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文】窦农:从细微处体会新中国——这个国庆有鱼吃

窦农窦农东临碣石西耕黄土观天下

2014-10-04 08:52:58

【这是共和国的第65个国庆。在这65年里,中国有了两弹一星、载人飞船、航空母舰、三峡工程,有了最快超级计算机和数不清的跨海大桥;我们成为全球最大工业生产国,“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甚至有人给我们戴上了“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高帽。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或许都太宏观、太高深了?那么我们就从衣食住行用五方面,来谈谈“身边的新中国”。观察者网65周年国庆特别策划专题,献礼共和国。祝祖国母亲节日快乐!】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海(河)鲜不鲜了,说养殖的不如“纯天然”的……真的是不鲜了吗?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不鲜了,不如说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太快了,吃腻了而已。试想,如果一年只吃个三五回鱼,谁会抱怨不鲜?如今隔三差五想吃就吃,连中华鲟都可以合法地端上餐桌,其他鱼自然更不会稀罕了。其实,全国多数地方的普通人都吃上鱼,不过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

清蒸中华鲟

清蒸中华鲟

“过去皇上吃的就是这东西”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中,有一个“鱼刺事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双水村田海民夫妻办起养鱼场,给了全村每家几条鱼,引起“轰动”——村里绝大部分人没吃过鱼,认为“过去皇上吃的就是这东西”,有些人家没来,因为不敢吃这面目狰狞的怪物。

怎么烹饪这几条鱼难倒了全村的家庭主妇。有的被这“怪东西”吓得不敢动刀,只好让男人上手,男人们又几乎用了杀牛的勇气来对付。至于做法,除了蒸煮红烧,还有在鱼外面糊上泥巴放在炉灶里用火灰烧的;有的竟然不知去鱼鳞、挖内脏,里里外外一点不剩都吃了……最严重的是,当天不知有多少人的喉咙上扎了鱼刺!后来,一个有经验的人——年轻时他在太原钢厂当过几年工人吃过几次鱼——提议大家回去用醋软化鱼刺。

《平凡的世界》的原型是陕西省的农村,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个有点儿荒诞的小喜剧揭示了一个现在看来难以想象的事实:直到80年代,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地方,如不是生活在河边湖边,几乎没有吃过鱼。

传统剧目《打渔杀家》讲述的是讲英雄萧恩父女反抗渔霸的斗争故事

传统剧目《打渔杀家》讲述的是讲英雄萧恩父女反抗渔霸的斗争故事

或许有人对此嗤之以鼻。的确,一提起中国来,人们的印象就是“地大物博”,而渔业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行业,在我国源远流长。中国自然条件优越,历史传统悠久,经验技术丰富,你这个结论未免太夸张了。

实际情况是,古代权贵之家或许可做到“脍不厌细”,但对于没生活在水边的民众来说,鱼就代表“山珍海味”,在无法养鱼的条件下——不是从河湖抓鱼回来养大,而是从鱼苗养成鱼——水产品跟绝大多数人是绝缘的。到解放前,由于三座大山的长期压迫,水产业奄奄一息,广大贫苦渔民挣扎在生死线上,1949年全国水产总产量只有45万吨,当时全国人口达“四万万五千万”,也就是每年人均吃鱼2斤,考虑到当时的保鲜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中位数是极低的。

新中国成立后,战争的创伤迅速被医治好,水产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很快就超过战前最高年(1936)产量150万吨,1957年更达到346万吨。但之后的近20年时间,由于政治、政策、技术等种种原因,水产业没有取得长足的发展,产量增长缓慢,“吃鱼难”的呼声迭起。“吃鱼难”最终惊动了中央,水产业后来成为全行业试点。

谁说“家鱼不可能在中国繁殖成功”?

水产业的政策演变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政策的落实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则是我们现在“吃鱼吃到腻”的坚强保障。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水产养殖人突破了一项又一项技术,让西北边陲的农村也能告别“吃鱼难”。

以“四大家鱼”为例,青草鲢鳙现在几乎随便走进一家饭馆都可以点到,但在1957年以前,要在水产市场买到四大家鱼谈何容易?这巨大变化离不开两位学者的汗水和智慧,他们是谭玉钧和钟麟先生。

当时四大家鱼的养殖技术也有,但仍基本延续唐朝的传统——从自然江河里捕捉幼鱼,再实行人工养殖。千百年来,我国淡水养殖的鳙、鲢、青、草、鲮等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都是从长江、西江等河川装捞的,渔农必须到鱼苗产地购买。他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购回鱼苗的成活率还很低。如果能够把池养的家鱼用人工方法繁殖鱼苗,那么,鱼苗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1957年,谭玉钧受命负责江苏和浙江的家鱼繁殖,当时日本专家断言“家鱼不可能在中国繁殖成功”。谭玉钧不信这个邪,在实践中提出了一条与英国专家不同的技术路线,最终在1960年解决了鲢鱼、鳙鱼的人工养殖问题。

四大家鱼人工养殖之父—鱼类生理生态学家钟麟

四大家鱼人工养殖之父—鱼类生理生态学家钟麟

钟麟则早在1953就系统地投入家鱼人工繁殖研究。1958年6月3日,他成功地使池养鲢、鳙在池中自然繁殖,获得了3万多尾体质健壮的鱼苗,从此结束了淡水养殖鱼苗世代依赖江中装捞的历史,开创淡水养鱼历史的新纪元。作为我国“四大家鱼”人工繁殖的先驱,钟麟的成果世界领先,1965年获国家发明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享有“家鱼人工繁殖之父”美称。

此后,钟麟又与科技人员,相继突破了草、鲮、鳊、青等鱼类人工繁殖关,使我国淡水鱼类全人工繁殖技术及其理论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在我国水产养殖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彻底结束了千百年来我国“家鱼”养殖业的鱼苗依赖江河捕捞的历史,摆脱了自古养鱼“靠天吃饭”的状态。1988年,全国淡水养殖产量达到390万吨,居世界第一。这是淡水养鱼史上的一个根本转折点。

初中生物课本配图:主要淡水鱼的混合放养

初中生物课本配图:主要淡水鱼的混合放养

非洲鲫鱼(罗非鱼)的成功引种和养殖也是一个范例。早在1978年7月,长江水产研究所率先引进22尾尼罗罗非鱼,开展了一系列的试养和研究工作,随后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珠江水产研究所和国内有关科研教学机构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使罗非鱼养殖迅速在全国普及。近年来,我国罗非鱼养殖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珍贵的鲟鱼的养殖技术也是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的,当时只是成功获得了人工繁育的鱼苗,直到90年代才突破了鲟鱼苗种全人工繁育、多模式养殖、产品深加工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使我国成为世界瞩目的鲟鱼研究和养殖大国。2008年,我国的养殖鲟鱼产量达到2.14万吨,占世界的83.3%。如今,珍稀的中华鲟已经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

“桃花流水鳜鱼肥”,鳜鱼池塘人工养殖试验同样始于50年代。1958年就有不少地区捕来天然鱼苗进行试养,试验显示鳜鱼可以在小水体里养殖。70年代江苏、浙江、湖北等省在鳜鱼的人工繁殖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使人工养殖得到推广和发展。至80年代末,从人工繁殖、苗种培育至商品鱼饲养的全人工养殖工艺技术已基本得到完善。

吃鱼不难,吃虾也不再难

淡水鱼之外,中国的水产养殖人也早早开始探索海鲜的养殖。上世纪50年代,黄海水产研究所就开始研究对虾养殖,从对虾高效养殖、配合饵料开发、全人工繁殖等环节进行攻关。上世纪80年代,“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获得成功,使我国对虾养殖业进入到规模化时期,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第二次浪潮,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成果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特别奖金奖。

对虾养殖

对虾养殖

如今,鳗鱼苗仍有“软黄金”的称号,也正是因为鱼苗的人工繁殖技术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只能捕捞野生的鱼苗进行养殖。实际上,我国对鳗苗人工繁殖问题也非常重视,从1970年代开始就一直被列为五五、六五、七五、八五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处在领先水平。2010年,日本第一次完全人工繁殖日本鳗鲡获得成功,但是离产业化仍有相当距离。

………………

除了直接的鱼虾蟹养殖技术,还有很多和水产养殖相关技术的突破也保障了养殖业的稳产、增产、高产,如70年代开始出现的水产养殖用叶轮式增氧机,90年代的盐碱地水产养殖技术、浅水海湾养殖容量、生态优化技术、规模化养殖技术等。

60多年来,我国水产业走出了一条“以养为主”的发展道路,不但成为世界水产总产量第一的国家,而且是世界上惟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的水产大国,目前,我国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0%。近三十年来,全世界水产品增量中有一半来自中国。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70%来自中国。自2002年起,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品贸易大国。我国还是世界水产品来(进)料加工贸易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分工中占据重要地位。

2008年,我国水产品产量4896万吨,是1949年的108倍。渔业产值在大农业中的份额由建国初的0.2%提高至10%左右,是大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水产品人均占有量由1949年的1公斤左右提高到2008年的36公斤,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倍,水产蛋白人均消费量由几乎为零提升到目前占人均动物蛋白消费量的1/3左右,有效改善了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

在今年1月15日的农业部渔业渔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水产品总量预计达到6172万吨以上。

这些大数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怎样体现?犹记得2011年,我去甘肃西北的小县城当志愿者,那是戈壁滩上的干旱地区,我却仿佛身处江南“鱼米之乡”。县城的餐馆并不缺鱼,当地的两个大水库提供了丰富的淡水鱼。有一次聚会甚至摆上了全鱼宴,一桌上了十几种鱼。

回到开头鲜不鲜的问题,在我家乡的滨海小城,野生鲍鱼120块一斤,养殖鲍鱼,半个巴掌大的不到10块一个,您选哪个?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DouNong/2014_10_04_272533_3.s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观察者网 | 责任编辑:陈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