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源‧政治人物只愛自己

《星洲日报》2015-04-14 10:46

前首相敦馬哈迪之前針對一個馬來西亞發展公司等課題炮轟納吉,這些課題涉及國家和人民利益,讓他佔據了輿論上的優勢,但是一牽扯到“馬新彎橋”,就讓人不以為然。

其實,彎橋或美景大橋,已經是一個可以走入歷史的老課題,無需再挖出來,丟人現眼。

馬哈迪在1996年就提出此計劃,兜兜轉轉了那麼多年,如果能夠興建,馬哈迪在位時就應該能夠建起來,何必到今天還爭論不休?

專家已經說了,在法律上是不可能興建彎橋,因為大馬必須遵守國際法;況且,興建彎橋經費高昂,並不符合經濟效益。

政府也不能不考慮到馬新的關係,拆掉部份長堤、建彎橋;彎橋怪異的形狀,建了也有損國家形象。

政府已經為了取消這項計劃,賠償承包商2億5千740萬令吉;目前國家經濟蒙上陰影、政府債務高企,何必再勞民傷財?

以敦馬的精明和才智,沒有理由一直想不通,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已經逝世,根本不用再鬥氣。這項工程也與所謂的國家主權、向新加坡叩頭沒有關係。

個人猜想,“彎橋”是他所提出,關係到他的尊嚴。這麼多人說行不通、建不起來,他偏偏就要、鑽牛角尖,他關心自己的面子多過人民。

另一個馬哈迪失策之處是把巫統領袖的命運和納吉牽扯在一起。他說,如果反對黨獲勝,很多人將會被控上法庭,甚至可能被入罪。馬哈迪的親信,即前新聞部長再努丁也表示,一旦民聯執政,不僅納吉會被捕,就連馬哈迪也同樣會受對付。

這說明要納吉下台,以免巫統失掉政權只是其中一個因素,最重要的還是自己。令人納悶的是,如果奉公守法,還怕甚麼政黨輪替?

馬哈迪也揭露如今的巫統早已分裂,黨領袖的忠誠只為金錢。

若金錢排在第一位,人民還能相信政治領袖嗎?

此外,農業部長依斯邁沙比利也指責,馬哈迪在1999年大選失去馬來選票後,不惜通過重劃選區,將眾多馬來選區轉換為混合選區。

如果這種說法屬實,證明了政治人物無視於法律,難怪從馬哈迪時代至今,民主逐漸倒退,政壇會變得如此烏煙瘴氣。

從這次巫統的權力鬥爭,讓我們看到了政治真實的另一面,即政治人物愛自己多過愛國家和人民。政治人物也是人,也有人性的弱點,只是這類弱點並沒有受到體制上的制衡,以致把國家拖入泥淖之中。

中國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只是一種政治理想,在現今的大馬政治環境是不可能實現的。

政治人物為了個人和黨派的利益而勾心鬥角,讓很多人患上了政治冷感症,紛紛在臉書表達悒悶的心情。

消費稅的實施已經讓老百姓喘不過氣來,但政治人物並沒有協助舒解消費稅的混亂、生活費的高漲,卻為自己加薪146%、花費巨款購買專機,這加劇了民眾對政治的反感。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政治並不骯髒,骯髒的是政治人物,而大馬政治長久以來沒有受到良好的規範和制衡,以致政治人物能夠上下其手。

凡事都有利弊,民主政治也一樣,當政治人物可以隨意的操弄政治,就是災難的開始。

人們都期望國家會有清新的政治,把巫統權爭、朝野惡鬥統統掃走,讓國家有一個全新的開始。

(星洲日報/風起波生‧作者:林瑞源‧《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