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探索和发展

保虎

2011年07月13日11:11

来源:中直党建网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问题,没有具体阐述;毛泽东同志从我国实际出发,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 论,在理论探索及运用上有成功也有失误;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坚持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胡锦涛同志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创造性地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并把它运用于指导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从分析社会基本矛盾入手,指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首先揭示了社会基本矛 盾运动规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社 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社会各种矛 盾和冲突以及社会革命最深刻的原因,就在于新的生产力和旧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新的经济基础与旧的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科学的论断,对于我们深刻地 理解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由于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只提供了这些认识的原则和方 法。

一、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探索

我国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面临着如何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 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创造性探索,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科学地提出了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范畴,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对社会 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为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提供了理论基础。具体来说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十分广泛的,可以概括 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从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入手,首创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他概括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进而把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推广到人类社会。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第二,深入地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特点,概括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总特点。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论述中,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正是在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辩证运动中不断开辟自己的前进道路。例如他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 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在这里,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 动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矛盾性质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是一种基本适应情况下局部不适应的矛盾。

第三,毛泽东根据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性质的分析,提出了科学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性质矛盾采用不同方法去解决,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的解决矛盾所遵循的原则。针 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毛泽东曾经指出:“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也就是说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有领导,有步 骤,由秩序地进行各项改革来实现。总的来说,上述重要思想是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深化,也是他的伟大功绩。但是客观来说,在 1957到1976年的近20年时间里,毛泽东由于种种主客观等复杂原因,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虽然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重视通过生 产力的发展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但毛泽东对社会基本矛盾辩证关系的认识上是片面的,过分强调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是 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毛泽东自己在1962年1月扩大的中央工作会 议上作自我批评时也说:“我注意得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在改革开放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 批判这种“唯生产力论”思想。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贡献

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总结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上的得与失,在实践中坚持并进一步发展了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而且邓小平同志正确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去。总之邓小平正确的把握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做出了新贡献,具体来说:

第一,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吸取了毛泽东的教训,纠正了毛泽东的失误,以其深厚的马列理论修养,反复论证了只有不断的解放发展生产力,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新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邓 小平同志明确摆正了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指出不能离开生产力来谈生产关系,不能割裂两者的关系来孤立的看任何一方,提出了社会主义 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正确思想。邓小平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 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 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 可见邓小平清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依靠物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建立起来,但是这种生产关系必定是不完善的,是与生产力的水平还不相 适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该继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来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邓小平得出结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 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第二,邓小平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系统的理论与当代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在中国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通过 总结近百年来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社会生产力巨大的推动作用的是事实,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1988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胡萨 克时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他还指出,今后生产力的发展,“最主要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第三,邓小平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贡献还在于,“进一步深化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 层建筑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形成了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也有直接联系的观点,从而更突出了生产力在整个社会基本矛盾体系中的决定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以 来,邓小平破除了过去认为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到,要发展生产力,不仅要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还要解决生产力与 上层建筑的矛盾。也就说上层建筑也不只受生产关系的影响,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样有着直接的联系,特别是在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很显 然,过去我们在考虑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三者关系的时候只是简单的绝对的认为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上层建筑只有通过生产关系才能同 生产力有间接的联系,这是与事实有出入的。

三、江泽民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世纪之交,国内国际形势和我们党的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面临巨大的历史性新考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 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学说,科学判断并全面地把握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主要矛盾,经受住了国内国际大局变动对我们党的新考验。江泽民同志深化发展生产力的中心,按照对社 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机制的深刻认识,在实践中具体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机制来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在坚持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根据新世纪生产力发 展的现实水平,继续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寻找到了这种基本制度的适当运行方式,不断地继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江泽民通过对社会 主义基本矛盾运动机制的分析,认识到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通过改革适时调整生产 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一系列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也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以此来进一 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按照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促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此外,江泽民同志还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 我完善和发展,说到底,是一个体制创新的问题。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体制创新就是要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建立符合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体制创新的理论使基本矛盾跳出了概念化理解的圈子,充分体现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成果,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四、胡锦涛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对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学说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这是在新时期,在新的实践中,提出的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大问题,使我 们党能更清醒的认识到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荐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等发展生产力的思想理念,都充分体现了其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创造性发 展。具体表现为:

第一,从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哲学原理,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来看,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 学发展观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是对以往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 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初级阶段的矛盾就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建设,归根到底,取决于发展生产力。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 “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着实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思想,不断发展生产力,积极推进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这充分体 现了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和谐社会的理念是我们处理当前社会矛盾最为科学有效的方法,是新时代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新贡献,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 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 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协调、不和谐的问题。诚然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 总是在矛盾的运动中发展进步的。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化解各 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倘若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严重冲突,在社会关系上表现为阶级对抗,那么是不可能建设和谐 社会的。由此看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是建立在我国社会总体和谐基础之上的,是“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 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 。《决定》明确指出:“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这说明矛盾贯穿建设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为此我们应正视矛盾,不回避矛盾,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从根本上说,都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 力,才能得到解决。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更好的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也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一般来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 发展的社会;也就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理论拓展了把握社会形态的理论视野,也是对社会主义社 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从我国现阶段总体来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是基本适应的,不同社会群体、阶层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虽然还 存在着极少数危害社会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他们同人民利益之间的矛盾具有对抗性,但这类矛盾已经不占主要地位,特别是处理这些非对抗性矛盾也就是人民内部 矛盾,就成了十分迫切的重大问题。为此,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深刻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科学分析我国 现阶段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最新贡献。

(作者系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纳么田村大学生村官)

登入为: admin
探索与研究/探索2011(3)/中共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探索和发展.txt · 上一次变更: 2011/08/18 19:45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