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围困战:见证全民抗战“魔力”

来源:国防参考   作者:盛平 杨晓玲   余戈 时间:2015-07-24

沁源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抗战期间更是陈赓、薄一波领导的太岳抗日根据地的核心所在。根据地军民齐心协作出击,对侵占沁源县的日军展开围困战。

z20150313_0001.jpg

1944年1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彰扬全民抗战的沁源精神。

我 国抗战史上,有一个让侵华日军百思不解的经典战例:8万没有任何重武器的沁源人民,以一场永不妥协的围困和艰苦卓绝的坚韧,在883天内用2730余次大 小战斗,毙伤日伪军4200余人,并最终迫使日本侵略军放弃了建立“山岳剿共治安区”的计划,仓皇逃离了沁源地区。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有军 史专家点评沁源围困战,认为这一战例非常典型地展现了全民抗战的“魔力”。

军民齐心“空舍清野”,把“日占区”变成了“无人区”

沁 源是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一座古城,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期间更是陈赓、薄一波领导的太岳抗日根据地的核心所在。1942年10月,日军华北方面军纠 集第36师团、第69师团6个大队,以及白晋、同蒲沿线20多个县的伪军共7000余人,在驻山西日军第一参谋长谷正少将指挥下,对八路军太岳抗日根据地 北部地区进行“扫荡”,他们兵分七路远距离“奔合袭击”,企图一网打尽太岳军区首脑机关,聚歼八路军主力部队。司令员陈赓、政委薄一波随即从县城东南的阎 寨,率军区机关、主力部队和城乡民众跳出了“合击圈”,远距离转移到外线和深山。此后,日军开始实施“腹内开花”“循序扫荡”等战术,太岳军区发动民兵建 立和加强山头“树树哨”(即消息树),开展麻雀战、地雷战,主力部队和游击部队相配合,监视并袭扰日军行动,掩护躲避在山沟里的万千群众不再受到日军侵 害。

经过在山头上1个多月的艰苦战斗,11月22日,日军被迫结束“扫荡”,留置第69师团一个独立步兵大队及部分伪军,在二沁大道(沁源 至沁县)百里沿线上,分驻沁源城关及阎寨、中峪、交口4个据点,一面分区“清剿”,一面大兴土木筑碉堡、修公路,并在城关驻地挂出了一个“山岳剿共实验 区”的牌子。所谓实验,就是为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提出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策略做实验,企图以政治上的怀柔笼络,配合军事行动,“蚕 食”我根据地,变为其“治安区”。沁源实验如果成功,可为日军在整个华北的军政统治积累经验,开辟道路。

针对日军这一企图,太岳军区党委决 定发动群众对敌实行长期围困,从精神上挫败日军征服该区的企图,他们建立了“沁源军民对敌围困斗争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动员当地民众紧急配合八路 军38团和25团、59团的部分部队及县区地方武装及民兵,对侵占沁源县的日军展开围困战。所谓围困战,第一招就是实施全县“空舍清野”,将日军据点地域 内及其附近的居民全部迁出,把水井填死,粮食淹埋,用具搬空,把敌占区全部变成断水断粮的“无人区”。经过动员,1.6万群众在主力部队和民兵掩护下只用 五六天时间就完成了秘密大转移,据当事人回忆当时的实景说:

在城关、阎寨、中峪、交口四个据点里,共有4600多人口,无论贫富,也无论土 绅、名流或挑担小贩,没有一人停留在村镇里不走的,更没有一人去“归顺皇军”的……由城关西南到中峪、亢驿,东南到霍登、桑凹,西北到李园李成,北到崔 庄、郭道,东北到交口、圣佛岭,5条大道,50多个大乡镇(占全县五分之四),方圆300里的空间里,没个人影,简直成了一个没有人的世界!

…… (在上述村镇)连饮水井都用粪土填塞了,碾磨也破坏了,埋藏粮食衣物的土洞则被群众连夜挖空。日军占据了点线,但一无所获,完全失去了生存的物资基础。日 军无水吃,无奈只好到几里外的沁河驮水;无粮吃,只有去田间弄些玉米充饥;睡觉连木板、席片都找不到,只得铺杂草就地而卧。日军的伊藤少佐向临汾师团部写 信说:“来到沁源没有人,没有粮,没有水,每天都有饿倒的、病倒的……”

连续3个月的昼夜袭扰,使日伪伤员不断增加,交通不断遭到破坏。陷 入困境的日军似乎决心“死扛”到底,其应对姿态很是奇怪:他们贴出标语宣扬“皇军仁慈”,还派一些伪军、特务到山头上喊叫,“皇军不伤害老百姓,有家的快 回家!”“冬天就要到了,皇军不能看着你们冻死在山沟里!”日军在奔袭包围村子后,有时搜出一些妇女、老人,装作同情,不打不骂;有的敌人把一些老人扶上 马,自己像个孝子贤孙似的牵着马、背着包袱、抱着孩子,孩子吓得哇哇哭,他们就从兜里掏出糖块、饼干,塞住孩子的小嘴;他们将群众裹回据点,又马上把掠夺 的衣物摆出来,让群众认领;对生了病的人,给吃药打针;对家在据点里的人,发给油盐柴米,帮助安家;对家在据点外的人,训练以后便释放。敌人在释放群众 时,还施以小恩小惠,并欺骗群众说:“皇军不伤百姓,你们见皇军下乡不要跑,回家后要假装应付八路军;民兵要朝天打枪,不打皇军。”对有的群众还发放“出 入证”,说拿着它可以随便出入据点……

此前,日军曾对沁源实施过5次大“扫荡”。特别是1940年12月,在当时不过8万多人的沁源县,日 军竟杀了3600人,其中数百户人家被杀绝。因此,绝大多数的沁源人都没有被日军的新花招迷惑。但因临近寒冬,居食无靠、衣服单薄,部分家境较富裕的人产 生了动摇,提出是否可以“先回去应付冬天,来年开春再出来”。在此紧要关头,太岳军区党委指示指挥部:“战胜困难不能只靠硬骨头,吃住的问题必须解决。” 而后太岳军区和太岳行署从外地调拨了12万斤粮食,指挥部发动群众打了5000多孔窑洞,加上自力更生、互助救济等活动,坚定了军民斗争下去的意志。一场 大雪过后,在白雪覆盖的山沟里插起了一个个木牌,上面写着“正气沟”“坚定庄”“伟大山头”等村名……这些过去没有的地名,被县委和军区一一标注在了作战 地图上。

z20150313_0002.jpg

八 路军广泛展开爱民活动,帮助躲进山林的民众度过了生存难关,使进驻沁源的日军第69师团伊藤大队怎么也组织不起来“维持会”。1943年1月25日,日军 被迫以驻长治第36师团222联队鹿野大队接替伊藤大队进行沁源防务。鹿野大队扬言要在1个月内完成“实验”计划。为此在2月10日至3月25日期间,他 们_不断远距离奔袭包围、搜捕群众,并四处张贴承诺“凡归来者,给耕牛一头,耕地十亩”。但始终无一人来归,搜捕去的200余人也先后从日伪军据点内逃 出。

民众拥军,主动出击,让日伪军饿得与野狗争食

面对困兽犹斗的日伪军,沁源民众响应八 路军号召,决不回敌“治安区”当“顺民”的同时,还十分体谅和支持八路军,主动想办法解决缺粮问题,减轻八路军的负担。春节之后,有个城关的老乡趁黑夜回 村,把自家磨盘下埋藏的3斗小麦取了回来。这件事让指挥部受到启发,马上抽2名公安队员和4名民兵骨干组成“抢粮”小组,利用日军夜间警戒的疏忽,摸进城 关日军据点抢粮。这时候的沁源城,除了敌伪兵营外,只住有三户“人家”:一家“随军合作社”,一家“随军妓院”,一家“蒸馍铺”,还有就是已经饿得到处乱 窜,与日军争食的400多条野狗。

这次行动成功后,指挥部立即组织了大规模的抢粮队伍,并很快发展到二沁大道和安沁大道两边的各个村镇,大 约有5500余人参加了这一斗争,在20天左右的时间里,总共抢出7400余石粮食。沁源城内北街有位妇女郭效兰,连续几次摸回家,背出了8石粮食。另一 个崔家寡妇,一次悄悄摸到城北街镇武楼日军口肖兵附近,把敌人装好的5斗小麦也扛了出来。敌人喝不上水,碾不出麦,只能嚼麦粒吃,甚至与满地跑的野狗争食 吃。

军民互助“打巧仗”,确保生产与作战“两不误

进入春季播种季节后,群众因无法种地而 焦心,一时人心惶惶。太岳区委提出“劳武结合,游击生产”的号召,白天,部队和群众扛枪下地,在离敌人据点较远的地方耕种,晚上摸到敌人据点附近抢耕抢 种,碉堡里的敌人发现了,部队就和敌人对射,而老百姓不慌不忙,继续扶犁摇鞭。庄稼熟了,据点里的敌人调来援兵,拉来民夫,组织了“抢收队”,企图把粮食 抢回据点里去。沁源则集中全县民兵配合主力部队,来一个“反抢收”。敌人收割时,民兵四处打冷枪,敌人把麦子捆好准备运走时,部队发起突然攻击,那些被拉 来的民夫本来就不愿替日伪军卖命,一听枪声便一哄而散,我方的“抢收队”便将日伪军收割的麦子全部拉回山里。

z20150313_0003.jpg

太岳八路军进行破袭战

在 1943年夏季武装抢收中,共抢收小麦90多万斤,加上对日军据点的抢粮斗争,夺回了大批粮食,解决了吃粮问题;还组织商人到晋南洪洞、霍县(今霍州市) 等地贩运棉花、布匹及其他物资,解决了群众的衣食问题;组织民间医生开办简易诊所和药铺,给群众看病吃药,克服了重重困难,为长期围困日军奠定了物质基础 和精神信念。

此时,因沁源日军主攻方向改为长治,联系白晋线的二沁大道成为主要交通线。鹿野大队进驻沁源不久,日军第36师团就抓来民夫 2000多人,改修二沁大道的旧路基,使其勉强可以通汽车。最初,八路军指挥部组织群众破路,在陡坡路段上洒水成冰并覆盖1日土,即所谓的“冰褡裢”,日 军车辆通过便造成撞车翻车伤人之事。抢粮劫敌运动之后,指挥部把全县民兵编成12个“轮战队”,分成战斗、训练、生产3个班,保证作战生产两不误。日军给 养时时中断,伤亡日益增多,粮食运不进来,只好杀马充饥;伪军无马可杀,只能啃马骨头煮马皮,战斗力日益衰退。

1945年3月,太岳区党委 和军区指示,决定在岳北各县支援下,沁源党政军民总动员,向沁源、交口守敌发动总围攻。3月11日,最后围攻开始,300多民兵组织成两个爆炸队,另有 30多名爆破能手组成机动爆炸队,参战民兵达4000余人,他们运用各种战术围攻、阻击日军,其余参战民兵和自卫队也都组成石雷组、机动组、砍圪针(清 障)组和担架组到前方参加铺地、断路和埋雷等各项工作。

爆炸队首先将4000多颗石雷虚虚实实,布满了城关、交口日军据点周围和二沁大道, 形成了多层的地雷网和地雷阵,完全断绝了日军的外援。从4月1日起,日军整整8天闭门不出,第9天,他们拼死再次突围,但只突出不足10里,就触响60颗 地雷,死伤30余人。同一天,由沁县来接应的日军1000余人,在二沁大道上触雷90余颗,遭重大伤亡。4月10日夜,日军以小股部队向西、南两个方向佯 攻,11日拂晓,在沁县日军联队的接应下,沿二沁大道逃窜,八路军38团主力部队和沁源民兵奋力阻击,打死打伤日军300余人。自此,为期883天的沁源 围困战宣告胜利结束。抗战史上这一个经典战例就这样以最能体现全民抗战的“魔力”而永载史册。

本文链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history/info_4723.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