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美古半世纪恩仇

作者:胡世龙 发布时间:2015-01-26 来源:国际金融报

“猪湾入侵事件”中,共有1000多名入侵者被俘,90人阵亡。

 

卡斯特罗(左)和赫鲁晓夫(右)亲热拥抱

1960年的最后几个月中,美国开始劝说在古巴的美国公民撤出古巴,并且禁止美国公民前往古巴旅游。1961年1月,美国宣布正式与古巴断交。此后,美国对古巴的态度愈发强硬,武装干涉被提到日程。1961年4月17日,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执行猪湾登陆计划

2014年12月17日,对美国和古巴关系来说,可说是历史性的一天。这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古巴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在两国同时对外宣布,将重启两国自1961年起破裂已逾50年的外交关系。

在两国秘密谈判18个月达成上述共识后,外界分析,这意味着两国关系将可望全面走向正常化,互设大使馆、美国逐步取消对古巴的经济封锁等议题都将提上日程。

时光回转到56年前,1959年1月1日,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军队成功推翻巴蒂斯塔政权,取得了古巴革命胜利。但鲜为人知的是,美国与古巴的外交关系并非随着古巴革命胜利而在第一时间破裂,而是有过两年左右的“观察期”。

古巴建政之初,卡斯特罗向美国表现出善意,曾经宣布将在美国、苏联之间保持等距离外交,甚至表示他的心“与西方在一起”。而就在革命胜利后的第四个月,卡斯特罗曾经对美国进行过10天左右的非正式访问,试图获得美国舆论的“谅解”。

卡斯特罗在美国时曾说道:“我知道全世界都认为我们是共产主义者,当然,我必须明确澄清我们不是共产主义者,这非常清楚。”对于卡斯特罗的此番表态,美国官方并未正视,在美方看来,卡斯特罗仍是个“立场不够明确的人物”。

1961年1月,美国与古巴正式终止外交关系,关系彻底破裂。在此之前的两年间,双方关系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而“断交”之初,两国在外交领域的争斗又如何撼动东西方两大阵营?

  卡斯特罗的美国行

1959年1月1日,在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军步步进逼之下,古巴独裁政权领导人巴蒂斯塔仓皇出逃,革命军当天胜利进入首都哈瓦那,宣告取得革命胜利。

尽管美国曾经一度支持巴蒂斯塔政府,但在巴蒂斯塔政府后期,随着古巴国内形势日益有利于卡斯特罗一方,美国逐步认识到巴蒂斯塔政府的腐朽,逐步取消了对其军事及经济援助。

在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胜利后,美国并未第一时间采取敌对政策,而是采取了观望态度。1959年1月7日,在古巴新政府宣布成立的几天之内,美国迅速予以外交承认,甚至为了表达对新政府的善意而召回了对卡斯特罗敌意颇深的驻古大使史密斯,改派对古巴相对友好的邦斯尔。

新大使邦斯尔与巴蒂斯塔政府素无瓜葛,且能说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他在1959年3月1日抵达哈瓦那后,曾致力于减少双方的猜疑并且取得古巴新政府的信任。他后来回忆称,“我尽一切努力来同报纸和杂志编辑及许多有影响力的人物会谈以转达美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他还认为,卡斯特罗当时绝不是共产主义者,美国采取强硬政策只会有利于古巴国内的共产主义者。

古巴革命胜利后,“是否共产主义者”一度成了西方世界对卡斯特罗等人最为关注的焦点。对此,卡斯特罗等人曾公开宣称,古巴新政府并非由共产党领导,而是没有专制和寡头的民主政府。卡斯特罗还称,随着革命结束,规定古巴从属于美国的“普拉特修正案终结了”。但他也并非要倒向苏联,而是要在美苏之间保持等距。“一旦大战发生,古巴将维持中立,并且内心同西方在一起”。

1959年4月15日起,卡斯特罗接受美国报纸编辑协会的邀请,对美国展开了一次非正式访问。这次访问中,美国对卡斯特罗的态度摇摆不定。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借故离开了首都华盛顿,而安排副总统尼克松和代理国务卿赫脱接待卡斯特罗。

结果,尼克松与赫脱两人在与卡斯特罗会谈后形成的看法大相径庭。尼克松认为卡斯特罗极有可能成为拥抱共产主义的强硬派,对此,他认为美国应该接受卡斯特罗,引导其至“正确方向”。而赫脱的看法则有所不同,他认为,在卡斯特罗的新政府对美国采取明确的外交行动之前,美国应该继续观望,他认为卡斯特罗仍然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物,他不认为古巴会轻易改变其激进的革命进程。

在美国期间,卡斯特罗致力于获得美国舆论的“理解”。为了打消美国人的疑虑,他多次公开宣称自己不是共产主义者。在美国国家新闻俱乐部,他表示:“我们反对各种各样的独裁者,这也是我们反对共产主义的原因。”在联合国,他宣称,“古巴新政府中没有共产主义者。”

美国国务院在1959年4月23日的备忘录中指出,卡斯特罗在共产主义和冷战等议题上态度谨慎,并且谨慎地表示古巴仍然是西方阵营的一员,然而,这份备忘录中也提醒,卡斯特罗的立场仍是无法确定的。

尽管卡斯特罗在美国对共产主义等议题有过多次表态,但令美国政府奇怪的是,卡斯特罗此次美国之行并未明确提出经济援助等要求。这和之前历届古巴政府总是第一时间倒向美国的态度截然不同。而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当时已经准备讨论对古巴新政府的援助问题。

当时,美国助理国务卿在和古巴新政府财政部长会谈时曾经试探性地提出愿意帮助古巴实现经济发展计划,结果古巴婉言谢绝。

  经济改革“惹恼”美国

卡斯特罗的美国之行,原先设想能够改善美国对古巴革命政府的态度,但不料却成了双方关系的一个分水岭。此次访问后,双方在诸多问题上的矛盾不断浮现。美国对古巴新政府的政策愈发质疑,古巴则对美国仍旧维持其“帝国主义作风”颇为不满。

卡斯特罗认为,新的政府要赢得人民的支持,惟有采取激烈的变革。新政府成立后不仅迅速清除了巴蒂斯塔的残余势力,还组建了一支以农民为主的革命武装。新政府也颁布法令,宣称各个政党都有组党及宣传的权利。古巴共产主义者的活动得以合法化。

此外,古巴新政府还对巴蒂斯塔的旧部进行公开审判、判刑等。尽管此举没有直接触碰美国利益,但仍然受到美国尖锐批评。卡斯特罗访问美国时,美国政府对其猜疑态度,也进一步使得卡斯特罗认定美国实际上仍是古巴革命的敌人。

1959年5月13日,古巴政府宣布将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在古巴的子公司古巴电报公司实行国有化,接着又颁布土地改革法,宣布废除大庄园制度并禁止外国人占有古巴土地,由古巴政府接管土地,并将其分配给没有土地的农场工人。

当时,美国几乎垄断了古巴的制糖业,美国制糖业巨头控制了古巴近200万英亩土地,而按照古巴新的土地改革法,这些土地将全部收归国有。

此举直接踩到美国的利益底线,6月11日,美方明确告知古巴政府,美国公民在古巴失去的土地必须获得现款赔偿,数额应该公平合理。同时,美国政府警告称,如果美国公民不能获得适当的赔偿,美国将进行报复,包括削减从古巴购买食糖的配额,禁止美国公民投资古巴等。

6月12日,卡斯特罗与美国驻古巴大使邦斯尔进行会谈,会谈后卡斯特罗严厉谴责美国干涉古巴内政。3天后,古巴政府宣布,承认一般情况下应当以现款支付赔偿,但由于前总统巴蒂斯塔窃取了大量国家财富,使得大量国库资金流入外国银行。新政府目前无法用现金支付赔偿,但如果流入国外银行的资金能够回到古巴,古巴土改中将有能力用更为优厚的条件进行赔偿。

此外,古巴宣布将“绝不接受任何有损国家主权和荣誉的建议”。这些举措,无异于直接拒绝了美国的要求。

两个月后,美国政府针锋相对。宣布减少自古巴进口食糖,这对高度依赖食糖出口的古巴经济是极大的冲击。

同一时期,美国和古巴在美洲国家外长会议上言辞激烈对抗,双方的关系陷入冰点。10月,美国宣布对古巴实行武器禁运。

11月,美国助理国务卿赫脱向艾森豪威尔提议推翻卡斯特罗。他的理由在于:卡斯特罗不愿意采取与美国最低安全利益一致的政策与态度;卡斯特罗在古巴的形势将有利于国际共产主义、不利于美国在拉美的地位;此外,希望能够在古巴国内扶持反对派。

赫脱对古巴新政府的经济政策尤为不满。认为这不仅损害了美国的商业利益,并且对美国在其他拉美国家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11月9日,艾森豪威尔批准了赫脱提交的备忘录,寻求“替换卡斯特罗政权”。美国对古巴新政府的态度由当年年初的观望正式向积极干涉转变。

  “猪湾入侵”

随着古巴经济改革的深入,美国愈发感到在古巴的经济利益受损严重。在古巴经济改革过程中,1959年3月至1960年10月间,有400多家美国公司及银行被古巴收归国有,资产总额合计达到15亿美元。

1959年底,美国决意对古巴新政府采取强硬政策后,苏联势力很快被引入古巴。苏联在古巴新政府成立之初便对其迅速予以承认,但两国间一直没有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古巴也没有与苏联结盟的打算。

但美国对古巴态度生变后,古巴与苏联的关系突然变得亲密起来。1960年初,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访问古巴。访问期间,两国达成贸易协定,苏联将在当年购买古巴食糖42.5万吨,并且在今后4年,每年购买100万吨。另外,对于古巴急缺的石油,苏联保证将以低于美国33%的价格优惠提供,并且向古巴提供1亿美元贷款。

1960年5月,苏联与古巴互派大使。赫鲁晓夫在当年7月甚至表示,如果美国武装干涉古巴,苏联将用其火箭帮助古巴人民。

同期,古巴与新中国的关系也取得进展。中国政府表示将在1960年起的5年内每年从古巴购买50万吨食糖,并且会以长期贷款的方式为古巴提供设备。

面对古巴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积极接触的情势,美国认为卡斯特罗政府已经完全不可信任,决心用各种力量推翻新生的古巴政权。

1960年5月,美国宣布停止对古巴一切经济援助,完全停止从古巴进口食糖,10月,美国政府进一步实施贸易制裁,宣布除医药和食品外,禁止一切货物运往古巴。

而另一方面,在军事方面,早在1959年12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就到处招募古巴流亡者组成雇佣军,积极准备武力进攻古巴。

1960年的最后几个月中,美国开始劝说在古巴的美国公民撤出古巴,并且禁止美国公民前往古巴旅游。1961年1月,美国宣布正式与古巴断交。

此后,美国对古巴的态度愈发强硬,武装干涉被提到日程。1961年4月17日,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执行猪湾登陆计划。当天凌晨,约1500名古巴流亡者在经过美国中央情报局两年特训之后,全副武装,在美国军舰护卫下,由古巴西南海岸猪湾附近的萨帕塔沼泽地吉隆滩登陆,这支武装一度成功向前推进,但受到古巴革命军队的抵抗,不到3天,就被全部消灭。

“猪湾入侵事件”中,共有1000多名入侵者被俘,90人阵亡。入侵者的两艘运送弹药的船只被古巴军队击沉。

事件中,美国并未直接出动军队,但在古巴流亡者武装的行动失败后第一时间,美国总统肯尼迪不顾中央情报局的反对,下令中止行动。避免了局势进一步升级。

  “导弹危机”

“猪湾事件”后,美国决定另寻途径对古巴施压。不仅加强了对古巴的贸易禁运,还试图通过联合其他国家共同遏制古巴。中央情报局为此特别制定了旨在推翻卡斯特罗政权的“猫鼬”计划。

美国的一系列遏制政策使得古巴进一步倒向了苏联。当时,美苏两大阵营的军事对抗日益加剧。古巴愈发倚重苏联的军事、经济援助,使得古巴突然成了美苏两大阵营的另一个潜在冲突之地。

当时,美国通过在欧洲的盟友将导弹部署在苏联国境附近,但苏联的导弹发射基地却远离美国本土。1962年4月,赫鲁晓夫在保加利亚度假期间,产生了在古巴部署导弹的想法。

对此,卡斯特罗认为此举是非常冒险的举动。但他仍认为,“如果作出这个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那么我会同意苏联导弹部署在我们的小岛上。”

1962年6月,担任古巴国防部长的劳尔·卡斯特罗访问苏联,寻求更多军事援助。赫鲁晓夫这时已经决心在古巴部署导弹,从而实现“保卫古巴”的作用。劳尔·卡斯特罗的访问结束后,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可携带核弹的导弹,一场危险的核弹战争一触即发。

1962年7月起,苏联船只经过伪装,先后通过不同港口向古巴进行了100多次航行,运送了包括坦克、大炮、战机等各类武器。也包括中程弹道导弹、大型轰炸机等进攻性武器。

起初美国完全没有察觉,仅仅认为苏联在向古巴提供简单的防御性武器。但“猫鼬”计划的情报员们对苏联的动向还是有所警觉。1962年8月,美国中央情报局第一次通过高空侦察机确认在古巴发现了导弹发射装置,但并未确认是何种类型导弹。

在美国尚未对此做出完全反应时,苏联开始不断向美国宣称,“绝不会采取使局势复杂化和加剧两国关系紧张的做法”。9月,苏联公开否认向古巴运送弹道导弹的必要性。

当时美国判断,苏联应该不会在古巴部署攻击性武器,因为苏联没有在其领土外部署导弹的先例。

不过,到了当年10月,美方发现自己的判断可能严重失准了。1962年10月起,各种证据愈发明显。10月17日,美国派出6架U-2侦察机拍摄古巴境内的导弹发射场,发现至少部署了16枚到32枚SS-4或SS-5弹道导弹,这些导弹最大射程约为4500公里,可以直接攻击包括华盛顿在内的美国多个重要城市。

美国政府内部对此大为震惊。但肯尼迪还是决定先沉住气,先在内部研究应对策略。10月22日起,美国决定先发制人。首先是军队进入三级戒备状态,接着大批美军向临近古巴的佛罗里达集结,美军还出动约200多艘军舰在古巴外海游弋。

肯尼迪发表电视讲话,要求苏联立即将导弹撤出古巴,否则美国将予以强烈回击,并且将在10月24日起对古巴进行海上封锁。

不过赫鲁晓夫对此亦不示弱,他坚称在古巴部署导弹完全出于防御目的。随后几天,美国与苏联军舰在古巴外海正面相遇,发生零星冲突。其后,美国在10月27日成功进行运载火箭试验,苏联则在古巴上空击落一架美国U-2侦察机,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几乎一触即发。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大战即将开打之际,局势有了回旋余地。美苏在10月28日秘密谈判成功,苏联同意撤回在古巴的导弹,但美国须保证不再入侵古巴,此外,美国将秘密撤回部署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导弹。

古巴导弹危机在当年11月正式宣告结束。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交锋下,古巴差点成为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但最终仍获得了安全方面的承诺。美国不再对古巴进行军事干预,但仍维持经济封锁。这一做法成了美国长期以来对古巴政策的主基调。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wyzxwk.com/Article/guoji/2015/01/337549.html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乌有之乡责任编辑:南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