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14-10-18 10:42
每當律師上街遊行,爭取民主與自由,就反映司法出現了問題。
律師公會至今進行了4次遊行,第一次是在1981年,當時是抗議社團法令修正案。該法案限制非政府組織進行政治活動,並賦予當局權力,可宣佈任何社團是非法組織。
第二次是2007年9月因林甘司法短片事件而引發的“公正之行”,大約2千名律師與民眾從布城的司法宮步行至首相署提呈備忘錄給首相,要求設立皇家委員會徹查。
第三次是2011年的“自由之行”,以抗議政府擬定的2011年和平集會法案。第四次是16日的“和平與自由之行”,促請政府兌現承諾,立即廢除1948年煽動法令。
“和平與自由之行”是去年505大選過後,規模最大的抗議行動,但它能否促使政府廢除煽動法令,令人懷疑。
505大選後,政治局面已經不一樣,在大選之前巫統面對很大的政治壓力,不過現在隨著局勢的轉變,政府的壓力已減輕,法律改革計劃也因此束之高閣。
巫統是國陣政府的主導者,如果巫統沒有需要變革的壓迫感,公民社會的訴求就會面對巨大的阻力,目前的情況正是如此。
巫統從中間路線轉向保守的原因包括黨內右翼分子勢力抬頭、民聯分裂、民眾意志消沉,以及非政府組織暴露動員能力不足的弱點。
現在民聯3黨貌合神離,特別是伊斯蘭黨走回宗教路線,黨內分歧擴大,大大減輕了巫統在馬來社會的壓力。
在民聯之中,只有伊黨有實力在馬來甘榜與巫統一較高低。現在伊黨領導層把焦點放在落實伊斯蘭刑事法,只談啤酒節不符合伊斯蘭教義及骨痛熱症爆發是因為政府不夠伊斯蘭化的“天譴”等等,不再關注民主課題;若更多人像前副首相嘉化峇峇的兒子淡寧嘉化那樣退出伊黨,將讓巫統更加舒適。
馬來朝野政治的保守化將激化極端思維,也可能造成政策的倒退,年輕穆斯林參與“哈里發國(IS)聖戰、大馬新聞自由排名跌至147新低都是警鐘,提醒馬來政黨中庸和開明的重要性。
大選失利及民聯內部問題是民眾消沉的原因,因為很多人對民主運動的熱情是建立在對政黨政治及個別領袖的認同上,一旦支持的政黨和人物不如預期,民眾就意興闌珊。
但是,人們必須認清,我們並非為了民聯或任何人,而追求民主,鬥爭是為了國家及下一代的福祉。
去年大選過後,非政府組織號召的抗議行動,都沒有以往的盛況,譬如,綠色盛會號召的“622終結萊納斯稀土廠”運動,吸引逾千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民眾參與;但在2012年2月26日舉行的綠色盛會2.0反公害集會,出席的人數估計約2萬人。
董總發動的反對《2013–2025年教育大藍圖》簽名運動,也一直無法達到百萬人的目標。
民眾激情不再,造成各種社會運動沉寂下來,但是非政府組織也缺乏串連及動員能力,從而影響公民社會的凝聚力。
民主的鬥爭就像拔河,講究毅力和鬥志,在野黨和非政府組織必須重整旗鼓、整合資源,向執政黨施加壓力。
若任由保守陣營騎劫了政策,不只是惡法揮之不去,種族政治的氣焰恐更加囂張。
此消彼長,說明大馬民主運動已經到了抉擇的十字路口!
(星洲日報/風起波生‧作者:林瑞源‧《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