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新加坡人的文化悲剧

31/10/15

作者/来源:新加坡文献馆

据报道:‘ 龙应台参观滨海湾花园时,发现园里植物都没有中文名。“这是一件小事吗?不是小事。这透露了很多……新加坡的成功之处,跟它使用英语作为工具非常有关系。但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你牺牲掉的是跟中文的最深层的关系。” 她说,英文是新加坡“理性工具语言”,但如何同时掌握中文和方言这“最深的情感文字和语言”,才是关键所在。她认为,新加坡独立50年有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未来50年里,应深刻思考如何真正地扎下文化的根。 ’

诚然,文化歧视岂能是一件小事。或许,可以从此故事中所叙述的小节,铺展开来,看看这一个不健康现象的背后,透露了何种鲜为人知的新加坡社会现实。

1、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 按官方说辞,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文化社会,宪法白纸黑字的保证四种语文的平等。然而,按惯例,新加坡的街道,地铁,地标等等公众场所,全部以英文命名,除非遭遇到特殊情况,政府才会选择性的进行公关上的细微调整。

但是,华文版本的翻译,却是以毫无诚意的心态执行,比如,华人节日盂兰节,是从英文之饿鬼节,被译为匈牙利鬼节。华人舞狮,从英文之狮子舞,被译为狮子舞蹈,地名勿拉士巴沙,被译为胸罩巴沙。这一种类型的错误折射出了,官员们要不是漫不经心的草草敷衍了事,就是没有华人文化知识,既便那只是一种普通的常识。

在此,有必要追问的议题是,新加坡是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元文化社会?如果不是的话,新加坡究竟是一个什么模样的文化社会?甚至于,更进一步的追问,新加坡到底是不是一个有文化的社会?

再问,在这一种具有严重歧视心态的政治文化之下,新加坡如何会有保证四种语文平等的社会现实?

2、要如何界定新加坡的成功?韩国和台湾造就了不少的成功企业家,也拥有好些名声响亮的高科技产品的品牌,在世界科技贡献上占有骄人的一席之地。香港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创业致富的冒险家天堂,至今持续成就了不少的超级华人富豪。

新加坡有什么卓越的科技或者奢侈品品牌?虽然新加坡在富人榜人数上有显眼成就,但是,逃税,贪污和洗黑钱的外来财富,有什么值得自豪?不过,通过非比寻常的高薪酬,新加坡确实造就了为数不小的,来自高级官僚与国企高管之千万富豪。

新加坡早年的工业政策是把本地资本定位为跨国企业的跟班,之后,高薪政策把好些本地中小企业强制性排挤出境,流放到所谓的成长三角洲。的确,新加坡有不少的优惠与补助政策,不幸的是,口惠而实不至的情况下,本地商家只能望门兴叹。

现实是,在殖民经济中扮演过重要经济角色的华人资本,如今,其原有的经济地位,已经坦然无存。当下的华人家族财富,主要还是来自上一代开荒先驱的创业。华人经济的消失,足以解释华人文化社会地位为何日益没落。相比之下,马来西亚的华人在经济成就上,有着更佳的表现。另外,华裔在地人在印度尼西亚,泰国,甚至于,菲律宾,还是有其举足轻重的经济角色与地位。

新加坡最具国际声望的名片是淡马锡与新加坡主权基金,但是,这些资本与基金并非是来自政府的创业致富,而是人民财富的被转移,包括被强制征用的人民退休养老金,低买高卖人民土地的不当卖地收入,不应征收而被变相与强制性征收的税务,等等。通俗的说,是政府拿人民的屁股当面皮。这一种来自人民痛苦的劣质声誉,何足道哉?

3、英语是新加坡成功因素?新加坡把英语和所谓的成功经济挂钩,并非一个经济上的必需条件,而是另有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历史上,李光耀就是以英文是科学语言,华文无法在新加坡生存为借口,彻底消灭了传统华人文化教育体系。

韩国和台湾都是强势亚洲科技国家的客观现实,挑战了没有英文无法发展科学技艺的观点。同样的,崇洋的日本人,能够在不影响本族文化的前提下,有效的掌握了西方科技。可见,英语与国家科技发展,没有什么必然的成功关系。

现实是,新加坡比较韩国,台湾,甚至于香港更强调英语能力的掌握,但是,新加坡人在科技上,有何可以大书特书的更佳业绩表现?相反的,以新加坡式英语著称的新加坡,在科技创新上是不是敬陪末席?

华文无法在新加坡生存之说,完全没有历史根据,纯粹是李光耀制造出来的政策结果。现实是,至今,华文教育者依旧是新加坡中小企业的重要支柱,华语更是中小型经济体的日常用语。

4、新加坡如何真正地扎下文化的根?上世纪的80年代中期,李光耀承认新加坡丢失了民族文化的压舱石,为此,设法以宗教教育与儒家思想教育,来制衡日益西化的新生代。

然而,宗教教育刺激与强化了宗教势力的滋长,冲击了政府在塑造学生思想上的绝对话语权,加以华裔学生对儒家思想教育的反应冷淡,达不到制造顺民的目的。李光耀眼见政策结果与政策预期,背道而驰,于是,重建文化压舱石的社会运动戛然而止。明显的,新加坡早已经放弃了对民族文化压舱石的任何幻想。

现实是,新加坡当权者,更关心的是对政权的绝对掌握,文化仅仅是为政权服务的工具。毋庸置疑,新加坡华人去华人意识的社会工程是不会停止的,更遑论对文化扎根的期待。

总的来看,要保留华人意识的两岸三地华人,最好不要有想当新加坡人的错误迷信。

《新加坡文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