认同趋于弱化;其二,经济持续增长和福利国家建设的推行,有可能制定为大多数选民甚至为绝大多数选民利益 服务并为他们所接受的纲领;其三,随着大众媒体的发展,政党领袖能够向广大选民直接发出呼吁和召唤,而不必依靠政党内部严密的选区组织。在此情况下,各国 的 各类政党都在向全方位政党转变。全方位政党的特征是:政党的意识形态色彩大为减弱,政党之间的分歧与对立开始淡化;政党内部上层领导集团的地位持续加强, 而党员的作用不断下降;政党有意无意地减少对某一特定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的倚重,转而谋求在社会全体成员中更广泛地吸引支持者,并力图保持与各种利益集团 接近的渠道。由此可见,全方位政党是群众性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它不仅要求政党具有群众性,而且要求其代表性和功能具有全方位性。资本主义国家 共产党从先锋队政党向现代群众性政党的转型,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政党这一发展新趋势的要求。

总之,科学技术革命与生产力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运行、整个社会的阶级结构、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劳资矛盾的发展等都发生了深刻的 变化,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据新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即新的斗争环境,采取新的战略和策略,为此党自身也必须进行自我变革,使党的思想观念、组织结构、 主要功能、运行机制、活动方式等适应社会发展之需要,从而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立足于社会,并获得新的发展。

取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低潮中的奋进、变革与转型》,聂运麟等著,2007年11月

登入为: admin
探索与研究/探索与研究:低潮中的奋进(三).txt · 上一次变更: 2011/01/13 13:34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