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源:反擊行動遲緩

《星洲日报》2015-07-07 10:27

首相納吉表示,他需要數天的時間,才決定要對《華爾街日報》的報道採取甚麼行動。在互聯網時代,一小時已經算慢,何況是數天,行動緩慢將帶來更大的傷害。

正如民主及經濟事務研究中心(IDEAS)首席執行員旺賽夫日前在一項論壇上所說的,儘管納吉有推行“好政策”,但是他受指責時沒有及時反擊,以致公眾不信任他。旺賽夫準確的分析了納吉的困境,其幕僚也必須負起一定的責任。

前首相敦馬哈迪是在4月2日拋出一些課題,公開要納吉下台,但納吉是在一個星期後,即4月10日才通過電視訪談,給予溫和的反擊,外界對此的評語不佳;這次針對《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他也需要一個星期準備嗎?

其實,《華爾街日報》指有7億美元資金流入納吉個人銀行戶頭,是非常嚴重的指責,涉及他與政府的名譽,首相自己也形容《華爾街日報》對他的指控是野蠻和具有惡意的。既然如此,應立即宣佈起訴該報章,不能因為考量能否勝訴或其他問題,而有所遲疑。

這是大馬史上首位國家領袖面對外國報章如此嚴重的指控,不只是對首相個人是傷害,對政府和國家也有極大的衝擊,因此首相必須立即採取行動遏止其負面效應,以免動搖外資和市場的信心,導致馬幣進一步下跌。

在政治層面來說,《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將進一步打擊首相的威信,即使最終證明指控毫無根據,但傷害已經造成,如何帶領國陣面對下屆大選?

事實上,在505大選過後,國陣政府的威信就一直下滑,一個課題接著一個課題爆發、一個指責接著另一個指責,從一馬公司負債420億令吉、馬泰邊境發現亂葬崗、瑪拉公司購買公寓風波,到愛國者牌拍賣活動的外包,政府沒有能力處理;喝尿論、服裝指南風波,更暴露政府無法遏止小拿破崙,任由他們把雞毛當令箭。

政府效能下滑,以致納吉的好政策無法執行,“一個馬來西亞”理念和轉型計劃觸礁;不幸的是,國際油價暴跌、消費稅和削減津貼加重了人民負擔,讓納吉政府面對內憂外患。

當民眾的信心下跌,任何好消息都無法激起興奮之情或持久,包括惠譽國際評級(Fitch Ratings)將大馬主權評級展望,從“負面”上修至“穩定”,人們也無感。

這些課題不是單純的政治陰謀那麼簡單,或者是誰要倒誰,因為很大部份關係到領導和管理,以及危機的處理;管理不當已反噬政府。

所以,展延巫統黨選18個月,不是納吉鞏固地位的良策,當務之急是捍衛領導威信;若威信一點一滴的流失,可能衝擊砂州大選選情,甚至是造成下屆大選形勢危急。

現在巫統最高理事會仍然支持納吉,但是黨內已經出現不同的聲音,包括促請執法機構全面調查、暫時離職,因此巫統會否爆發派系鬥爭,令人關注。

在納吉面對指責、國大黨內鬥及經濟陷困的情況下,對反對黨陣營是利好因素,但前提是新民聯必須加速成立。反對勢力的整合將加強監督力量,也可能會讓巫統感受到危機,從而找出解決國家政治混亂的方案。

希臘公投否決紓困方案,引發全球股匯動盪,在此情勢之下,馬幣跌勢加劇,政治領袖為政治分心,是否有能耐帶領國家應對新一輪的全球經濟風暴?民眾只能自求多福嗎?

【相關新聞請點大事件:納吉7億風暴】

【相關新聞請點大事件:1MDB債務爭議】

(星洲日報/風起波生‧作者:林瑞源‧《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