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后代什么叫做“八一”的枪

来源:风闻    2023-08-01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绩展览会上,有把枪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虽然枪柄已经腐烂,枪筒满是铁锈,但骨气凛然。

枪的主人是一位名叫王凤飞的革命战士。南昌起义后,当地已无法藏身,他让嫂嫂把起义的枪埋在地下,直到20多年后南昌解放才被找出。

相比陈列的众多缴获的现代化武器,王凤飞的枪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我们就是靠着很多像这样的装备赢取了最后的胜利。失败的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何精良先进的武器被劣势落后的装备打败?

答案,就在握住这把“枪”的人身上。

南昌起义的总指挥贺龙早就看到了共产党所蕴藏的改变中国的力量。当“蒋介石手令:共党分子一经讯实,立地正法”的时候,贺龙对他所在的国民党失望透顶。他告诉周恩来,我已下定决心跟共产党走,党要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

起义时26岁的陈毅籍籍无名。他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朱德。朱德在主持会议时讲:“起义军虽然失败了,但‘八一’的这面旗帜不能丢,武装斗争的道路一定要走下去。”陈毅收到的这团“星火”,在三年游击斗争中人们最动摇的时刻播撒出去,“就是剩下我一个人还是要干,这是党交给我的任务。”“留下一点星火,定能燃遍万里江山!”

粟裕右耳遭到子弹袭击,醒来后无法行走。凭着怎样都不脱离革命集体的信念,他滚下山坡翻进水田,最后被部队同志救起;错过起义部队的许光达对其他党员说:“党指给我们一条光明的大道,绝不能半途而废。”赶上起义部队后,他带着受伤的胳膊用刺刀开辟胜利之路……

参加南昌起义的队伍里,走出了朱德、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和林彪6位元帅,粟裕、陈赓和许光达等10余名将军。现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序厅里,人们能看见一座纪念雕塑:一只有力的大手从崩裂的石块中伸出来,扣动着一把汉阳造步枪的扳机。它的名字十分响亮——石破天惊。

“八一”从此就这样被他们绣进了军旗,铸上了军徽。在这支军队诞生之后的96年里,驱赶了日寇,消灭了国民党,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中国人民有了安全感,国家民族有了战斗力,有了“和平是赞成的,战争也不怕,两样都可以干”的底气和能力。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里曾感慨:“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

答案,还是在握住这把“枪”的人身上。

事实上,对解放军,人们另一个熟悉和亲切的称呼是“人民子弟兵”。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人们大多听到的是“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直到这支老百姓拥护的队伍出现,具有了被信任、被爱戴、被关怀甚至被宠爱的地位。抗美援朝时期,人民踊跃报名参军,到了“报名参军的人挑得很严,百里挑一,人们说比挑女婿还严”的程度。和其他军队不同的是,人民子弟兵并非是服务于一家一姓的私军或者利益集体,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支队伍的诞生就是一件如此了不起的大事。

孙中山曾反复讲,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但信奉二者的两支队伍显然走向了相反的道路。区别在于,共产党的根在老百姓里。国民党军要扮演“上帝”“救世主”,高高在上给人民“恩赐”;共产党的队伍要人民当家作主,做自己的解放者、拯救者。举起人民的,人民把他们高高举起,抛下人民的,人民把他们重重抛下。

潍县战役的二十多年后,许世友将山东兵团九纵队接到的一封信重新拿出来给部队官兵看,意在警醒他们,军队作战意志永远不能消沉。

“你们屡打胜仗,有了你们就有了希望,有了依靠。你们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我们不能让你们走,要你们给咱们报仇。要求你们坚决彻底消灭蒋匪军和‘还乡团’,要求你们像在孟良崮一样消灭敌人,在潍县留下英雄的胜利,立下大功,这是我们对你们高贵的信仰,也是人民对自己军队的命令!”

人民对军队有需求,军队为人民赴使命。

九纵发布攻打潍县的命令,措辞很绝决:只准活着打下去,打到胜利,不准活着退下来。告诉敌人,不投降,就坚决消灭!

攻克西城后,九纵政治部主任仲曦东检查城市政策执行情况。有的战士在战斗中跑掉了鞋子,路过炸塌的鞋店不伸手,光着脚追赶敌人。有的商店店主跑了,店门大开,透过玻璃橱窗可以看到战士们喜欢的钢笔、本子、书籍等,可战士非但无一人入内,还贴上字条,派人看管,等店主回来。某部副指导员李之馨偶然在连部住的一所空房子里发现了一个地洞,里面藏着大量银元,他马上把洞口封好,并写了一封致歉信放在里边……

在西方政治和军事史里,军队的用处大多不外乎征服、掠夺或战争,哪怕是“非战争军事行动”这一概念,也多数成了达成战争军事目的的“皇帝新衣”。但在我们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我们的军人,从来是敢赴国家生死以,不因福祸避趋之。

1998年抗洪抢险斗争中,一名叫嵇琪的硬骨头勇士已是脑瘤晚期,10次晕倒在九江大堤,爬起来就是继续投入战斗;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援,19岁的小战士汪洋连续工作三个昼夜严重脱水,昏迷后仍挣扎着要返回部队;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火神山医院里的吴亚玲身在病房,得知母亲病故,只能面向家的方向,含泪三鞠躬……

这支队伍以非同凡响的强军特色一次又一次震撼世界。

还有4年,我们将迎来建军一百年。路漫漫其修远兮,一支军队跋涉万水千山,就要迈向一个重要节点。这支军队始终坚定守护着的土地与人民,无不为它的强大而鼓舞欢欣。一代代中国军人屹立于“八一”军徽下,从历经战火硝烟的前辈身上理解这支军队的来路,也在他们一路走来的历史脉络中找到前行的方向,庄严地完成使命的接力和接续,光荣流转不息。

许多年前,撰写《中国红军在前进》的史沫特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武装,决心战斗到底的历程。她预言这支队伍“不仅是中国的希望,也是亚洲的希望,全世界被压迫国家的希望”。

世人在握住这把“枪”的人身上看见中国。看见永远不要和中国开战的警示,看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的破灭,看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阻挡的历史脚步。

我们也从握住这把“枪”的人身上看见荣光。看见平视世界的自信,看见朝着梦想迈进的底气,看见下一个胜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