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陣成員黨集體失聲?

2008年7月25日《东方日报》總編聯線

助理總編輯:黃金城

巫統與回教黨的三次會談,其效應逐步擴散;巫統在這場權力遊戲中是贏家,因為它証明了巫統主席阿都拉力圖拉攏、整合馬來人∕回教徒的努力;反而回教黨經此一役,內部矛盾加深,而且還引起民聯盟友對其「忠誠」起疑,明顯是輸家。 可是,如果再往反方向思考,國陣的其他13個成員黨,似乎「集體失憶」,13黨魁則「集體失聲」。

國陣成員黨的13個頭頭對巫統與回教黨「會面」渾然不覺是其一,對二者會面大談「馬來人團結」議題則「選擇性集體失聲」,連個最起碼的「深表關注」之類的「官樣標準反應」都沒有,如果不是中宣局的大小頭頭被人點了啞穴,就是中宣局頭頭的頭頭個個頭大如斗,沒有膽伸出頭來做被槍打的出頭鳥,反而把頭縮進沙裡與駝鳥金蘭結義舉案齊眉,像這種頭頭怎樣談「全民共治,各族共享」?

馬華的大頭目可以「集體失聲」,但底下的基層是否也一聲不吭,一切以「黨的意志」為依歸?

308政治海嘯之前,馬華的口號是「不唱高調,只求成效」;308過後的三兩個月,好像改唱高調,領袖一拔腔雖然還是小鼻子小眼睛小格局的「優越生獎學金」舊曲,但聊勝於無;一等到巫統與回教黨三度合唱「月亮代表誰的心」之後,國陣成員黨內的「13男高音」個個鴉雀無聲,相對無言,不懂是要合唱「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還是「吻別」?

政治權力遊戲,當然不是甚麼「不唱高調,只求成效」,而是在博弈中如何爭取最大的利益。

以馬華來說,它在308之後如果打算繼續留在國陣,又改唱「高調」,那麼,在巫統與回教黨會談的事件上 ,不但不能缺席,而且還應該是扮演「國陣的良心」、「非回教徒成員黨的領航者」。它擁有15個國會議席,另加上其他成員黨的議席,肯定有能力在國陣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問題在於:領袖要有勇氣,不能「選擇性失聲」或「選擇性失憶」。

除了馬華之外,民政黨、人聯黨、沙巴進步黨、團結黨、土保黨等,都應該認真思考自己在國陣的地位,如果不想「在沉默中死亡」,那麼何妨在「沉默中爆發」?至於甚麼「打進國陣,糾正國陣」,甚麼「當家不當權」、「堂堂正正做人」,都比不上「該出手的時候出手」。

如果高唱「民族先鋒」之歌的馬華沒有擔當的勇氣,那麼,楊德利領導的沙巴進步黨可以接過棒子,要求召開國陣最高理事會,討論巫統與回教黨會面的用意。這可能是它接到「解釋為何不應被開除」的警告信後,得以「反攻中央」的黃金機會。而且,這肯定比搞甚麼「華人大團結」或「太空人大團結」之類的部落主義有意思得多。

最新的消息是:巫統還要與回教黨舉辦更多會談。

如果回教黨最後加盟國陣,那麼,按照國州議席的比例,它應該是國陣「二當家」;而原本的「二當家」馬華向來嚴厲譴責回教黨建立回教國不遺餘力,一夕之間退居老三,又要「與敵同眠」,情何以堪?

國陣的13個政黨如果「以不變應萬變,以沉默為答案」,那麼,它的存亡發展已經不再重要。因為它沒有未來,巫統的未來就是它的未來。它沒有意志,巫統的意志最終會成為它的意志。它沒有希望,巫統的希望就是它的希望。

308政治海嘯過後,「官場現形記」裡的千奇百怪現象,陸續上演;忙著追逐黨職官職者,沒有興趣,也沒有勇氣為自已發聲,只好蟲縮在自製的幻象中,繼續發春秋大夢;而且夢裡不是身是客,只圖一晌貪歡。就像1912年,鐵達尼號撞上冰山沉沒前的最後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