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有一套測量一個國家貧富差距的標准,就是“堅尼指數”。這個指數只介於0到1,數字越小代表全民收入就越平等,越接近1的指數,就代表著這個國家出現嚴重的貧富懸殊情況。
按聯合國規定,0.3以下的指數為平等狀態,0.3至0.4之間屬於合理,超過0.4就表示收入差距大,屬於“警戒水平”。若超過0.6,那麼這個國家就會被歸類為“隨時可能因貧富懸殊而發生動亂”的危險狀態。
很不幸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在2009年的堅尼指數報告中,給大馬打出0.462的評分,比政府所估量的0.441評分稍高,意味著我們是處在即危險又隨時會發生動亂的“警戒水平”以上;聯合國發展署(UNDP)也打出類似分數,讓大馬成為繼中國(0.72)後,第二個收入分配最不均的亞洲國家,在接受審查統計的136個國家裡,排名34位、亞洲排名第七、情況比香港、泰國、斯里蘭卡、新加坡、尼泊爾及中國稍好而已。
堅尼指數比較適合政府及學術研究,普通市民如你我不需深究指數,也知道大馬確實存在收入偏低、財富分佈不均、造成社會出現貧富懸殊的問題。有人三餐不繼,為妻兒生活日夜兼差,只能換取基本溫飽,卻也有人豪擲幾十萬令吉,只為購買心儀的車牌,掛在百萬令吉的豪華跑車上;有人長年加薪數倍、也有人一夜致富後揮霍無度;有人露宿街頭,也有人高價買樓炒房。大馬的貧窮率確實不到5%,但這並不意味著大馬就沒有貧富懸殊的問題,反而逐年嚴重化,城市與鄉區的貧窮率差距擴大5倍,令人擔心。
2015年度財政預算案已經宣佈了,一系列的“人民援助金”繼續派錢給中下階級,包括為了抵銷明年落實的6%消費稅,增加援助金額,但對一整年的高物價,尤其是消費稅落實後的財務壓力卻沒有助益,往往還會因一時有閑錢,多買一些奢侈品,結果慾求不滿,開銷日益增加,援助金非但沒有幫到人民,卻害了一個原本省吃儉用慣了的家庭,證實“由奢入儉難”這句老話。
在大馬,收入3千令吉的家庭比比皆是,佔了近一半的比率,但比起每月收入1萬令吉以上的10%高收入群,他們只佔20.8%的國家財富,高收入群卻佔了33.1%、1千500令吉月入者佔40%、低於1千500令吉月入者也有22%,形成一個因收入不平均而造成貧富懸殊的實例。
已知並能感受到的通貨膨脹和經濟高壓時代即將到來,憑政府撥出再多援助金,都無助於解決一整年累積下來的財務壓力。大馬有一半人口的月入少過3千令吉,這對生活在城市的遊子而言是相當“難受”的收入,甚至被歸類為“低收入群”,相當容易成為負債者。一個負債累累的年齡層世代乃至國家,又能如何實踐高收入先進國的宏願呢?
確保國民收入平均是一項艱巨,但卻只有政府才能插手與推動的政策,一昧的援助低收入群只會慣出一群惰性深厚的伸手將軍,理所當然的要政府包辦“生養死葬”。我們面對的不是貧窮問題,卻是因生活成本、收入不均、職業分佈不妥善而造成的貧富懸殊,即使月入3千,仍無法擺脫高生活成本壓力,高喊“錢不夠用”。
當主婦發現,50令吉竟然買不到每日三餐食材、駕車一族抱怨油箱一滿,自己錢包卻瘦了一圈、人民發現令吉越來越小,週末隨便出街閑逛都花數百令吉時,意味著通膨壓力逐漸靠攏,除了援助金,我們沒有其它能跑得比薪酬或經濟成長更快的方式,來抵銷這一波通膨壓力了。
可以預知的是,當政府逐步落實津貼合理化的時間表,逐年收回逐樣的津貼後,一定會掀起新一波通貨膨脹,來勢洶洶,這個以中產階級占多數的國家,在百物漲價的年代,卻對如何落實收入平均化、提高人民收入的政策乏善可陳,這才是最讓人擔憂的。
(星洲日報/欲說還休‧作者:許俊傑‧《星洲日報》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