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通!这关键“一横”,给大湾区带来什么?

来源:新闻联播   2024-06-30

“前海下班,去中山吃个饭,聚个餐,再回深,爽呆呆。”

今天(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不少网友满怀憧憬:“加入打卡清单”“自驾游安排一下”“一定要自驾感受一次伟大工程”。

“钢铁巨龙腾湾区,长虹卧波架通途。”深中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工程,全长24公里,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深中通道7年建设,一个个高光时刻,令人感慨系之;一次次重大突破,让人充满豪气。据介绍,深中通道创下了很多项“世界之最”: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世界最大海中悬索桥锚碇、世界最高悬索桥抗风检验风速、世界最长的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世界最宽的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

每一项“世界之最”,都意味着中国在这些方面实现新跨越,取得新成就,一次次展现了为人瞩目的中国力量。

“拿下港珠澳大桥,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中国人不能造的桥。”此前,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师林鸣如是称。此非虚言,建设难度极高的深中通道,能够通过交工验收,证明了中国在建设超级桥梁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深中通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从建桥到建人工岛,再到铺隧道,每个环节都不容易,也不容有失。从“浪尖落子”,到“风中引线”,再到“海底绣花”……哪一项容易?

有个细节是,当初,深中通道首节沉管与西人工岛的暗埋段在海底完成精确的对接安装,完成了首次“海底之吻”。“海底之吻”,这个表达是浪漫的,而在实操中则是困难重重的。

在整个工程中,深中通道的海底隧道被称为“技术含量最高、难度最大的控制性环节之一”。据介绍,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沉管段由32个重约8万吨的管节和一个最终接头连接而成。在30余米深的海底,让8万吨重的标准沉管实现毫米级对接,难度堪比载人飞船和“天宫”空间站对接。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建设这个超级工程,彰显了国家实力,也倾注了建设者心血。曾有建设者感叹,“这是一场没有难点的考试,因为全都是难点。”建设深中通道,有逾万名建设者参与其中。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这条“湾区巨龙”,“叹伶仃”变成“跨伶仃”也无从说起。

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深中通道的建成,是继港珠澳大桥后,又一次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为粤港澳大湾区“A”形交通主骨架补上关键的“一横”。

这个关键“一横”,带来了什么?深中通道开通运营后,从深圳到中山驾车只需要半个小时。换言之,建设深中通道,缩短的是地理距离,拉近的是心理距离。

站在更宏阔视角,兴建深中通道,意义远不止如此。提到深中通道不能不提粤港澳大湾区,提到粤港澳大湾区不能不提一个重要的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在“空间布局”一章明确提出,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纲要还提出,更好发挥港珠澳大桥作用,加快建设深(圳)中(山)通道、深(圳)茂(名)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进而言之,不能孤立看建设深中通道,应把它与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相关联,与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相关联,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相关联。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意义深远,比如,可改变香港经济增长缺乏持续稳固支撑,澳门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发展资源有限,珠三角九市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等状况。再比如,对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都有积极意义。

“湾区融合,交通先行。”以此来看兴建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以及增强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等,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建好连心桥,铺好同心路”。深中通道通过交工验收的消息传出后,广东多个城市都准备大干一场。比如,广东江门表示,深中通道通车后,将极大地缩短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距离。深江合作,是跨越珠江口东西两岸的重要牵手,是跨区域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的融合发展,双方不断找准联动公约数、放大发展公倍数。

“拥抱深中通道,‘牵手’三万亿级大都市,一个更具活力的江门迎面而来。”这样的畅想,终将由梦想照进现实。相对应的是,深中通道即将通车,作为深中通道的高速公路连接线——中开(中山至开平)高速,也即将全线开通。中开高速公路项目是广东省高速公路网络规划的“十二纵八横十六射两环”中的“第七横”,经南朗街道、火炬开发区、东区街道、沙溪镇、横栏镇,跨磨刀门水道后进入江门市。

凌云健笔意纵横。深中通道,这个即将“上岗”的关键“一横”,这个跨越伶仃洋的“交通脊梁”,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带来更多畅想。

撰稿/王石川 编辑/史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