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运分子乐见安华再次入狱 刘镇东预测未来“经济海啸”

《当今大马》2014年5月6日 上午9点19分

在国会反对党领袖安华早前被判肛交罪名成立后,人民公正党曾发起“烈火莫熄2.0”运动。社运分子希山慕丁莱益斯表示,他乐见安华再次入狱,唯有这样才能刺激人民回到街头抗争。

“如果安华坐牢,我会感到很高兴。这是一件好事,可以激起人民回到街头。”

希山慕丁莱益斯昨晚在配合时评人林宏祥的马来文评论集《华人海啸——空话还是事实?》新书推介礼所举办的讲座上表明,民联要在第14届全国大选掀起政治海啸,只是一个“幻想”。

另两名主讲人是行动党“马来西亚之梦”计划顾问旺哈米迪(Wan Hamidi Hamid)和居銮国会议员刘镇东。

选举制度才是真正敌人

希山慕丁莱益斯说,民联真正的敌人并非巫统,而是选委会的不公选举制度。

“所以民联是不可能靠选举制度击败巫统与国阵。”

因此,他劝民联的人民代议士不要欺骗人民,给予选民幻想能在来届大选改朝换代。

“我不是一名悲观主义者,我也不是一名乐观主义者,我是一名现实主义者。”

行动党仍坚信议会斗争

希山慕丁莱益斯说,要击败这个制度的唯一方式,就是动员数百万民众包围布城,才能逼使政府下台,之后组成新政府,再成立一个公平的选委会。

尽管如此,旺哈米迪不认同希山慕丁莱益斯的看法,坚称行动党仍相信议会斗争,而且街头革命容易酿出意料之外的结果。

不过,希山慕丁莱益斯否认,群众上街并非要推翻政府,而是要逼使统治阶级发生内乱,进而导致政府垮台。

必须走出种族思维框框

另外,刘镇东也不认同希山慕丁莱益斯的看法。他认为,冲撞这个不公制度,并非只有一条道路。

他说,民联未来的道路是要走出种族思维的框框,谈论经济课题,而不是要取代国阵。

“希望有朝一日,行动党强大起来,不是要成为马华2.0或国大党2.0。伊党的目标不是要取代巫统,而是要为百姓带来全新和良好的制度,不是取代巫统成为最大政党。”

“如果未来会有(政治)海啸,我觉得,那个海啸会是经济海啸。”

他说,国人都受到经济问题冲击,如物价上涨和消费税等问题,特别是马来人关注起价问题,华裔则关注经济成长停滞的现象。

“不同的内容,但却是同样的现象和问题。我觉得,我们可以延长讨论这些问题,专注根本问题,那就是我们的经济偏袒朋党,没有给予机会百姓过舒适的生活。”

献议行动党让席末沙布

此外,希山慕丁莱益斯也献计,只要行动党愿意让出武吉牛汝莪国会选区给伊党署理主席莫哈末沙布上阵,就能瓦解巫统的攻势。

武吉牛汝莪原任国会议员是行动党已故前主席卡巴星,拥有“日落洞之虎”称号的卡巴星于上个月不幸遇上车祸逝世,导致该议席腾空必须补选。

希山慕丁莱益斯建议行动党,应该将武吉牛汝莪国会议席,交给拥有“末沙布”昵称的莫哈末沙布上阵,让莫哈末沙布成为“日落洞之熊”。

“我想到,在卡巴星逝世后,如果我是如同刘镇东般的行动党领袖,我会建议将这个议席交给末沙布。”

“试想想,末沙布竞选并成为‘日落洞之熊’,‘日落洞之熊’将会杀掉伊刑法(课题),将会展现行动党和伊党的合作与情谊,看到吗?”

让伊党可看见合作诚意

他表示,若行动党真的慷慨让出这个议席,那伊党就会感受到,行动党愿意与它并肩作战的诚意。

但他接着感叹,由于这些政治人物的“想法很怪异”,所以此事并没发生。

选委会已择定,5月12日是武吉牛汝莪补选提名日,5月25日是投票日。迄今,行动党与国阵都还未公布候选人。

巫统借伊刑法分裂民联

尽管本身作为穆斯林,但思想左倾的希山慕丁莱益斯表明,本身反对落实伊刑法。

他指出,政治议题就是经济课题,完全与宗教无关。

“这些小小的伊刑法和语言问题是次要的,是造成民联骚乱的‘味之素’(Ajinomoto )味精。”

盼伊党能分裂去芜存菁

因此,希山慕丁莱益斯也希望伊党内部闹分裂,借此除去那些持有与巫统组成联合政府念头的党内人士。

“这些发出需要伊刑法声音的人,就是那些要组成联合政府的人……这些人属于少数,如果他们分裂伊党,那上苍保佑。”

“这个过程是需要的,这个去芜存菁的程序是需要的。”

伊斯兰化策略仍有效?

刘镇东则点出,伊刑法课题是于上世纪80年代才成为中央的政治课题,时任首相马哈迪当时吸取伊斯兰教价值与符号,伊党必须提出策略,将自己区别于巫统,展示自己伊斯兰化的一面。

但他反问,这套策略到了今时今日是否仍有效?民联是否将自己困在一个陈旧课题之中?

“我希望,我们能走出种族框框和符号政治,这种政治只是讨论符号,但却没有内容。”

望政治能贴近百姓生活

刘镇东也是行动党政治教育局主任,他表明,行动党反对伊刑法,并希望国内目前的政治能触及百姓生活层面的政策。

“在马来西亚,不幸的,政治如同语言游戏,没有考虑到百姓的生活。”

“我们的政治能否解决交通阻塞问题?医疗保健问题?水供问题?这些是重要的,并贴近人民。我认为,我们必须提供新看法,以吸引人民关注更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