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源‧捍衛華教的決心

《星洲日报》2012-03-26 09:06

和25年前的天后宮集會一樣,“325抗議大會”的場面熱烈,華裔表現了熱愛、支持及捍衛華文教育的情操。

馬華總會長蔡細歷說,示威不能解決華小面對的問題;然而通過這項大會,華社告訴國陣:教育是華人最關心的課題,繼續拖宕,就無法恢復華裔對國陣政府的信心。

全國各地的民眾,不怕舟車勞頓湧至加影董教總教育中心,除了捍衛華教的決心之外,還有一些是累積數十年來的怨氣;三十多年來,華小一直面對各種困擾,現在大選即將到來,才推出8大措施,難怪很多人心存疑問,也阻擋不了他們前來赴會。

當董總主席葉新田和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針對“政策與技術”問題隔空罵架時,多數人傾向於支持董總,因為華小這數十年的待遇,症結確實在於政策。

非國民學校面對的問題,不只是師資不足,還有學校不夠、硬體設施殘舊等等,校方必須靠民眾的捐獻才能辦好教育。

舉個例子,今年3月5日,森州馬口聖赫里爾淡小校舍屋頂變形成危樓的事件繼續延燒,該校家教協會基於學生安全,發動罷課,不讓全校289名學生進入校園。諸如此類的問題長年累月發生,信心也就逐漸流失。

若在政治上,華小與淡小不能和國民學校“相提並論”,至少也應公平,因為大家都是這個國家的公民,有權享有同等的教育資源。

教育問題必須回歸政策,官員們必須承認和接受多元教育是國家優勢的事實,制度化援助各族的母語教育。

假如國陣繼續採取大選到來才宣佈建華小、搬遷華小、撥款及處理華小問題的做法,不可能爭取到華裔選票。

國陣領袖不能說:我們最近為華教做了很多。最重要的是,平日的表現、政策的調整,不是政治性的應急方案。

若普羅大眾對國陣教育政策的印象還是負面的,比如獨中不能增設分校,即使“大選紅包”再多,他們也會認為這個政府還不夠好。

政策的改變是國家改革最艱難的環節,涉及許多無形的政治角力、掙扎,特別是大馬奉行種族政治,需要投入更多心血和力量,更需要各方面的配合與讓步。

25年前,在朝野政黨的“裡應外合”下,華小的不諳華語行政人員最終被調走,現在華小也需要各方的支援。

華文教育是華人文化的根,魏家祥和民政領袖參與大會,說明他們沒有逃避責任,希望他們能夠回到政府,糾正政策和行政上的偏差。

“325抗議大會”已經發出了救亡的呼聲,但這會是最後一次的抗議大會嗎?

【熱點新聞:325華教救亡大會】

(星洲日報/一心不亂‧作者:林瑞源‧《星洲日報》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