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13年7月15日上午8点33分
政府決策不透明,又一鐵證。
師訓課程華小華文組在神不知鬼不覺情況下,突然將中國文學科成績列為申請師訓教育學士課程(PISMP)的錄取資格。
這是教育部哪個官員的主意?是最高領導下達的旨意?還是負責師訓課程的小拿破崙雞毛當令箭提出的要求?
無論是最高領導或小拿破崙的主意,已經有申請師訓者因為沒有報考中國文學而失去面試機會,不合理政策已進一步打擊華教發展,教育部必須給華社明確交代。
教育部提出這項苛刻條件之前,有沒有全盤考量是否全部中學都在正課時間上中國文學?有沒有考慮多少華裔學生報考中國文學?
實際的情況是,除了少數國民型中學以外,大部份國中連普通華文師資都欠缺,華文班不是開不成就是必須在課後開班,更別說在正課上中國文學。
既然沒有中國文學課、沒有中國文學專職教師、甚至沒有官方特定的中國文學課本,教育部憑甚麼要求學生申請師訓須有中國文學成績?
這不僅是強人所難,更是故意刁難。
刁難有志到華小執教的年輕人,更扼殺華小師資的來源。
華小師資短缺數十年來沒有徹底解決,全國6萬餘名報考大馬教育文憑華文科考生之中,只有約1千名報考中國文學。其中有志教鞭工作者有幾人?而希望執教又考獲中國文學優等成績者,又有幾人?
另一方面,開放予獨中生申請的僅僅20份師訓學額,也只錄取13人,理由何在?
教育部十分瞭解華裔學生上母語班和中國文學課面對的限制和困難,卻還是不顧一切地給申請師訓班的學生提出這種苛刻和不合理的要求。
同樣的,教育部也明知聯邦憲法規定國人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人不可強迫非穆斯林學習伊斯蘭,但仍一意孤行,強制私立大專院校學生從9月1日開始必須修讀伊斯蘭文明和考試必須及格。
教育部這種獨斷獨行,憑個人喜惡對教育政策說改就改的態度,不但反映教育部對教育的發展欠缺長遠與周詳規劃的專業態度,更進一步揭示政府對待華教不公的確鑿證據。
(星洲日報/情在人間‧作者:陳寶卿‧《星洲日報》主筆‧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林瑞源‧留住人才!趕走人才?
《星洲日报》2013年7月15日上午9点01分
雖然政府極力挽留人才,但是國家的發展是由硬體及大型計劃來推動,各重要領域還沒有進入“人才治理”的階段,因此政府的政策經常出現“把人才推出去”的凸槌現象。
比方說,教育政策的單元和僵化,就影響了吸引人才的努力。
教育部日前公佈2013/2014年國立大學新生錄取名單,出現了爭議。和往年一樣,許多在大馬高級學校文憑(STPM)考獲全科A(4.0滿分)的優秀生,無法獲得所選擇的任何公立大學或研究型大學的科系。
如果教育部是奉行績效制錄取學生,優秀生理應獲得屬意的科系,更不應該進不到大學。最好的學生落選,這樣的績效制豈不荒謬。
新學年的華裔學生人數是7千913人,佔總數的19%,比去年少了1千零73人(4.3%)。而且華裔學生的錄取人數在過去3個學年減少了1千544人,8大熱門科系的華裔生錄取人數也在3年內下滑至20.7%。
華裔生的學業向來優越,人數不可能逐年下跌。華裔優秀生不被錄取不是種族問題,相信其他種族的優秀生也面對相同的情況;優秀生被拒之門外,是國家辜負了他們的努力付出,也違反人盡其才的原則。
以巴生高級中學4A優秀生蘇文康的遭遇為例,他申請各所本地大學的醫學系,卻完全不獲任何一所大學錄取。如果他最終拿了海外獎學金出國升學,試想他會回國效力嗎?這難道不是國家的損失?
公立大學的錄取標準應該透明和制度化,就好像公共服務局獎學金的發放年年亂象叢生,就是因為機制不公正及不透明。
我國大學在世界排名的下跌,也可能和獨有的績效制有關。最好的學生不被錄取,學術水平如何提高?
另一方面,教育部規定,所有在今年9月1日起報讀私立大專學位的本地學生,必須報讀種族關係、伊斯蘭與亞洲文明(TITAS)及馬來西亞研究3個科目,而且所有科目必須及格,才能畢業。這也會促使更多本地學生流向海外,和大馬要成為區域教育中心的宏圖大計背道而馳。
這項新條例的爭議點在於,為何把伊斯蘭文明列為必修科,而不是鼓勵學生報讀?
雖然大馬是一個多元文化和宗教的國家,但是很多人的思維不是擁抱多元,而是固步自封,以致制定缺乏宏觀的政策。
大馬要成為區域教育中心,就必須保持開放、自由和多元的教育方針,這樣才能招攬好學生及師資,提高私立大專的水平,打響大馬教育的品牌。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業,應該有更多的理性和專業,否則先進國的夢想將遙不可及 。 (星洲日報/一心不亂‧作者:林瑞源‧《星洲日報》副總編輯)
林明華‧還是轉不出狹隘思維
《星洲日报》2013-07-15上午9点02分
教育部長慕尤丁宣佈,所有在今年9月1日起報讀私立大專學位的本地學生,必須報讀種族關係、伊斯蘭與亞洲文明,以及馬來西亞研究等3個科目,而且所有科目必須及格,才能畢業。
全國私立高等教育機構協會已重申了該會反對教育部這項強制性舉措的立場,一些政治人物也紛紛表達了反對的意見。綜合各方的意見,它最大的爭議在於:
一,強迫不同宗教信仰的學生修讀伊斯蘭文明,是欠公平;也違反了聯邦憲法賦予人民宗教信仰自由的精神。
二,學術理應超越政治。在這事件上,顯然政治已經干預學術的自由。
而其立竿見影的影響則是,就讀私立大專的本地生將被迫須繳費修讀更多學分,造成負擔加重。
大專生當然應該瞭解國家、瞭解種族關係,但種族關係、伊斯蘭與亞洲文明和馬來西亞研究的內容是甚麼,老師如何教,卻是個大問題。如果內容有所偏頗,或者老師暗藏隱議程,到時又會引起一輪爭論,不只徒增學子困擾,甚至會弄巧成拙,造成種族之間更大的誤解。
我們也無法理解教育部規定本地生須修讀伊斯蘭與亞洲文明的真正含意;如果這是為了讓學生增加對其他宗教和文明的瞭解,那為甚麼獨尊伊斯蘭與亞洲文明,而不是讓學生可以選修任何宗教及世界文明的課程,從而培養出擁有更寬闊宗教與世界視野,更能彼此瞭解、互相尊重的大專生?
我國大學的世界排名,這些年來一直都慘不忍睹,例如在2012至2013年度的QS世界大學排名榜中,我們的王牌大學―馬來亞大學只能名列第 156;而在《泰晤時報高等教育特刊》2012-2013年度世界大學排名中,我們竟然沒有一所大學能擠進世界400大。遺憾的是,教育部似乎並不熱衷於 如何把我國的大學提昇為世界一流的大學,反而更加注重意識形態這東西,更熱衷於培養出擁有同一思維模式的大專生。
名享全球的美國哈佛大學的校訓是:“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該校前校長昆西對此做出了更精闢的注釋:“大學最根本的任 務是追求真理,真理本身,而不是去追隨任何派別、時代或局部的利益。”這就是哈佛成功的精神所在,也是全球大學應該學習和模仿的大學之道!
當今全球化的浪潮滔滔,當政者如果仍然沿用那套僵化的狹隘思維來干預大學,不讓我們的大學走向民主自主之路,不想栽培出有獨立思辨能力的大專生,則 甚麼大藍圖,甚麼教育轉型,都將流於空談,再怎麼轉,也只能轉入更窄更小更暗淡無光的死胡同,既看不到遼闊藍天和悠悠白雲,更無法看到光明燦爛的未來!
(星洲日報/雲淡風輕‧作者:林明華‧《星洲日報》執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