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華:雲冰補選傳達甚麼訊息?

《星洲日报》2015-05-07 09:40

如果雲冰補選和峇東埔補選真的如一些評論所說,是對首相納吉的地位和威望的一場變相公投,那雲冰這補選的結果,對首相納吉而言,恐怕是憂更甚於喜。

雲冰補選本來就是一場毫懸念的選舉,結果也一如所料,由國陣候選人勝出。問題是,得票率有多高?多數票有多少?馬來選民和華裔選民的動向如何?伊刑法和消費稅,哪一影響更大?補選結果,又會產生甚麼政治效應?

這場補選,巫統候選人哈山阿里芬以8千895張多數票勝出,成功為國陣守土,但多數票卻比505大選的1萬5千114票,銳減了6千219票。

國陣的多數票大減,原因何在?我們可以有很多解讀。其中一個是:投票率降低了(從85.9%減至74%),出來投票的選民減少了(從4萬4千966人減至3萬8千697人)。從數字看,參與投票的選民確實減少了6千269人。但即使這6千多名選民這次都出來投票,他們也不可能全部都把票投給國陣。

所以,國陣與其把多數票的減少歸咎於投票率減少了11.9%,不如進一步去深入探討,為甚麼投票率會降低,以及為甚麼得票率和多數票都劇降了。

數字會說話,和505大選的結果比較,國陣候選人的得票率銳減了5.3%,即從66.8%降至61.5%;反之,伊黨候選人的得票率卻從猛升了5.3%,即從33.2%上升至38.5%,這才是導致國陣選票劇減6千219張,而伊黨選票卻只稍微減少25張的原因。

伊黨承認敗選,但自認雖敗猶榮,因為雖然面對華裔選民回流國陣的衝擊,該黨候選人的得票率卻而不降反升。這樣的結果,會不會促使這個宗教色彩濃厚的政黨更加走向保守和偏激?

有3點不得不提,一是在38個投票站中,伊黨贏了5個,比505大選時的只贏1個,這是個長足的躍進;二是伊黨在第3至4渠道的票數明顯增加,這些皆屬比較年輕選民的支持票;三是伊刑法課題顯然並不影響伊黨在馬來選民的支持度,反而是消費稅帶來的衝擊,使巫統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眾所周知,鄉區和墾殖區向來是巫統最大的根基地,是國陣最大的票源所在,巫統這次雖然保住了雲冰這個傳統堡壘,但得票率和多數票的大降,卻不是一個好的征兆。這是不是巫統與國陣喪失鄉區优勢的開始?敦馬哈迪之前對首相納吉的攻擊,是不是除了消費稅課題之外,另一造成國陣得票理想的主要因素?尤有進者,敦馬會不會趁機再向首相納吉施壓逼宮,令巫統的領導危機進一步激化?政局的發展,值得我們進一步觀察。

當然,國陣也不是毫無所獲,華裔選票回流,真實反映了華裔對伊刑法的抗拒以及他們對伊黨的戒心,但馬華和民政卻仍無法對此沾沾自喜,因為在華人選民約佔15%的投票站,以年輕及中年選民佔大多數的第3及第4渠道,國陣還是輸了幾個。

這說明,年輕一代的華裔選民仍然沒有歸向國陣。這也是國陣在來屆大選必須繼續面對的一個政治現實。

總而言之,雲冰補選結果,不但無法讓首相納吉加分,反而讓他陷入了更大的困境,而接下來的峇東埔補選成績,將是他須面對的另一場更大的考驗。所以,即使無法創造冷門,也務必要削弱民聯(公正黨)的多數票,這將是首相對峇東埔補選的最低要求,也是他力求自保的一個重要依據。

【相關新聞請點大事件:雲冰國席補選】
【相關新聞請點大事件:峇東埔國議席補選】

(星洲日報/若有所思‧作者:林明華‧《星洲日報》執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