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韩媒称北斗远超GPS忧朝鲜军用 专家:中国管不了

最近8个亚太国家的19名专家来中国接受“北斗”导航系统相关技术与应用培训的消息2日引发韩媒联想,个别韩媒偷换概念,称“中国北斗系统或成朝鲜导弹技术和无人机技术提升的催化剂”并称这“引发韩国方面的担忧”。

中国并非只邀请了朝鲜

韩国《东亚日报》2日在头版刊登题为“朝鲜代表团在中国集中研究学习卫星导航技术”,并称该技术可能被“恶意利用”于远程导弹或无人机。韩国对朝消息人士1日称,朝鲜代表团7月参加了位于河北省的卫星控制中心组织的技术教育,集中学习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的使用方法。文章称,这意味着“朝鲜技术专家组在中国接受了可以进行远程卫星发射的卫星导航装置技术教育”,这会否成为朝鲜导弹开发的催化剂正引发韩国专家的关注。中国的“北斗”系统据说精确度达到了美国商用GPS精度的2倍以上。

而事实是,中国并非只邀请了朝鲜专家。据韩国纽西斯通讯社报道,中国为了扩大独自开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国际影响力,正在实施对亚洲国家的教育项目。中国科技部主办的“2014北斗技术与应用国际培训班”共有泰国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朝鲜、巴基斯坦8个国家的19名学员代表,并强调要使中国“北斗”科技加快进入东盟及亚洲国家。截至2012年10月,中国共发射了16颗“北斗”卫星,开始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并提供相关国际教育。

“北斗”实力真的这么强了吗?

韩国《中央日报》报道称,此前“马航客机失踪事件”中,中国动用所有尖端科技参与搜救,其中就显示了卓越的航空航天实力。为了查找客机下落,动用了10余颗各类卫星,“北斗”系统也在为各类搜救船只提供导航服务。“北斗”以误差在1米以内的精确度而自豪。韩国SBS电视台的报道称,凭借自主开发的“北斗”导航系统,中国军队已经获得了在亚太地区针对任何地点的“毫无误差”精确打击能力。如果说1962年中印之战和1979年中越之战时中国火炮和短程导弹的精确打击范围只有国境以外30公里的话,那么现在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韩联社报道称,中国的“北斗”系统已经开始在国内向部分地区提供误差在1米以内的卫星导航服务,搭载该系统的车辆一旦翻覆,那么“北斗”系统将发现并报警。

韩国“NEWSPIM”网站报道称,中国“北斗”导航相关产业规模2020年可能超过4000亿元。目前,中国手机厂商纷纷准备推出安装“北斗”系统的智能手机,泰国首都曼谷的1万多辆出租车上,也已经使用“北斗”系统。

对于韩媒有关中国“北斗”精度是商用GPS的2倍以上的说法,一名中国导航专家3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一比较是非常不严谨的,是没有将两种系统放在同一标准下来进行比较,是将经过增强的“北斗”系统与没有增强GPS系统进行比较。

这名专家介绍称,“北斗”系统主要包括三大工程:工程建设和组网、应用推广以及国际合作,中方7月组织多国参加的活动正是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斗”的组网既包括天上星座的组网,也包括地面增强系统的组网。星座的组网是按照三步走,要在2012年完成区域系统后,继续实现全球系统组网,目前计划要在明年开始发星。之前已经过3年时间进行全球组网的技术储备。地面组网这方面,已经在今年年初启动地面增强网的骨干网建设,将近200个站点预计明年可以投入运行,之后上千个区域加密站网也要同步完成。还要扩大在亚太地区的推广,在亚太地区建设地面站网。这些都是国际合作的内容。

朝鲜会把“北斗”用于导弹制导吗?

《东亚日报》称,如果朝鲜在中国学习了卫星导航技术,他们很可能用在军事上,这更引发“担忧”。今年上半年,朝鲜“无人机”对青瓦台及白翎岛上空进行拍照时,就运用了GPS技术。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军事专家3日表示,理论上讲,民用版本的GPS信号完全可以进行导弹和无人机的制导与控制。那为什么韩国媒体只是担忧中国的导航系统会被他国用于军用目的呢?说到底,中国邀请他国专家来华考察就是一次技术交流和商业展示行为。制造方将服务出售之后,购买方将其用于什么领域是很难限制的,导航系统提供方只会在战时对信号进行干扰和屏蔽。

北斗开疆路漫漫:俄罗斯将建三个“北斗”地面站

近日,俄罗斯航天署副署长谢尔盖·萨韦利耶夫透露,中俄将互设卫星导航站,其中在俄罗斯境内将建设3个中国“北斗”系统地面站。

“中俄合作可以打破美国对两国在全球范围内布置导航系统地面监测站的限制。”6月30日,两院院士、武汉光谷北斗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光谷北斗)董事长李德仁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更多的监测站点有助于提高导航系统精度,而中国和俄罗斯的合作也是北斗进入海外市场的一种重要方式。

2013年,武汉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与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与泰国地球空间局签订协议,合作建设泰国地球空间灾害预测系统。这被视为中国北斗第一次在国外落地使用,具体实施公司即是李德仁率领的光谷北斗。日前,光谷北斗建设完成的3个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系统示范站在泰国正式运行。

李德仁向记者介绍说,现有的3个示范站主要是对北斗导航车辆的运行轨迹进行监测和定位,定位精度达到0.5米,测速精度达到0.2米每秒,导航服务精确到“车道级”,而此前精度在10米左右。

“日后,光谷北斗将在泰国建成220个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站。”李德仁说,这将涵盖泰国的陆地和海洋领域,包括车载导航、海洋捕鱼、灾害监测等领域。

泰国无疑是北斗“出海”的示范案例。不过,李德仁坦言,光谷北斗与泰国的合作基于武汉大学与泰国长达8年的合作关系,北斗继续“出海”面临很多困难。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向记者透露,即使在亚太区域,北斗也受到美国及其盟友的限制,而且北斗导航系统还在完善中,初期成本较高,处于“显性”的劣势,竞争“非常残酷”。

北斗如何赢得消费者信赖,获得更大市场份额,是当前需要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的芯片水平、卫星寿命、卫星钟水平、接收器质量等都被认为是限制北斗导航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芯片依赖国外,自主研发能力弱。

201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推动海外市场开拓”定为主要任务。按照计划,到2020年前后,我国将建成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覆盖全球的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对此,李德仁表示,要进一步提高北斗性能,降低成本,占领尽可能多的市场,用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好的服务。“北斗卫星在天上工作,寿命只有5~7年,14颗卫星每天的运行费用为2000万元,如果不利用,就是白白浪费。”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北邮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邓中亮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要更多地在一些技术上实现超越式发展,这是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举措。

一直以来,既有的导航系统都只能提供室外定位服务,不能提供室内定位能力,这成为导航系统的一大缺陷。为此,邓中亮致力于室内外协同实时精密定位研究,并与北斗系统衔接,率先解决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公里”瓶颈。

邓中亮指出,必须实现一些类似技术的超越式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以“多获得一份市场”。

此外,导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也成为专家关注的焦点。

邓中亮认为,要加快导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以此引导产业市场部署,进一步带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洗牌”。

不过,上述不愿具名专家指出,北斗导航系统还在完善中,目前或许不是进行标准建设的好时机,因为这有可能限制北斗产业发展。

专家:北斗系统有后发优势 精度媲美军用GPS

据俄新社6月6日报道,俄主管军工的副总理罗戈津当天出席新西伯利亚“技术工业”论坛时表示,中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实现优势互补。

罗戈津指出,俄方的格洛纳斯对高纬度定位较好,而中方的北斗偏重低纬度。“中俄合作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将与西方导航系统不分伯仲,前景广阔。”

军事专家分析称,“只要实现两国的接收终端大面积兼容北斗和格洛纳斯,这样,我们走遍中俄大地就能一路畅通。”

俄方这一表态的前提是,由于美国拒绝俄罗斯在美建立格洛纳斯系统地面站,俄罗斯警告美国,今年9月将限制美国GPS在俄地面站的军事用途,乃至将其关闭。

为无数“路痴”带来福音的卫星导航,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鲜为人知的是,它最早其实是超级大国为了给洲际核导弹指示目标而创造出来的。

20多年以来,卫星导航系统成为一盏不灭的天灯,照亮了整个战场。在专家看来,拥有了我们自己的北斗导航系统、摆脱对GPS的依赖后,中国军队乃至整个中国社会体系,都因此被赋予强大的威力与坚韧的生命力。

  导航星座,赋予战争主动权

实现精确导航与定位,是军事行动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也是古往今来军事家的一大梦想。

美国《军事评论》杂志曾直言不讳地说:“谁能掌握卫星导航优势,谁就掌握了战争主动权。”1991年海湾战争中,尚在试运行阶段的GPS就一鸣惊人。随后,在南联盟、伊拉克阿富汗等战场上,GPS支持的作战平台和制导武器发挥了巨大作用。

现代战场上,舰艇、飞机、战车、导弹、炸弹甚至单兵,都拥有了卫星导航终端,清晰地知道“我在哪里,我的目标在哪里”。卫星导航系统已成为信息化军队的关键性基石之一,在联合作战、战场态势感知、精确打击、情报侦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确保领先地位,美国正计划对GPS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技术升级。升级后的美军第3代GPS预计在2015至2020年全面运行,其信号发射功率将提高100倍,信号抗干扰能力提高1000倍,定位精度提高到0.2至0.5米,可使卫星制导弹药的精度达到1米以内。

  依赖GPS,美国一卡脖子就抓瞎

如今,全球用户只需购买GPS接收机,便可免费享受该服务。

不过,GPS系统是美国政府的国家资产,由国防部负责管理。美国保留了限制GPS信号强度和精度,或者彻底关闭GPS服务的权利,以便美军及其盟国可以在冲突时独享GPS服务。

军事专家宋忠平对记者表示,一个没有自己独立导航系统的国家,平时只能使用比军用GPS信号精度低的民用信号。最要命的是,一旦与美国发生冲突,本国GPS信号极有可能被掐断,大量平台与武器都会陷入“两眼一抹黑”的境地。

事实上,美国这样做并非没有先例。据宋忠平透露,1996年台海局势紧张升级,中国在开展大规模军演时,就发现GPS信号人为中断。而在海湾战争时,美国甚至还一度关闭对欧洲的GPS服务,连盟友的利益都可以牺牲。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就成为各国很自然的选择。

早在1970年代,苏联就开始发展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与GPS同时起步,今天已成为两大已建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一。欧盟联手打造“伽利略”系统,还一度邀中国“入伙”,但因为多国需求难以协调,至今步履维艰。印度日本也在计划自己的区域卫星定位系统。

而近20年来,北斗系统异军突起,从一代发展到二代,目前已覆盖亚太,预计将在2020年完成组网,实现全球覆盖。

  我军用北斗,定位精度媲美军用GPS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办公室主任冉承奇曾公开表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把解放军的目标追踪能力提高100到1000倍,还能减少军用开支的经济负担。

尽管一开始着眼于民用领域,升级到二代的北斗系统,显然会是一个战斗力倍增器。

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称,在供民用交通使用时,北斗的精确度可能在10米以内,而军用型的定位的精度要高得多。“至少美国第三代GPS系统投入使用前,中国军队将享有与美国使用GPS同样的高精度。”目前,第三代GPS尚处于原型阶段。

而宋忠平则认为,军用北斗系统的精度标准,肯定比民用版高一个数量级,达到1米级别。“相对于GPS,我们其实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

英国路透社在报道中称,中国军队目前使用的是GPS和格洛纳斯系统的民用版。一旦北斗系统完成35颗卫星的部署,将令解放军实施“外科手术”式的远程打击的能力极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