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一周军事评论:战争不是游戏

2014-05-04 08:41:55

本周,从东欧到东亚,全世界的火药味都日渐浓郁。酝酿数月之后,乌克兰内战终于爆发;东海局势也似乎正迈向擦枪走火的方向;南亚的印度高调炫耀本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同时时刻不忘紧盯中国的反应;美国海军则大手一挥,为下一个十年的大洋霸权添砖加瓦。

冲突中的乌克兰

本周末,乌克兰内战的第一炮打响。

以“鲜花革命”的 “喜剧”开场,以“独裁者”黯然下台达到高潮,以战乱爆发的悲剧草草谢幕。从中东到东欧,类似剧情反复上演。内战爆发前,军事分析家们比较着T-64和T-72坦克的优劣,讨论乌军各部队的编制和沿革……即使战斗开始,大家关注的焦点也集中在自卫军到底用什么武器击落了4架直升机。

鲜花革命的最后结果总是用枪林弹雨轰炸本国人民,在游戏里也许这一幕令人热血沸腾,但当它发生在身边的时候,只剩下惨痛和冰冷

鲜花革命的最后结果总是用枪林弹雨轰炸本国人民,在游戏里也许这一幕令人热血沸腾,但当它发生在身边的时候,只剩下惨痛和冰冷

周五,冲突已经扩大到了乌克兰南部港口重镇敖德萨,并导致几十人的伤亡。同时,乌克兰政府军的直升机也开始向斯拉维扬斯克市区发射火箭弹。“鲜花革命”终于走到了以枪林弹雨轰炸人民的时候。权力斗争终究不是游戏,它的代价永远惨痛。

从现场发回的视频和图片来看,乌克兰在斯拉维扬斯克方向尚未动用坦克部队。乌军主力是原25空降旅和某摩托化步兵旅的分遣队,配合的直升机则来自乌克兰空军。不过除了这些正规军,乌军部队还有其他人。

有斯拉维扬斯克自卫军人员声称乌军表现出了“不可思议的攻击性”,好像是“拿安非他命当饭吃了一样”。同时,他们还声称有许多“右区”分子穿着便服三三两两试图渗透到城区里来。乌克兰政府方面也承认,已投入“国民卫队”参战。

乌克兰军队在直升机掩护下向斯拉维扬斯克进攻

乌克兰军队在直升机掩护下向斯拉维扬斯克进攻

联想到前几天乌军反复声明不愿向民众开枪,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次乌克兰“特种作战”主力是以示威者为主组织起来的“国民卫队”。“右区”分子又是“广场战士”中最激进的那一批。经过短时间整训,这些人凭着“政治激情”猛冲猛打的劲头堪称凶悍。而乌克兰军队可能只投入了技术装备操作人员——这些人显然和右翼分子不是很合得来——或许落地后受伤的直升机飞行员被“战友”抛弃的原因就在于此。

“自卫军”从坠落的直升机中救出一名乌克兰飞行员,据称,他的“战友”们拿走了他的武器后就把他丢在残骸边等死

“自卫军”从坠落的直升机中救出一名乌克兰飞行员,据称,他的“战友”们拿走了他的武器后就把他丢在残骸边等死

此外,“自卫军”声称在无线电里听到了英语的指挥声,甚至言之凿凿地声称发现了“说话带波罗的海口音的女狙击手”,甚至“意大利雇佣兵”参战。联想到几天前被扣押的欧安组织观察员、德国副议长称准备派KSK参战、俄罗斯指责美国派“黑水”雇佣兵参战等等消息,或许可以说,真的没有外国人帮“国民卫队”军作战,那才是新鲜事了。乌合之众的“广场战士”需要有经验的“基层指挥官”带队,而最快获得指挥官的方法便是求诸雇佣兵。

在斯拉维扬斯克被拍摄到的手持德国HK416步枪的武装分子,乌克兰媒体称这是帮助“自卫军”作战的俄罗斯士兵

在斯拉维扬斯克被拍摄到的手持德国HK416步枪的武装分子,乌克兰媒体称这是帮助“自卫军”作战的俄罗斯士兵

在这场战斗中,战场上还没有重炮、坦克的迹象,或许这表明了乌克兰军方某种态度。反观自卫军一方,乌克兰军用直升机一天内被击落多架表明,在斯拉维扬斯克附近发现的巨大军火库显著提升了他们的战斗力。

尽管不少自卫军成员仍拿着猎枪等民用武器站岗,但许多人已经将自家猎枪背在身上,却用一把AK-74步枪猛烈射击。从照片上看,他们的AK-74步枪连弹匣都是簇新的。这无疑是来自斯拉维扬斯克军火库的全新装备。

当年苏联设置这个仓库就是为了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所以里面的武器都十分精良:从AK-74自动步枪到RPG-18火箭筒,全装在木箱内,用油布和塑料袋封装,从未被人使用过。自卫军如果在这里找到一些肩射防空导弹,并不令人意外。

在斯拉维扬斯克街头出现了一战时的马克沁机枪,可能是从战备仓库中找到的存货

在斯拉维扬斯克街头出现了一战时的马克沁机枪,可能是从战备仓库中找到的存货

在斯拉维扬斯克街头出现了一战时的马克沁机枪,可能是从战备仓库中找到的存货

挂着57毫米和122毫米火箭发射巢的米-24武装直升机

斯拉维扬斯克“自卫军”的战士们平均年龄不小,有些脸上甚至堆起了皱纹。不难想象,不少老战士就是当年的苏军士兵。苏联解体时,乌克兰境内有78万精锐,他们大都在90年代被裁撤。早已破产的国家财政也无力安置这些退伍军人,被乌克兰辜负的苏军战士成为抵抗力量的核心,让人不得不感慨历史的轮回。

另一方面,俄罗斯虽然对斯拉维扬斯克寄予强烈的同情,俄军却在边境按兵不动。对普京来说,军事上拿下东乌克兰并不困难。只要俄罗斯军队大举介入,克里米亚一幕就会重演。“国民卫队”虽然战意高昂,在坦克面前也只能螳臂当车。

斯拉维扬斯克自卫军士兵,腋下夹着一个RPG-18火箭筒

斯拉维扬斯克自卫军士兵,腋下夹着一个RPG-18火箭筒

让普京犹豫的,还是经济账:普京的俄罗斯“大国梦”看上去有声有色,但并未解决本国的深层问题,俄罗斯依然是以出口能源、矿产为主的初级原料输出国,本国制造业没有起色,财政也不容乐观。比起在战略上极为重要的克里米亚,东乌克兰可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面对西方的制裁,俄罗斯已经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这种情况下,为几百万东乌克兰居民提供生活保障,将是巨大的负担。

某种意义上,乌克兰政府把本国经济民生搞得一团糟,让俄罗斯没了吞并东乌克兰的兴致,反而成了最好的“国防”,这真是一个绝佳的讽刺。

太平洋火药桶

4月30日,就在奥巴马结束亚洲之行后的第二天,国防部新闻事务局正式披露,5月下旬,中俄两国将在上海附近的东海海空域举行“海上协作-2014”联合军事演习。该海域被媒体有意无意地描绘成“钓鱼岛西北海域”,演习也因此有了几分微妙的感觉。一天之后,日本防卫省称,日本自卫队将出动1000余人,从5月10日到27日,在琉球群岛的一个荒岛举行夺岛演习。

虽然这些军演规模都算不上特大,而且早在数月之前就开始规划准备,但这种互相示威却让二者看起来具备高度关联和针对性。东海也将在5月充满火药味。在中美目前的战略格局下,这种火药味不可能引发双方的全面大战,但擦枪走火的风险却在不断加大。中国的军事力量已经能全面压倒日本,但面对强化《日美安保条约》下的美日军事同盟,中国依然必须在使用武装力量上极度慎重。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令中国海军最羡慕的特性之一:巡航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和艇艏球型声呐基阵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令中国海军最羡慕的特性之一:巡航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和艇艏球型声呐基阵

就在媒体都在关注中国东部近海的两场演习引发的对抗之时,美国的眼光已经回到了深海大洋。本周一,美国海军宣布一次性订购10艘“弗吉尼亚”级核动力攻击潜艇,总价达178.278亿美元。这笔订单的规模不仅成为了美国史上之最,一次订购的潜艇数量也创下了美国历史纪录。

这笔钱比大大超支的美国下一代超级航母“福特”号预计的成本还要多出几十亿。一方面,美国海军正面临十多年来最严重的预算削减,许多项目面临下马或者订单减少,甚至连裁减航母战斗群都已经列入了讨论范围;另一方面,美军又为核潜艇一掷百亿毫不手软,这种反差之中,不得不谈谈“批发”核潜艇的独特优势。

中国海军力量的迅速增长让美国认识到“濒海作战”的时代过去了,要重新回到深海大洋作战

中国海军力量的迅速增长让美国认识到“濒海作战”的时代过去了,要重新回到深海大洋作战

就大型核潜艇这种造价高昂、建造周期又不短的武器而言,如此大规模的订单十分罕见。从成本控制的角度,一次性下达批量订单可以显著降低单价,也可以让军队规避长期内货币购买力下降和成本提升导致的价格溢出。虽然总价高达178亿美元,但这批“弗吉尼亚”级比起零售的姊妹舰还真是便宜不少:最新一艘入役的“明尼苏达”号的造价已经达到26亿美元。

“弗吉尼亚”原本就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攻击型核潜艇,水下排水量为7800吨,艇长377英尺(约114.90米),直径为34英尺(约10.34米),水下航速可达25节,潜深超过800英尺(约244米)。可携带MK-48重型鱼雷、“战斧”对陆攻击导弹以及无人潜航器。比起前几批潜艇,这批的改进主要在于减少了潜艇全寿命的维护次数,从而让潜艇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执行任务。在美国海军潜艇数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这一改进可以提升潜艇的在航率,也能让美国海军有更多可以随时执行任务的潜艇兵力。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此前以每年一艘订单的速度“零售”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此前以每年一艘订单的速度“零售”

虽然中国媒体不断渲染美国核潜艇突入东海阻挠中国保钓或者在近海封锁中国港口的“威胁”,但在美国海军看来,东海并非核潜艇作战的好战场。东海大陆架平均水深72米,大部分海域的水深为60到140米,只有陆架外缘在水深120到200米处。这种海区里,长度超过100米的潜艇甚至可以在低空通过目视观测被发现,不仅失去了潜艇最重要的隐蔽性,而且在应对攻击时缺少规避空间。核潜艇真正的战场仍然是深海大洋,凭借隐蔽性和高速度,核潜艇可以快速接近到巡航导弹的射程内,在水下发射对陆攻击导弹后扬长而去,或者依靠高度保护本国的航母战斗群,猎杀对手的潜艇和水面舰艇。

如此看来,美国海军“批发”核潜艇的关键,在于其清楚透露了美军对未来海战的假想:“濒海战斗”的时代结束了,真正的海战,还是应该在深海大洋。

随着中国海军“反介入作战体系”的初步形成和强化,中国目前已经基本具备了对第一岛链内的控制能力。随着中国新一代核潜艇、隐身战斗机、反舰弹道导弹、中远程轰炸机的列装和航母战斗群作战能力的形成完善,这一控制范围还会不断扩大。面对这样的威胁,美国航母战斗群想要强行突入岛链进行攻击,势必将承受巨大的损失。隐蔽性好的核潜艇成为美军生存力最强的远程打击手段。

面对突出岛链的中国海军潜艇时,核潜艇的防御作用也显得更为重要。随着中国海军完成赴印度洋的核潜艇巡航,弹道导弹核潜艇开始执行战备值班任务,可以预计,大批美国核潜艇的搜索跟踪,冷战时代的“猫捉老鼠”游戏将再度上演。

“震惊”世界的印度大气层外反导试验

本周,印度高调宣布进行了本国第一次大气层外反导试验。关于印度这次反导试验的技术细节,读者可以在观察者网发表的相关新闻里看到,就不加赘述。印度媒体将这次成功视作赶超中国的重要一步。可是几乎所有的军事专家都指出,与使用动能撞击拦截器、矢量推力机动的中美新一代导弹防御系统相比,印度带有大弹翼、使用破片杀伤的导弹防御系统只能是第一代。

印度是一个常常让世界“震惊”的国家。1962年被中国在边境上痛打,击破了印度人“不依赖军事力量成为世界大国”的天真梦幻后,至今他们仍样样与中国攀比,在军事科技上自不例外。不论中国研制出什么东西,印度的第一想法就是:“中国能搞出来,我们也一定能。”

印度此次试射的PDV导弹,其弹头侧面有一个红外窗口,类似THAAD导弹

印度此次试射的PDV导弹,其弹头侧面有一个红外窗口,类似THAAD导弹

客观地看,印度的自主军工建设之路一度还是务实而有成效的。上世纪50-70年代,凭借从苏联、英国获得的技术专利,印度制造了一批符合当时印度需要、又有一定先进性的武器装备。但20世纪80年代捣鼓出一系列“白象”武器之后,印度自主军事技术发展就好像开始在虚妄主义的大道上高歌猛进了。

印度走向虚妄主义究竟源起何时难以具体考证,但大致就是与其80年代到90年代的“印度奇迹”同期,似乎与其凭借外包服务业在经济上取得重大成就有关。此前有人曾形容印度经理人的特色就是善于制作“看起来很美”的各种图表和趋势图,这种习惯显然不仅限于商业领域。

在防空导弹领域,印度迄今还在着力于研制基于俄制SA-6导弹的“阿卡什”导弹,其反导导弹技术能够取得多大的突破呢?

在防空导弹领域,印度迄今还在着力于研制基于俄制SA-6导弹的“阿卡什”导弹,其反导导弹技术能够取得多大的突破呢?

通过一些“老故事”,我们不难了解反导系统研制的难度到底有多高。

1956年,苏联开始研制“橡皮套鞋”A-35反导系统,用于拦截飞向莫斯科的洲际导弹。虽然1964年苏联就开始部署首套A-35系统,但直到1972年才完成系统测试,开始作战部署。而这套系统“完全投入使用”更是1995年的事情了。因为精度不足,该系统原使用核弹头来拦截核导弹,可谓“杀敌一千、自损九百”。苏联解体后,后继乏力的俄罗斯彻底放弃了先进反导系统的研制,开始在S300防空导弹上整合反导功能以求自我安慰。

印度擅长制作ppt文档,图中展示的是印度反导系统的远景规划。但仍可看出,印度反导系统的核心是基于以色列的“绿松”雷达

印度擅长制作ppt文档,图中展示的是印度反导系统的远景规划。但仍可看出,印度反导系统的核心是基于以色列的“绿松”雷达

俄罗斯A-35反导导弹,这种巨大的导弹搭载有300-500万吨核弹头,可谓“杀敌一千,自损九百”

俄罗斯A-35反导导弹,这种巨大的导弹搭载有300-500万吨核弹头,可谓“杀敌一千,”

美国的早期反导系统的尝试与A-35相比也不遑多让,其在“哨兵”和“卫兵”计划下研制了多种型号的反导导弹,其中的“卫兵”计划从60年代开始开展,1975年首次部署。最终研制了同样以核制核的 “冲刺”反导导弹。最终,因为“卫兵”计划未能达到设计目标,原计划兴建的多个基地最终被削减到只剩一个。美国后来又斥巨资研制新一代的多种反导导弹,直到在21世纪初才开始有限部署。

中国也曾在60年代开始研究洲际导弹中段反导技术,代号640工程。技术上极为超前,研制了反导导弹系统、反导大炮系统和反导激光系统三种拦截手段。其中最接近成功的是“反击1号”,该弹外形与美国“冲刺”基本类似,曾多次进行飞行试验,1980年停止研制。而中国新一代反导拦截系统的再次试验和初步成果,已经是进入21世纪的事情了。

中国“反击1号”反导导弹,其外形与美国“冲刺”基本相似,都是以尽量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取得极高的加速度,A-35也与之类似,呈现出“前小后大”的外形特征

中国“反击1号”反导导弹,其外形与美国“冲刺”基本相似,都是以尽量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取得极高的加速度,A-35也与之类似,呈现出“前小后大”的外形特征

印度PDV反导弹却是与地地导弹相似的弹体,“前后一般粗”,能有多高的加速度实在是很难乐观

印度PDV反导弹却是与地地导弹相似的弹体,“前后一般粗”,能有多高的加速度实在是很难乐观

上世纪60-70年代的第一代反导系统在技术原理上远不成熟,指望这种武器拦截弹道导弹的若干尝试几乎都不成功。印度第一代反导系统虽然在小型化上比中美苏要领先不少——印度进口了全套以色列产的预警和制导雷达,但它的未来也没什么可多说的。如果印度真能用这种导弹形成有效的反导拦截战斗力——中美俄都会向印度弯腰鞠躬的,因为这实在是太神奇了。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shi-yang/2014_05_04_226392_4.s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观察者网 | 责任编辑:陈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