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馬來西亞糖王」美稱多年後,郭鶴年所控制的馬來西亞上市公司PPB集團月前悉數脫售旗下製糖臂膀和從事稻米銷售的貿易風兩成股權,套現十五億馬元(約四點五億美元),全面退出馬來西亞米糖業,讓人們對華裔企業在馬來西亞的動向感到關注。
郭鶴年的經濟王國雖然在馬來西亞起家,不過在過去一段時間裏,他的商業重心已經轉移至海外,尤其是香港與中國大陸。儘管如此,他在馬來西亞的企業仍然穩健 發展,這包括棕油提煉業的PPB集團、海運公司大馬散裝貨運、空運業務金鵬集團、酒店業香格里拉及澄心亞洲等,此次他脫售企業王國的核心業務米糖業,引起 市場的諸多猜測與議論。
經濟學家擔心,郭鶴年的撤退可能對馬來西亞招引外資產生負面影響。馬來西亞從零一年至零七年之間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年複合成長率只有百分之一,反觀 印度、越南以及中國在這段時期的外資直接投資年複合成長率,則分別高達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十二及百分之十。令情況雪上加霜的是,根據聯昌國際銀行最近一份 分 析報告,從零零年至零九年九月之間,馬來西亞公司投資外流狀況以每年百分之二十八的速度增長;投資外流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九九年的百分之一點七上揚至 零八年的百分之六點八。該報告顯示,本地公司在零零年至零九年間,在國外投資的總額高達一千一百零二億馬元,比流入馬來西亞的外國直接投資還高出一點七 倍,顯示投資流出狀況已超越投資流入。
在外資減少及本土企業往外跑的同時,馬來西亞也面對另一股隱形資金外流的衝擊—人民在國外購買房地產。根據一家英國倫敦房地產代理機構在吉隆坡辦事處透 露,去年英國房地產吸引馬來西亞人投資高達七千萬英鎊(約一億一千萬美元),英國房地產業也預測,馬來西亞人今年在英國投資房地產數額可達到一億四千萬英 鎊。此外,澳洲貿易委員會的資料也顯示,馬來西亞人在澳洲的房地產投資額,在零八年寫下四十九億澳元(約四十三億美元)的紀錄。
(林友順)
亚洲周刊 二十四卷•七期 (201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