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党争下的马来西亚要飞机还是要选票?

2014-03-29 15:46:29

在今天的马来西亚,每逢选举、集会或重大事件发生,“波来赫”和“乌巴赫”两句口号的对台戏,就会或明或暗地上演。

“波来赫”(BOLEH)是马来语,意思是“能”、“加油”,和马来西亚放在一起喊,意思是“大马一定能做到”,这是马来西亚执政党——以巫统为核心的马来西亚执政联盟国民阵线的口号;“乌巴赫”也是马来语,意思是“变革”,这是马来西亚反对党——由马来西亚民族运动党、马来西亚人民正义党和马来西亚伊斯兰党组成的三党联盟“民联”的口号,意即“马来西亚需要变革,才能兴利除弊”。

去年5月的大选,“波来赫”险胜,“乌巴赫”功亏一篑,却也获得马来西亚独立以来最好的选举局面。不过选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二者的争斗,会被自动搁置到5年后的下一次大选。正如一些分析家所指出的,事实上如今马来西亚的一切重大事件,最终都会被用“波来赫”和“乌巴赫”去解读,也最终都难以避免地被牵扯进二者之争,MH370航班失联事件也不例外。

MH370失联的种种蹊跷

可以说,从3月8日上午8时许,人们得知MH370失联的第一分钟起,马来西亚的国家形象、行政效率、机制活力,就被大大地打上一个问号。

首先,失联的消息居然不是来自马来西亚航管部门或国家控股的马航,而是外国传媒——法新社;其次,马航最初通报的失联时间2时40分(马六甲海峡霹雳岛附近),后来被悄悄修改为1时30分(马来西亚与越南雷达管制交接处)。

从8日至14日,14个国家,几十艘舰船,几十架飞机,几十颗卫星投入最初被马方划定的搜索范围——泰国湾一带,进行现代化立体搜索。其间不断传出“新发现”,却一一在几小时后被马方“辟谣”,这种“发现—辟谣—再发现—再辟谣”随即成了每天的例行公事。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有时候“发现”和“辟谣”,竟都是马来西亚方面的作为。

3月12日,马方宣称“不排除客机在飞行过程中调头”、“可能坠入马六甲海峡”,让关注MH370航班命运的各界人士,和忙着在泰国湾搜索的各国力量感到震撼——这意味着此前的投入和努力“白忙”一场。3月14日,更匪夷所思的消息传出:“一直在辟谣”的马方姗姗来迟地公布了其军用雷达监控信息,以及飞机与卫星最后一次联系的时间(上午8时11分),并宣布结束南海搜救,重新评估部署。14日下午,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定国防部长兼代理交通部长希沙姆丁·侯赛因为“唯一官方信息发布员”;马航则宣布,信息发布和事件调查的主体,已由马航过渡为马来西亚联邦政府。

然而蹊跷并未到此为止:“上午传谣、下午辟谣”的规律至今未曾打破,政府居然直接指责马来西亚军方“至今仍有未曾公布的敏感信息”,随后,BBC等国际传媒也直接指责马来西亚将关键的卫星数据瞒报4天,导致十多个国家围着错误地点白忙了6、7天之久,耽误了最宝贵的搜救时间。

3月21日上午,马来西亚空军司令、民航局官员等出席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家属说明会,会上马军方首次承认,他们至今仍然“出于一些安全问题”保留若干数据未公布。可想而知,这样的答案,对于早已被折腾到欲哭无泪的乘员家属们,又意味着什么。

阴谋论 还是不靠谱?

对于正常逻辑的旁观者而言,如此种种蹊跷集中发生在一次航班上,着实匪夷所思,因此“阴谋论”的推理至今甚嚣尘上。

从某种意义上,马来西亚官方、军方的相继走到前台,和不堪“阴谋论”的逼问不无关系:罗尔斯·罗伊斯及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所公布的飞机发动机、ACARS卫星应答系统数据,和此前马方公布的时间、方位“货不对板”,并迅速引发“阴谋论”丰富联想,质疑直指马来西亚联邦政府,迫使后者不得不一面推出“唯一信息发布员”,表示接手负责,一面承认早该承认、如今也无法隐瞒的一些事,以免惹上更严重的猜疑;马来西亚军方在见面会上的姗姗来迟,同样是被“军方隐瞒数据究竟为什么”的推理逼到窒息,以至于空军司令公然在见面会上高呼“客机真的不是军方击落的”。

早在事发后没几天,就有熟悉马来西亚情况的媒体人坦言,“阴谋论”云云,恐是牵强附会,此次围绕MH370的种种匪夷所思,极大可能,是“不靠谱”的体制和习惯所致。

所谓体制的不靠谱,根本而言,源于“巫统”上台后推行的“马来人优先”政策。

自1963年独立、尤其1969年“5.13”事件后,一直把持马来西亚联邦政局的“巫统”就推行“马来人优先”的“新经济政策”——“国家发展政策”,根据这些政策,马来人在政治地位、就业机会、教育计划、商业利益,乃至购房条件等方面,都获得明显和公开的优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占人口总数23.7%的华人,和占人口总数7.1%的印度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表现出远远强过占人口总数68%的马来人的竞争力,后者惟恐公平竞争,将影响他们的利益和地位。

然而长期以来这种“马来人优先”的政策,在客观上造成了“保护落后”的效果——事实上当初马来西亚政府正是以“扶弱”(affirmative action)为由,坚持在包括政治在内各领域,推行这样一套政策的。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令许多优秀人才因非马来族裔,不论多优秀、多称职,也无法安置在合适的岗位上,另一方面,则让许多庸才尸位素餐,且即便工作出现失误,也不担心会因此付出沉重代价。

安瓦尔杂音和另一种不靠谱

此次失联调查中,马来西亚一度传出奇怪的论调,认为机长扎赫里·艾哈迈德·沙阿是反对党“民联”领导人安瓦尔的支持者,因此MH370的失联,很可能与此有关,甚至有人直接把责任和安瓦尔挂钩。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航班失联和机长的政治倾向有关,但这种奇怪的“挂钩法”,熟悉马来西亚政治游戏规则的人恐怕丝毫不会觉得意外——近10年来,马来西亚任何奇怪的、难以索解的重大事件,都会有人有意无意地把安瓦尔牵扯进来。

这实际上还是“波来赫”和“乌巴赫”之争的折射:在“波来赫”派看来,马来西亚执政的、以“巫统”为核心的“国阵”,带领马来西亚在本世纪的头一个10年创造了经济奇迹,如今人均GDP逾10000美元,两倍于泰国,三倍于印尼,高耸的吉隆坡双子塔和蝉联“五星”7年之久的马航,更是大马——或干脆说,是“国阵”和“巫统”的胜利和荣耀,如今MH370的失联和失联后所发生的种种乱象,让“波来赫”的金字招牌蒙羞,“波来赫”派当然要设法“补救”,“补救”的方法,自然首先是沉默、搪塞和敷衍,其次是“疑罪从有”、归罪于对手;而在“乌巴赫”派看来,归罪安瓦尔不过是故技重施,自安瓦尔和前总理马哈蒂尔闹翻后,这种政治戏法隔三差五就会上演一次,就在失联事件发生前一天,安瓦尔刚刚被以不知炒作多少年的所谓“鸡奸罪”被判刑5年,这事“凑巧”发生在人口第一大州——雪兰莪州选举前夕,判刑让反对党最强力候选人无法参选,“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航班失联相关谣言,不过是给伤口上再撒一把盐。

正如一些西方媒体所指出的,在马来西亚现行体制下,不仅非马来人很难凭借才能和勤奋上位,即便是马来人,倘政治色彩不合,也未必有很好的“星运”,这自然让马来西亚政府各职能部门和机制,变得更加腐朽颟顸。

马来西亚反对党领导人安瓦尔

马来西亚反对党领导人安瓦尔

纠错机制的失灵

事实上任何机制都会出错,但健全的机制,其容错、纠错的能力也会更好,类似马来西亚在此次MH370事件上的一错再错和反应迟缓,是不应该发生的。

有媒体指责MH370事件中,马来西亚官方、军方和马航方面应对迟缓,信息处理混乱,早期在信息发布上漫不经心,中期则执着于自我辩护、掩饰,对外媒、外国政府和乘员家属的反唇相讥和粗暴态度,总理纳吉布出场过迟,且莫名其妙拒绝记者现场提问,都是一种不适应全球关注、不习惯面对全球问责政府所表现出的傲慢姿态,更麻烦的是,从21日的家属见面会可知,这种姿态——或毋宁说这种心理惯性,至今仍未消除。

正如一些熟悉马来西亚政治生活的东南亚政治分析家所指出的,由于政府和公共部门、国有企业高层内“巫统”占据先天、世袭的垄断地位,这些政治、经济、军事、公共服务各领域的头面人物,其升黜任免往往和政绩、能力、操守无关,而和其族裔、政治倾向有关,这样一来,身居高位的往往非但不是最胜任的人选,甚至也不是最胜任的马来族人选。

这样的一个机制,遇到突发性事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推卸和回避责任,而非探究真相和避免重复、继续犯错误。

不仅如此,由于“国阵”和“巫统”对舆论和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另一个重要的纠错机制——媒体监督也大打折扣,从此次MH370事发后各国媒体的表现看,可谓各有千秋,受信息来源的限制和“自媒体”的冲击甚至误导现象都不同程度存在,但本应“近水楼台”的大马媒体,却几乎都跟着官方指东打西的指挥棒团团转。

未来会“波来赫”和“乌巴赫”么

撇开党派之争的背景,“波来赫”和“乌巴赫”并不是矛盾的概念,只有与时俱进,不断“乌巴赫”,马来西亚或任何国家、民族,才能不断地走在“波来赫”大道上。

但这又谈何容易。

如前所述,许多机制性弊端的症结,应归结到“巫统”对政治、经济命脉的长久把持,归结到“马来人优先”(实际上是“支持巫统的马来人优先”)的国策,而这个国策,在马来西亚根深蒂固,不仅有“巫统”强大的政治机器背书,也确实得到马来西亚优势人口的认同。

“波来赫”最大的、也是最为各族裔普遍不满的,是贫富悬殊加剧,犯罪率增高,政府腐败和官僚主义严重,但从2012年选举的有惊无险可以看出,“确保稳定”、“换了执政党你们境遇会更糟,因为你们缺乏竞争力需要保护”等说辞,和选前“派糖”的小技巧,对马来族贫民的说服力仍然是很大的。

2008年的选举,民联依靠争取少数族裔,获得了不少选票,2013年如法炮制,也有相当斩获,但占据马来西亚选民比例近7成的毕竟是马来人,“波来赫”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反倒激发出部分马来人的“狙击票”——毕竟,几十年来,他们已习惯并适应了这种“自认能力低因此需要多吃多占”的堂皇保护伞,反对派如果不能成功说服马来人、尤其马来族中低收入者相信,他们也将成为“乌巴赫”的受益者(哪怕他们已知道,自己并不是“波来赫”的受益者),“乌巴赫”也不会真正实现,类似MH370事件所暴露出的种种大马怪相,也依旧会重演,当然,外界或许根本不会关注。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tao-duan-fang/2014_03_29_217900_2.shtml

原标题:马来西亚,“波来赫”或“乌巴赫”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新浪 | 责任编辑:陈轩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