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第三阶段同化运动 巩固

《新加坡文献馆》18/11/12

作者/来源:太史董狐/南洋大学校友会出版 2012 新加坡文献馆

獻 給 :陳六使 謝太寶

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英国的纳粹主义政党国民阵线(National Front)一九七十年代的领袖John Tyndall (1934 – 2005)曾经说过,他最崇拜三个人:希特勒、皮诺切特、李光耀。这三个人是他心目中的伟人。

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变迁,有心人和无心人各有种种说法。要了解个中真相,必须了解主宰华文教育的人的心理状态,也只有了解其心理状态,才能看出沿途的蛛丝马迹。

新加坡的同化运动 1959-1989

第五章 第三阶段同化运动:巩固(1979-1989)

一 讲华语运动
二 儒家思想运动
三 推高英语成为实际母语

一 讲华语运动

1979年,在成功消灭华文教育后,李光耀提倡一个新的运动:“讲华语运动”。

第二年,1980年,南大正式合并到新加坡大学,校园空置。这个时候,五十年代末以来的同化运动已大功告成了。

南洋大学是南洋华人语言文化的堡垒,而设立在新加坡。这自然成为新加坡一些峇峇政客的眼中钉,非拔除不可。这最后的堡垒除掉了,整个同化运动也就完成。

南大被关闭,在华人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悲哀与愤懑,同在心中,无处宣泄,影响深远。就在这个时候,讲华语运动登场了。

提倡讲华语运动多少可以挽回人心,多得选票,但绝不是为了华文教育。

这讲华语运动提出后,评论的人很多,多是歌功颂德。海峡两岸的媒体也一味称赞,全不知就里。

当初既然要消灭华文教育,后来又为何提倡华语呢?这看来又是前后矛盾的,其实不然。讲华语运动是一个政治运动。其动机和目的都在于政治。政治人物拟定任何政策,都与其心理有关。

1979年,李光耀在讲华语运动开幕礼上说:

Children at home speak dialect; in school they learn English and mandarin. … The majority have ended up speaking English and dialect. …

And if we continue to use dialects, then English will tend to become the common language between Chinese of different dialect groups. …

Two generations of Chinese-educated students have gone through 12 years of Chinese school education since the war. They still do not speak Mandarin fluently because they have reverted to dialect in their daily lives.

孩子在家里说方言,在学校里学英语和华语。…… 最后,大多数都只说英语和方言。……

如果我们继续说方言,最后,英语将成为说不同方言的人,彼此之间的共同语。

战后两代受华文教育的人,因为平日在家里说方言,上了十二年学,说起华语来,还是不流利。

他提倡讲华语运动的目的是以华语来代替方言,但是他的根据却不符事实。

第一段话,习惯说英语和方言的人,只是一些受英文教育的人如此,也并不全都如此。他们说方言是因为方言是母语。至于受华文教育的人,一般英语都不好,日用语言并不是英语,在家里说方言也只是习惯,因为方言是母语,并不是不会说华语。

第二段话也完全错误。讲华语运动推行后三十年,年轻一代的共同语正是英语,不是华语。这也跟方言无关,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说方言。

第三段话说的是受华文教育的人,与事实完全不符。一个人上了十二年华文学校,已是高中毕业生,怎么可能还不会说华语?他们在家里说方言只是习惯,因为方言是母语。会说方言的人学华语易如反掌,怎么可能学了十二年都不流利?顶多是发音不纯正,带方言口音而已,不可能不流利。要是真的有个人上了十二年华文学校,华语仍然不流利,那并不是因为方言,而是因为语言障碍。这是极为个别的例子。就好如李光耀自己,学了五十多年华语,而说起华语来仍然不流利,这也并不是因为他在家里说方言。恰恰相反,要是他在家里说方言,就不至于学了五十多年华语还学不好了。

华语和方言之间是共生共存的,不是互相对立的。他认为华语和方言之间只能选其一,不能并存,这样的说法,只是以一己的经验来立说,以偏概全,毫无语言学依据。

为什么他只提倡“讲华语”,而不提倡“写华文”呢?这也正是峇峇人的语言习惯。峇峇人平日只是“讲方言”,并不会“写华文”,所以不提倡“写华文”。峇峇人虽然会说马来话,但方言才是峇峇人的母语。他的“讲华语运动”显然只是针对峇峇人的家庭语言,只是要他们改变“讲方言”的习惯,把母语从方言改为华语。至于“写”的,仍然是英文。

这个运动跟受华文教育的人毫不相干。受华文教育的人全都会说华语,根本不需要讲华语运动。

这个运动也跟学校的双语教育无涉,因为学校里的华文课,既要学“读”,也要学“写”。

然而,在消灭了华文教育后,又为什么要提倡讲华语运动呢?这就得从心理来分析了。

1984年,李光耀在讲华语运动开幕礼上说的一段话,透露出他的心声:

Only a Chinese Singaporean who cannot speak or read it, and who has been exposed to discomfiture or ridicule when abroad, will know how inadequate and how deprived he can feel.

一个不会说华语,也不懂华文的新加坡华人,只有到了外国,被人嘲弄耻笑时,才能体会心中困窘,悔不当初。

这是不是他当年在英国的遭遇呢?不禁让人想起了林文庆。

“身份认同”是不是讲华语运动的动机呢?为什么新加坡的华人需要这样一个运动来认同自己的身份呢?在华文学校被关闭之前,受华文教育的人需要讲华语运动来帮助认同吗?只要明白政坛峇峇人的心理状态,这些问题都可以轻易地一一解答。

李光耀在1984年的讲华语运动开幕礼上又说:

One abiding reason why we have to persist in bilingualism is that English will not be emotionally acceptable as our mother tongue. To have no emotionally acceptable language as our mother tongue is to be motionally crippled. We shall doubt ourselves. We shall be less self-confident. Mandarin is emotionally acceptable as our mother tongue. It also unites the different dialect groups. It reminds us that we are part of an ancient civilisation with an unbroken history of over 5,000 years.

我们坚持推行双语教育,因为心理无法接受英语为母语。用我们心理无法接受的语言为母语,就像瘸子走路一样。我们会怀疑自己的身份,缺乏自信。我们心理可以接受华语为母语。它能让说不同方言的人凝聚在一起。它也让我们记住,我们属于一个延绵五千年的古老文明。

峇峇人心中很看不起中国人,因为自己懂英文,可以和英国人打交道,依傍洋人而自以为高人一等。可是,到了身份认同的时候,又不得不认祖归宗,戴上五千年的光环了。

讲华语运动推行了二十五年后,即2004年,李光耀在讲华语运动开幕礼上说:

We need to keep our mother tongue alive for our sense of self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where we come from, the sense of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its traditions and its values. These belong to all Chinese, those in China and also those Chinese who have migrated and left their descendants overseas, as in Singapore.

我们的母语必须是活生生的语言,我们才能认同自己,明白自己的根,认同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这种种既属于在中国的中国人,也属于移居海外各地的中国人的子孙,新加坡亦然。

这番话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秘密。在消灭了华文教育之后,马上面对身份认同的尴尬。

一个以方言为母语的人,不会怀疑自己的身份,老一辈的人都如此;一个受了十二年华文教育的人,不会怀疑自己的身份,他们有母语,也有母文。只有那些“不会说华语,也不懂华文”的人,才有身份认同的尴尬。这又让人想起了林文庆。

林文庆爱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化可是出于真心,不是为了政治目的。他不仅“讲华语”,他也“写华文”,所以才有能力翻译《离骚》。新加坡政坛的峇峇人,并没有这样的情操。

讲华语运动既是政治运动,就谈不上什么真心不真心,所以推行了二十五年后,完全失败。或许不是失败,而是十分成功。

2004年,李光耀在讲华语运动开幕礼上说:

The Speak Mandarin campaign now is to encourage parents and students not to switch to speaking English to the children at home. …

The trend is for English to be the home language. In 1980, it was 10.2% of Chinese families. By 1990, it has risen to 20.6%, and by 2000, 23.8%. This year, the number of Primary 1 Chinese students from English-speaking homes has risen to 49.8%,

讲华语运动现在得鼓励家长在家里不要跟孩子说英语。……

现在的趋势是:英语渐渐成为家庭语言。1980年,占华人家庭10.2%,1990年占20.6%, 2000年占23.8%。今年入学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里说英语的占49.8%。

到了2009年,小一新生来自说英语的华人家庭的已超过60%。这真是兵败如山倒。这个运动原本要鼓励华人家庭多说华语,而结果却正相反,彻底失败。这是始料不及的吗?还是意料之中的呢?

虽然这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到这个时候,华文教育已被消灭,同化运动大功告成,江山在牢牢掌控之中。

二 儒家思想运动

单单一个“讲华语运动”还不够,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掌控思想才能千秋万代。于是伴随讲华语运动而来的是提倡“儒家思想运动”。这是汉武帝独尊儒家以保江山的现代翻版。

这个运动是在一九八十年代初提倡的。一九八二年正式在学校里推行。

当时,还有在美国大学讲儒家的人,不远千里来新加坡敲锣打鼓,煞有介事,场面热闹而滑稽。这又显示出士人阶层中,有的人往往乐于做官僚政客的马前走卒。

在中国历史上,祭拜孔子的是儒家,利用孔子的是法家。

法家原本来自儒家。儒家的荀子不同于孔子和孟子,单单强调“礼”的社会功能。他的两个学生,韩非和李斯便都由“礼”转而讲“法”,建立了法家,独立于儒家之外。荀子离开了儒家的正统,所以进不了孔庙。

李光耀是法家,而且是“洋法家”,提倡儒家思想是很滑稽的事。除了利用孔子,实在看不出别的意图。

这也让人想起林文庆。林文庆在三十岁左右时,也曾跟康有为一起鼓吹孔教,并创立南洋孔教会,担任会长。

林文庆和李光耀不同。他是真正的儒者,不是法家。他本是个成功的商人,不是政客,不是在利用孔子。

李光耀在1984年的讲华语运动开幕礼上说:

Parents want their children to be successful. They also want their children to retain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in filial piety, loyalty, benevolence, and love. Through Mandarin their children can emotionally identify themselves as part of an ancient civilisation whose continuity was because it was founded on a tried and tested value system. …

Let me add that although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closely related, they are not identical. … Let me give an example which shows how Chinese culture was borrowed without the Chinese China’s Confucianist culture, whilst using their own languages. So, we shall teach Confucianism through English, using only key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original Chinese. This can be done.

家长要孩子成功,也要孩子保有华人传统的价值观:孝、忠、仁、爱。学习华语可以让孩子心理认同自己属于一个延绵不断的古老文明,有一套经得起考验的价值观。……

虽然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但毕竟不一样。举个例子,中国文化曾输出到别的地方,用当地的语言传播,而不同于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所以,我们也可以用英语来教导儒家思想,只要用中文原来的关键词语就好。这是可以做到的。

管仲讲的四维是:“礼、义、廉、耻”。 朱熹讲的八德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孙中山讲的八德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朱熹是宋代的儒家人物。为什么他的八德中没有“仁”?广义的仁,是诸德的总汇,八德都包含在仁里头。

孙中山是个政治家,并不代表儒家。他有中国传统的思想,也有西方的思想,曾经加入基督教。他的八德并不是单纯的儒家思想。基督教讲博爱,所以他特别提出爱,与其它七德并列。这是他自己的八德,不是儒家的八德。

狭义的仁便是爱。孔子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者爱人”。爱显然不外于仁。

李光耀截取孙中山的八德中的前面四个,还换了次序做“孝、忠、仁、爱”,既不是四维,也不是八德。他把“仁”和“孝”、“忠”、“爱”并列,显然不符合儒家思想。

为什么不讲“信义和平”?历史上的酷吏是从来都不讲“信义和平”的。 为什么不讲“礼义廉耻”?历史上的酷吏是从来都不讲“礼义廉耻”的。

他从英文资料来了解儒家,所以一知半解,任意取舍,支离破碎。这样子来提倡儒家思想实在是很滑稽的事。

新加坡的政治和社会,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都与儒家没有丝毫关系。这几十年来的统治哲学是“严刑峻法”,全是法家政治,与儒家的“仁政爱民”哲学刚好相反。尤其是六七十年代的恐怖统治,使到整个社会变得冷漠无情,一点都不平和。

那么,儒家思想有些什么可以让新加坡利用的呢?就是“孝”和“忠”。孝是忠的基础。先孝顺父母,然后忠君。这样就可以确保手中江山,千秋万代了。

二〇〇四年四月二十一日,李光耀在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特别强调儒家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所重视的“孝”和“忠”就是排在五伦之首的父子和君臣关系。他心中想些什么,不言而喻。

在华文教育被消灭了以后,年轻一代的思想混乱,不中不西,已无法和传统观念衔接,更不愿听话。这就需要在讲华语运动开始之后,紧接着推行儒家思想运动了。

通过英文来讲儒家思想,看似可行,而实不可行。这儒家思想运动在新加坡吵吵嚷嚷了几年之后,也就无疾而终,销声匿迹了。

讲华语运动和儒家思想运动互为表里,两相配合。一个推行语言,一个推行文化。要是成功了,固然可以确保江山。然而,在华文教育被消灭之后,这两个运动是注定要失败的。不过,同化运动却是成功了。

三 推高英语成为实际母语

…下周,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