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日蚁论 2014年11月11日 下午 02点30分
Jimmy Adit
点评:印尼总统佐科威已有瞄准的目标:印尼将在两年内拥有100%自给自足的稻米。
据《耶加达邮报》(Jakarta Post)于11月6日援引佐科威的话说:“大约在第二年,大米进口将停止。”
据报道,佐科威政府已拨出8.2兆卢比(6.56亿美元)来建构新的灌溉水坝与维修旧型设备,同时,将准备从削减燃油津贴所省下来的钱来发展和改进水坝和灌溉设施以及种子和肥料的供应。
佐科威也有信心,在玉米和大豆方面也将实现100%的自给自足。
这位作为2.376亿人民(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总统表示:“这是人民的需要,它将列为优先事项。”
与此相比,土地发展部长丹斯里占玛欣于2011年8月21日告诉《婆罗洲邮报》说:“在我们的脑海中,稻米还不是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粮食保障。”
“但如果你对食物进行分类,把大米作为一种粮食保障,那么政府津贴稻米的生产才是唯一正确的。”
“对我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稻米生产必须得到补贴,而我们的目标必须是100%的自给自足。”
“如果你想使砂拉越成为马来西亚的水稻种植区,就得至少提前10年想到。这需要大量的政治意愿。”
而政治意愿,是马来西亚所没有的。
我们大谈特谈,希望我们有100%自给自足的大米,并把此目标定在明年就是的2015年。但是,仅是空谈,却没采取实际行动,我们还想期待什么?首先,在缺乏基本面的情况下,政府为什么要把此目标定在2015年?
要实现完全的自给自足,必须有足够的耕地,而每公顷的产量也须相应增加。但是,尽管我们在提高生产率方面取得了进展,
而我们水稻的土地面积却变化不大,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还不超过70万公顷。
相反,据《星报》于2012年3月20日的报道指出,在过去15年来,马来半岛近10万公顷的稻米土地(相等于5万座足球场)已让位于工业与房屋的发展。
该报道也揭露,在同一时期中,沙巴与砂拉越的稻米耕种地也减少了约6000公顷。
马来西亚如今从越南(49%)、泰国(33%)、巴基斯坦(16%)以及其他国家(2%)中每年进口100万至120万吨之间的大米。大马人民每个月消耗18万吨的大米。
据了解,在2011年,马来西亚花费了18.5亿令吉进口大米。
据《星报》援引Mardi稻米研究中心副总监玛尔祖基(Marzukhi Hashim)的话说:“若我们的生产量持续保持目前的水平,我们很快将花费数十亿令吉以进口大米。”
同时,再看看2015年的财政预算案,仅7000万令吉用在稻米上。为了什么?为了帮助实现全面的自给自足?
当然不是,因为我们现在知道政府已经放弃了有关自给自足的目标。相反,政府希望引进高品种的水稻品种、建设更好的灌溉设施和更好的管理来提高生产量,从而减少依赖进口大米。
关于使砂拉越成为马来西亚第二大水稻种植区的谈话,早已沉寂下来,因为2015年财政预算案甚至没有为此提供什么。
印尼2.376亿的人口被保证在两年的时间内没有人会挨饿,而马来西亚则陷入没有结束的挣扎,以对其2800万人口提供主食——大米。
– See more at: http://cn.theantdaily.com/Article.aspx?ArticleId=18171#sthash.j3V2ft2e.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