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13-08-06 09:09
《2013至2025年国家教育发展大蓝图》即将在9月6日推行,但政府至今仍未公布它的修订稿,神秘的面纱底下,是华社的普遍不安与忧虑。董总、教总和林连玉基金会等华教机构虽然在某些问题上无法达致完全一致的看法,但三大机构都担心教育部会通过教学措施来达到“国小化”华小的目的,这点,却是人同此心。
无可否认,在教育课题上,政府和华社的看法和立场,一直都存在著很大的差异。政府宣称,政府本著好意推行《教育大蓝图》,旨在提升学生、教师、学校的素质,加强学生掌握马来语、英语和数理科的能力,从而提升整个国家的教育素质;但华社却指出,教育大蓝图虽然没有阐明消灭华小的意图,却订下了要在2021年至2025年实现国小和国中为首选学校,让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小和国中就读的目标。
华社最忧心的,正是这个“最终目标”。华社的担心是,华小的特质与纯正性,最终将在这个“目标”下,被化解於无形。
是我们华社变得过敏了吗?还是《教育大蓝图》真的暗藏玄机,让华社不得不步步为营?
显然,这是政府和华社之间,长久以来一直无法解开的一大心结。
因为心结不解,所以针对《大蓝图》的方方面面,双方出现了巨大的分歧。
例如,《大蓝图》建议,从2014年至2016年,华小4至6年级须采用国小国文课程和考试,并大幅度增加国文授课时间至330分钟,华社就完全无法苟同。教总坚持不应该超过210分钟,董总则认为只要180分钟就足够了。
此外,英文的授课时间也有争议。根据转型计划,华小的英文课程时间仅有120分钟,但却要上国小的330分钟同样的英文课程。这又引发了教与学的问题,即:老师要怎样教?学生要怎样学?全国华小校长职工会主席彭忠良就认为,这样的英文课程时间安排,最终将导致华小学生在六年级检定考试中吃亏。
说来说去,华社最大的忧虑,还是教育部的“最终目标”,担心在“单元教育”思维的指导下,华小最终会变质,甚至被消灭。政府如果并无此意,唯一的方法就是与华社展开更多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坦诚的对话,制定可以让华社真正放心的政策,而不是简单的一句“反应过敏”,就封闭了沟通协商的大门。
华社从来就不质疑国文的地位,也愿意并希望加强华裔学子的国文水平,只是在国文的教学方式上,与教育部持有不同的看法。这些歧见,应可通过沟通协调方式解决。虽然这样做需耗时费日,并因而可能降低《大蓝图》的“制定效率”,但却因为它更切合“双赢”的民意,反而可以提高它的“执行效率”。
聪明的政府,当会选择双赢!
(星洲日报/云淡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