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黎明•
从16世纪,中东进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之后,这块曾经创立煌煌阿拉伯帝国的地方,变成了奥斯曼帝国的边缘地带。随着欧洲殖民扩张的展开,中东成为基督教徒 的殖民地,现在不少国家的边界都是当时殖民者瓜分势力范围而划定的。殖民主义的历史记忆是中东愤怒的一个重要根源。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先是以解放者的身份 进入中东,但随着介入的加深,中东穆斯林对美国的反感与日俱增。
链接5:愤怒的中东为何群起反美?(孙兴杰)
在虔诚的穆斯林看来,诋毁他们的宗教信仰,比对活生生的人作出的任何攻击都更严重。对个人的攻击或者侮辱只涉及到一个人,而对先知的嘲弄则会引爆全伊斯兰世界的集体愤怒。只有当中东不再被羞辱的时候,西方才会不恐惧。
一部无聊的影片引发了一场血案,也引起了整个伊斯兰世界的震荡。9月11日,影片《穆斯林的无知》引发中东地区大规模的反美示威运动,在 利比亚的班加西美国领事馆遭到袭击,美国大使身亡。奥巴马上任后提出的与伊斯兰世界的和解,也就此付诸东流,一部影片为何让中东如此愤怒,让奥巴马躺着中 枪?
从北非到南亚,也就是布热津斯基所圈定的全球“冲突弧”的国家,放下了彼此之间的纷争,将矛头对准了奥巴马。巴基斯坦的铁道部长比罗尔还向美国媒体表示,他将自掏腰包悬赏10万美元杀死这部影片的制片人,一位政府高官如此表态,可见伊斯兰世界的愤怒到了何种程度。
侮辱先知的漫画曾经引起过伊斯兰世界的集体愤怒,此次电影事件还引起了外交官的血案,也许西方的媒体或者电影公司应该反省了。在虔诚的穆斯林看来,诋毁他 们的宗教信仰,比对活生生的人作出的任何攻击都更严重。对个人的攻击或者侮辱只涉及到一个人,而对先知的嘲弄则会引爆全伊斯兰世界的集体愤怒。穆斯林对西 方贬低先知有种天然的敏感性,据民意调查机构显示,在问及“你最不喜欢西方什么”的时候,多数穆斯林会回答,“仇恨,对伊斯兰教或穆斯林的贬低。”
法国政治学家多米尼克•莫伊西从情感角度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即东亚的希望文化、伊斯兰的羞辱文化与西方的恐惧文化。因羞辱而愤怒,甚至会采取极端的报复形式,这种连锁反应在此番反美运动中表现出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东的愤怒之情也是日积月累而成。
从16世纪,中东进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之后,这块曾经创立煌煌阿拉伯帝国的地方,变成了奥斯曼帝国的边缘地带。随着欧洲殖民扩张的展开,中东成为基督教徒 的殖民地,现在不少国家的边界都是当时殖民者瓜分势力范围而划定的。殖民主义的历史记忆是中东愤怒的一个重要根源。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先是以解放者的身份 进入中东,但随着介入的加深,中东穆斯林对美国的反感与日俱增。
9•11之后,美国在大中东地区进行了两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民主化改造,不过是更换一个依附于美国的政权。在这样的认知 之下,多数穆斯林认为,美国在民主问题上是两面派。与此同时,美国一直是以色列的铁杆盟友,以色列的建国对阿拉伯人而言本身就是个耻辱,而目前以色列频频 示意要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
对于此轮的反美主义行动,很多人又将已故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搬出来。所谓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之间的战争,想象多于现实,在9月11日 之前,人们关注的焦点都在叙利亚危机,而非中东反美行动。当代世界上,国家而非文明依然是最重要的行为体,中东地区的首要难题是现代国家的构建。
2010年底开始的“阿拉伯之春”至今没有停歇,叙利亚内战持续。而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在班加西意外殒命,说明利比亚国内依然处于无序之中,参与推翻卡扎菲 政权的民兵组织是袭击美国外交官的始作俑者。9月21日,利比亚数千人示威游行,抗议民兵组织杀死美国大使,游行队伍中有人高呼“滚回阿富汗”。由此可 见,认为伊斯兰世界铁板一块与基督教世界针锋相对地争斗并不正确。“文明冲突论”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冷战结束之后,身份认同越来越重要。嘲弄先知之所 以引发中东的集体愤怒,是因为这是对他们集体身份的贬低与亵渎。
民主政治也是身份政治,利比亚、埃及、巴基斯坦从选举角度而言都是民主国家,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反美运动的前线。中东的民主选举很难全盘西 化,2006年的巴勒斯坦选举中哈马斯获得大胜,而“阿拉伯之春”之后,伊斯兰政党或者领袖通过选票而进入权力中心。多数穆斯林并不认为伊斯兰教与民主是 水火不容的,这与美国所设想的民主改造计划并不能吻合。
“阿拉伯之春”运动意味着中东草根阶层的觉醒与崛起,借助现代媒介手段,大众政治时代来临。这将引发中东政治的深层变革,上个世纪六七十 年代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政府面临着民主变革的压力。与中东民主化浪潮相伴的是伊斯兰主义的兴起,世俗化的潮流将会发生逆转,民主化的中东依然无法与美国站 在同一条战线。
“阿拉伯之春”运动是中东地区顺应世界潮流而做出的回应,反美运动则意味着美国主宰世界的能力在下降。民主化的中东未必能够为奥巴马在 欧亚大陆实现“战略再平衡”提供一个后方,只有给予中东更多的理解、尊严,中东的愤怒才会慢慢消解。换言之,只有当中东不再被羞辱的时候,西方才会不恐 惧。
(《环球视野》摘自2012年9月27日《青年参考》)
链接6:西方在联大遭伊斯兰国家围攻
伊斯兰国家领导人本周在联合国一致指出,在反伊斯兰教电影引发的风波提升为对日益扩大的文化分歧的担忧后,西方一直把言论自由当作挡箭牌,并且不考虑文化敏感性。
一部在加利福尼亚制作的电影用带有侮辱性的表现手法来描绘先知穆罕默德,从而在本月引发了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驻许多伊斯兰国家使领馆遇袭事件,以及在阿富汗的自杀性爆炸案。在一份法国杂志刊登先知的讽刺漫画后,这一危机进一步加深。
土耳其外交部长艾哈迈德•达武特奥卢说,是时候结束以言论自由的名义保护假冒的伊斯兰恐惧症了。
他今天在193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大会上说:
“不幸的是,伊斯兰恐惧症也成为反犹太主义之类的种族主义的新形式。不能在言论自由的伪装下再允许它的存在。自由并不意味着混乱。”
埃及新当选总统穆罕默德•穆尔西在26日的发言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他说:“埃及尊重不用于煽动对他人仇恨的言论自由。我们期待别人尊重我们的文化特性和宗教信仰,不要将我们无法接受的概念或文化强加给我们,就像别人也这样期待我们一样。”
穆尔西是去年阿拉伯之春革命后首位民选领导人。那场革命导致了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也门的政权更迭。
支持那场革命的西方国家敦促这些国家迅速开展民主改革,严格遵守人权规范和基本自由。
这些西方国家担心严格的伊斯兰教派可能会绑架抗议活动。大多数在联合国发言的西方领导人捍卫言论自由,但却回避伊斯兰国家领导人对禁止亵渎行为的呼吁。尽管重申了对这部影片的谴责,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仍坚决捍卫言论自由,从而激怒了伊斯兰国家领导人。
奥巴马在持续30分钟的演讲中说:“对抗仇恨言论最强有力的武器不是压制,而是更多的言论自由——用宽容的声音来对抗偏执和亵渎的言论。”
在奥巴马之后发言的巴基斯坦总统阿西夫•阿里•扎尔达里要求对侮辱宗教的行为予以刑事处罚。
在巴基斯坦,有10多人在反对反伊斯兰教影片的抗议活动中丧生。他说:“国际社会绝不能变成沉默的旁观者,而应对滥用言论自由破坏世界和平、威胁世界安全的行为予以刑事处罚。”
为强调一些人的愤怒情绪,大约150名抗议者日在联合国大楼外要求“正义”,并高呼“万物非主,唯有安拉”。一幅标语上写道:“联合国必须将亵渎先知定罪。”
由57个成员国组成的伊斯兰合作组织的外长们今天举行会议,重点讨论这部电影的问题。
伊斯兰合作组织秘书长埃克梅勒丁•伊赫桑奥卢对记者说:“此次事件表明,一方滥用言论自由,另一方滥用示威自由的原则会产生严重后果。”
(《环球视野》摘自2012年9月28日路透社联合国电)
链接7:法国左翼杂志触碰穆斯林底线(张慧)
9月21日,位于突尼斯市的法国驻突尼斯使馆大门紧闭,门前的士兵荷枪实弹,警惕地巡逻着。这一天是星期五,正是伊斯兰教的主麻日,刚刚做完礼拜的热闹人群和法国使馆前有些萧肃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其余20几个法国使领馆,它们全部坐落在伊斯兰国家的城市里。
这一切某种程度上都是法国专门刊登政治漫画的杂志《查理周刊》所赐。它刊登的一组漫画意在打趣电影《穆斯林的无知》卷起的轩然大波,却将法国推到了“反穆斯林”的风口浪尖上。出于安全考虑,法国政府关闭了在伊斯兰世界的大使馆、学校和教育机构。
漫画火上浇油
9月19日,法国左翼讽刺漫画杂志《查理周刊》刊登了系列漫画,主角正是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
放在封面的漫画叫《不可触碰2》,穿着黑色长袍的犹太人乐颠颠地推着轮椅一路小跑,上面坐着穿白袍的穆斯林。推轮椅的和坐轮椅的同时说“不许笑话我们!” 法国电影《不可触碰》讲的是贫穷的黑人照顾瘫痪的白人贵族,最终两个不同阶级背景的人成为朋友的故事。这幅漫画“改编”了电影的海报。
杂志内的其他漫画都在讽刺那部奇怪的电影。
身材惹火的先知全身赤裸地趴在地上,还妩媚地翘着双腿。他傲娇地问身后拿着摄影机瞠目结舌的“导演”:“喜欢我的屁股吗?”漫画的上方写着“那部席卷伊斯兰世界的电影”。
漫画中没有一幅明确指出那个穿白袍,或裸体的伊斯兰教徒形象就是“先知穆罕默德”,但是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这个联想。
在刺激穆斯林方面,《查理周刊》是“惯犯”。去年11月,它刊登了一幅取笑伊斯兰法典的漫画,还赫然在封面上写着“特约编辑穆罕默德”。漫画中,长胡子白 袍子的“卡通”穆罕穆德竖起一根手指,眼睛瞪得圆圆地说:“如果你没有笑死就抽100鞭子。”第二天,这本周刊在巴黎的办公室就被燃烧弹袭击。该案到现在 还没有侦破。
有趣的是《查理周刊》对燃烧弹的反应:接下去一期杂志的封面是一个穆斯林和一个男子投入地湿吻,口水四溅。那个男子穿着黑色体恤衫,上面写着“查理周刊”。这副漫画的标题叫《爱比恨的力量大》。结果是,这本杂志被伊斯兰团体告上了法庭。
为何玩火
在《不可触碰2》漫画问世之前,阿拉伯国家的怒火并未指向法国。眼看着美国人踩了“宗教神圣”的地雷后焦头烂额,法国人仍然“不甘寂寞”地“自投罗网”,个中原委实在让人想不明白。
史蒂芬•夏邦尼是《查理周刊》的主编,这组漫画问世之后,他成了媒体争相采访的红人。他告诉半岛电视台的记者:“我们选当周最热的题目,每周都这样做。法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媒体报道穆斯林抗议事件就没人指责。我们和(那些媒体)是一样的。”
虽然同样让穆斯林们举起愤怒的拳头,《查理周刊》的漫画和《穆斯林的无知》并不一样。用夏邦尼的话说,这些漫画直指那部“奇怪的电影”而不是先知穆罕默德 本人,“我的同事只是用讽刺的方式评论了新闻而已”。他有些不耐烦地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记者:“碰巧这段时间的新闻就是穆罕默德和那部差 劲的电影,所以我们就根据这个题材画了漫画。”社会对这些漫画的反应大大出乎夏邦尼的预料。他并未期待会有什么特殊反应,但他承认,每次和伊斯兰相关的选 题都会给他带来麻烦。
法国社会对《查理周刊》“玩火”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推测。
这期杂志是这本漫画周刊1992年复刊以来卖得最快的。7.5万份杂志在一个上午就销售一空。当天巴黎的马路上四处可见撕得粉碎的《查理周刊》。
反对仇恨穆斯林观察会的主席柴克里说,《查理周刊》就是想利用穆斯林赚钱。他所在的机构正在考虑起诉这本杂志。
菲利普•马里埃尔在《卫报》上发表评论说,这本杂志想要借这个机会重申长期以来的左翼立场,但是在时下宗教偏见盛行的气氛下,这些漫画帮了倒忙。
夏邦尼觉得所有这些指责有些沉重,“我的工作只是通过漫画让人们笑和思考”。
对于穆斯林的抗议,这位漫画主编表现得很淡然:“他们当然有权利抗议,抗议示威的权利应该受到保护,只要保持在和平范围内就行。”夏邦尼 认为法国的穆斯林和其他法国国民是一样的,因此他们应该也有包容性。“如果政府认为穆斯林没有幽默感,那才是侮辱呢!那就是将这些有宗教信仰的人变成了二 等公民。”
忙中添乱
法国外长法比尤斯在接受法国信息电台采访时说:“这个时候火上浇油明智吗?答案是否定的。”他承认这些漫画让他“非常担心”,“当我看到这些的时候,我立刻下令在所有可能引起麻烦的国家进行特殊安全准备”。
20日,数百名阿富汗抗议者走上街头,发泄他们对美国和法国的不满。同一天,伊朗首都100多名学生在法国使馆前抗议,高喊“法国人去死”。
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要求法国政府对《查理周刊》采取法律手段,具体可以参照英国对《Closer》杂志登出凯特王妃无上装照的做法。但是法国总理艾罗站出 来说:“《查理周刊》并没做错事,它有言论自由。”同时艾罗宣布禁止穆斯林22日的反美游行,“我们没理由允许和法国无关的冲突在我国发生。”他说。
法国外交部本来决定将设立在伊斯兰世界的使馆和学校关闭两天,在主麻日结束后重新开门。但是当突尼斯总统告诉民众,只要他们保持和平就“有权抗议”,法国政府决定将驻突尼斯的一切机构多关闭一天。与此同时,法国外交部向身处非洲的国民发出人身安全警告。
法国是西欧拥有最庞大的穆斯林人口的国家,保守估计有470万。而法国在曾经是法国殖民地的北非地区,也有大量的人员和商贸往来。仅在突尼斯市,就有3万法国人长期居住。因此,在面对阿拉伯世界的时候,有个正确的态度格外重要。
“言论自由”的边界在哪里
《查理周刊》的漫画事件在法国国内掀起了辩论。政党、媒体和民众争相讨论言论自由与尊重宗教到底哪个有优先权。
事情发生后,《卫报》专门做了一次网上调查,询问读者对《查理周刊》漫画的看法。“你认为《查理周刊》关于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是坚持言论自由的举动,还是毫无意义的挑衅?”59%的人选择了自由言论,41%的人则认为这毫无疑问是挑衅。
不止一家媒体指责《查理周刊》火上浇油。但是法国《世界报》发表评论文章力挺《查理周刊》,“言论自由是最基本的原则,高于一切其他的因素,包括宗教”。
另一方面,政客首先表示《查理周刊》不应该被禁发,它有表达观点的权利,但随后又对它的不分时机表示愤怒。绿党领袖丹尼尔•科恩-邦迪在接受采访时,公然称这份周刊为“白痴”。
为了防止愤怒的穆斯林袭击《查理周刊》的办公室,警察24小时在它的办公楼外巡逻。政府的保护让夏邦尼觉得好笑。“我们抓住一切机会讽刺嘲笑警察,现在我们却成了法国所有报纸杂志中惟一受到警察保护的一个。”
法国政治评论家昂各内•波西尔在接受《赫芬顿邮报》采访时说,现在法国的政界“必须谨言慎行”,但她本人支持这些漫画。“舆论自由是最高原则。没有什么讨 价还价的余地。《查理周刊》的风格一向比较刺激,从不适可而止。这个杂志不是反伊斯兰的。它的讽刺只是尽它的本分。它也登反基督教的漫画,那时候就没有人 有异议。不喜欢它的人大可不买它。”
9月19日,漫画问世当天,《查理周刊》的网站就瘫痪了。夏邦尼说,最初他以为是点击量太大,网站无法支撑。后来才知道是被黑客攻击了。24日,网站终于 恢复正常,首页上赫然就是那幅《不可触碰2》,还被做成了动画。然而,除了这幅漫画出现在“本期封面”栏目外,整个网站找不到任何与火热的辩论相关的东 西。
《查理周刊》“承诺”,它仍将毫无禁忌地发表漫画。夏邦尼说:“我没有妻子,没有孩子,甚至没有宠物。我不会躲起来逃避一切。”他的目标是有一天“批评穆斯林和批评犹太人以及天主教徒一样自然”。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95期,摘自2012年9月27日《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