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15-01-10 12:06
最近和政黨領袖吃飯,談到了國家經濟的隱憂,包括國際原油價格跌破50美元、馬幣大跌、消費稅可能帶來的衝擊及大水災重建的沉重負擔。
大馬經濟在新的一年可說是面對估算不到的巨大變化,特別是油價下跌逾50%、東海岸水災非常嚴重,打亂了政府的財政預算,若不妥善應對,可能面對危機。
國家銀行外匯儲備全年大跌189億美元,外資持債比重也三連跌,11月外資持有大馬政府債券(MSG)數量按月下跌15億令吉,或1%至1千453億令吉,這些數據說明了事態的嚴重性。
不過,至今只看到財政部發出公函,鼓勵政府相關公司(GLC)和法定機構,暫停在海外購置資產和投資活動,以及內閣原則上同意讓中國旅客來馬免簽證費。前者是要制止資金外流,後者是吸引中國旅客,但這兩項措施並不足以解除危機。
政府必須從三方面來振興經濟,遏止外資撤離及鞏固人民的信心。
首先,財政部必須檢討2015年財政預算案。減少不必要的開銷及採取節約措施,才能夠讓政府在額外撥出數十億令吉進行水災重建之際,達到3%的赤字目標。
政府之前是依據原油價每桶100至105美元來估算今年的預算案,若油價在40至65美元水平浮動,政府將損失260億令吉收益。根據專家的預測,油價要在多年以後才可能重回100美元,因此政府必須立即量入為出,否則債務將節節上升。
雖然財務吃緊,不過今年預算案的總開銷高達2千739億令吉,比2014年增加了97.4億令吉,其中教育部的撥款最多,獲得566億令吉或20.11%,這可以接受,因為教育是國家之本。
但是,首相署的撥款卻逐年增加,今年是190億令吉,增加了26億令吉,反觀教育部只增加20.3億令吉。
行政開銷可以進一步減低,國防部的預算也可以減少。如果不遏止浪費和舞弊行徑,政府只有借貸才能應付龐大開銷。
降低撥款、減少開銷、加強管理,可以挽回投資者對大馬財政紀律的信心。這是勢在必行的,也無法回避。
其次,政府必須採取雷霆及迅速的災區清理和重建工作。儘快讓災區恢復元氣,才能夠重建人民的信心。
目前災區清理工作緩慢,政府應出動軍隊,全速進行;興建組合式房屋,也可節省經費,更快速完成。
警隊上下12萬3千人全體扣薪,協助同僚渡過水災難關,內閣部長及高級官員也應該仿效,以此激勵民心。
如果災區重建工作拖延、受災企業一蹶不振,將造成政府無法專注於振興經濟的任務,民心也潰散。此刻,政府應展現帶領人民克服困難的能耐。
第三,政府必須減輕人民生活負擔、提昇民眾收入。
雖然RON95汽油售價調低35仙至1.91令吉,但是基於成本未減,因此物價未相應下調。政府須降低電費、煤氣價格,以抵銷匯率滑落的衝擊。
此外,鄉村地區的經濟依賴原產品,棕油和橡膠價格慘跌,打擊了鄉區的消費能力。所以,政府應指示對中國與印度特使和這兩國談商,以物物交換或者其他方式,增加進口大馬的棕油和橡膠,並立即解決燕窩出口中國的問題。
在世界經濟陰霾籠罩的情勢下,我們必須採取自救的措施,而且行動要快,拖拖拉拉只有讓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星洲日報/風起波生‧作者:林瑞源‧《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