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副教长务求对得起华社

•2012-07-14 星洲日报/言论版•

•作者:安焕然•

7月初,受邀到怡保霹雳海南会馆演讲。这间会馆今年庆祝100周年。想起百年前会馆成立的前一年(1911),正值中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政府。而也就在这一年的农曆七月廿五日,在怡保旧街场,一位正直的海南人在这裡出生了,他就是朱运兴先生。

这位海南乡贤,曾经担任霹雳海南会馆会长达28年之久(1946至1974年),也曾历任多届的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会长。朱运兴曾说,在马来亚海南人数不多,有经济能力送其子女进入大学读书者甚少。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家境贫穷,就让其大好前程断送。所以海南社群应该集合财力,发挥互助精神,培养此辈为有用之才,这是会馆组织同仁必须肩负起的责任。1955年,海南联会(当时称为“琼联会")首创会馆同乡子女“大学奖学金",1959年颁发“大学贷学金",开新马乡团大专奖贷学金之先河。当年的此项议桉,就是由朱运兴领导的霹雳海南会馆提出的。1960年代,朱运兴更是领导琼联剧团到马来半岛东、西海岸为同乡子女大学奖贷学金做巡回义演,筹得不少义款。

朱运兴也是马华公会的发起人。1954年联盟最高决策机构成立,他负责起草联盟竞选政纲“独立之路"。在政纲裡,他特别强调“对于本邦各民族的学校语言及文化,非特不使消灭,且予鼓励"。1955年朱运兴当选近打南区联合邦首届民选立法议员,并于较后受委担任教育部副部长。

是年,马共领袖陈平与首席部长东姑阿都拉曼举行“华玲和谈"。温故知《建国之路》记说,凑合这次华玲和谈的真正主角,就是朱运兴。当年他年仅43岁,就被当时的内阁推选为与马共代表谈商而安排了较后的华玲和谈。温故知说朱运兴是“办事精明能干"之人,其“辩才极高,志气亦大",而且精通多种语言。这裡面据说还有一段古:和谈前夕,马共为确保其领袖“出山"和谈的人身安全,遂要求英殖民政府钦差大臣兼作战部总指挥邓普勒爵士“入山小住",邓氏最后却临阵缺席,朱运兴情急之下,只好向马共献议,代替邓普勒,入山当人质。此种勇气,诚乃真英雄是也。

当然,朱运兴的言行最令人感佩的,还在于他担任副教长期间的风范。其任期虽短,却始终坚持维护母语教育,处处为华文教育请命。即使丢官,也在所不惜,是大马华社至今最受人尊敬的一位华裔教育部副部长。教总主席林连玉曾说,朱先生是个热爱华文教育的人。在他担任教育部副部长期间,对华文教育作出很大贡献。

萧洋《朱运兴评传》评说这位前副教长朱运兴先生,是把一生交给华社和政府,在仕途荣华与民族大义之间,毅然选择后者。这种处处为华教请命的赤胆丹心与牺牲精神,实为典范。

朱运兴是“人民的部长"。他当副教长的时候,常在公众场合演讲时很谦虚的表示,关于教育问题,希望各位多多指教及提供宝贵意见。为瞭解人民对教育法令的看法,他经常向林连玉、严元章等华教人士请教,征求他们的意见。朱运兴指说,联盟政府是人民选出来的,是代表人民执政的政府。所以一切都应该听取人民的公意。

他说:“一个真正的民选政府,必先尊重民意,然后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如果置民意于不顾,便成为独裁了。我认为一个做了代表人民的议员,或是人民公僕的行政人员,是绝对不该出卖良心的。"

朱运兴曾如此严正的指出:“副教长是份苦差,凭良心做事,务求对得起华社。"今我来思,我们的人民代议士及部长官老爷们,听了朱运兴这些话,然否心有戚戚焉!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安焕然‧南方学院中文系主任)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