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7 来源: 华山穹剑
1979年2月17日凌晨,在祖国南疆滇桂长达1600余公里的边境线上,伴随着炮群发出撼天动地的怒吼,一场震惊世界的“自卫还击 保卫边疆”战争打响。
1979年对越作战,那是一个令军人热血沸腾的年代,那是一个让战士书写血色青春的年代,那是一个使活着走下战场军人难以忘怀的年代。
冲锋在前为了祖国的尊严,血染战旗为了人民的安宁,年轻的士兵用血肉之躯铸就起耸立在边关的庄严界碑。
短短的30天,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无数年轻的士兵永远倒在了血泊中,永远的离开了战友,永远离开了五彩缤纷的人间,永远消失在岁月的滔滔长河中。
你们把生命的绚丽,青春的光彩,永远定格在十八、十九岁、二十岁。你们走了,走的是那样悲壮,走的是那样辉煌。
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起了胸膛,烧尽了自己生命的火焰,用鲜血和生命践诺了军人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铮铮誓言。
1979年2月17日,一个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极为普通的日子,没有多少人会去刻意怀念这个曾经令一代军人青春激昂的岁月,更少有人记得在那年那月那天,有无数军人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人民的利益,穿越在炮火中,拼杀在弹雨下。
在他们倒下的瞬间,翘首回望着祖国的方向,在生命弥留之际喃喃地告诉我:我要回家!你们走了,走得太远了。看不见如今的繁华似锦,听不到现今的歌舞生平,为了忠实履行军人的职责,永远留在了南疆边陲。
你们整齐的傲立在风雨之中,履行着一个军人的最后使命,守望着和平阳光下的祖国南疆。春秋复盛,时光忘却了那场硝烟,岁月淡然了为之献身的你们。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早已成为过去时, 你们曾经血染的风采早已失去了光泽。
记得这个日子的,只有活着的我们和逝去的你们,只有南疆千里边防线上那依然如血的红土地,只有高山峻岭中那如血浸染的木棉花。
当人们潮涌般地奔向香格里拉和丽江古城的时候,可曾有人想到过去南疆的烈士陵园看看?可曾有人能想起这绿树红霞之下有多少英灵成为和平的奠基石?可曾有人知道两国政府签署的和平友好十六字方针的黑字是多少英灵的骨架构筑?
可曾有人知道国文上国玺印章的殷红是多少英灵的血迹浸染?可曾有人想到当年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演绎出如歌如泣的那段历史,已掩映在时间的尘埃中?
时空变迁,硝烟散尽的战场已变成如火如荼的边贸商场,另一场“战争”仍在进行着,同样是充满着血腥,但却散发着铜臭。曾经为你们自豪荣耀,曾经为你们悲伤流泪,如今唯有思念长长伴随久久地心痛。
地下长眠的你们沉沉地安祥的睡去了,只让坟头的蒿草把回忆留给了生者,让生者的灵魂在烈士的纪念碑前,在回忆的诉说和倾听中,一次次被洗礼、被重生。你们的精神不死,伴随我生,永存我心。
每一个深深的鞠躬、每一次默默的注视、每一滴凄清的泪水都只是、只是为了让后人记住:边疆今日花团锦簇的祥和,是烈士们鲜血的浇灌。南疆今天如火如荼的边贸,是烈士们生命的代价–足迹!
人虽逝,魂相守,境虽迁,情未了。捧上一束鲜花,愿你们已经终止的生命依然灿烂;斟满三杯水酒,愿你们已经定格的年轮依旧激昂;
抚去碑前的尘土,让你们简略的生平更加辉煌;洗净碑上的文字,让你们短暂的青春更加瑰丽。我们许愿:待我们身后,与你们泉下,再做战友。
战友们:请永远铭记这个日子:1979年2月17日!
罗援:牛刀小试,脱手斩得小楼兰
——《百面战旗红》之“猛虎连”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西南部的地区小霸,对中国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在边境地区越境射杀我边民100余人,还疯狂驱赶、迫害百万华侨,犯下了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中央军委决定发起对越自卫还击战,以多击少,牛刀杀鸡,速战速决,震慑越南这一地区小霸侵扰中国边境及在东南亚进行扩张的嚣张气焰。
素有“阻击战英雄团传人”之称的9连就是杀鸡的一把牛刀,随11军31师91团3营,紧急进抵西南边境地区。
战前全连宣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战斗任务,无论是穿插、突击、迂回包围或其他任务,保证做到进攻时攻如猛虎,猛打猛冲,夺取敌阵地;防御时守如泰山,英勇顽强,人在阵地在。用实际行动打好仗,完成上级党委交给的一切战斗任务。”
战役发起第一天,91团势如破竹,不与敌人纠缠,快速向敌纵深奔袭10余公里,提前2个小时穿插到位,切断了敌军退路。
但负责掩护团主力翼侧安全的2营5连在进攻时,却遭到了木桑地区敌军1个加强连兵力的牵制袭扰。
连长、指导员和两名排长身负重伤,副连长和一名排长壮烈牺牲,全连在17日12时前已伤亡过半。
下午19时,作为预备队的91团3营9连临危受命,快速进场,从5连手里接过了用烈士鲜血和生命固守的阵地。
9连进入阵地后,天已渐晚。连长张清元当即带领大家在离敌军前沿150至200米的地段上,构筑了7个火箭筒简易发射单人掩体。
火箭筒班副班长李光辉冒着生命危险三进三出事先挖好的掩体,对敌人进行火力侦察。子弹从李光辉头上“嗖嗖”擦过,60迫击炮弹、火箭弹在周围不断爆炸,有两发刚好打在李光辉隐蔽的掩体边沿上,震得他全身发麻,掀起的泥土几乎将他掩埋起来。 待敌军火力稍停,为看清敌军火力,李光辉迅即跃出掩体,向右侧十多米宽的暴露地段奔去。 敌军见状跟踪射击,所有火力都暴露了出来,李光辉用自己的身体探明了敌情。
18日下午17时,炮兵开始试射目标。李光辉再次请战,要求到敌军前沿观察弹着点,为炮兵校正和指示目标。这时,敌军永备工事火力发射点突然向我阵地方向射击。李光辉收起步话机,利用炮弹的烟雾作掩护,迅速装好火箭弹,瞄准敌军火力点,第一发打中了野战工事,第二发命中火力点,圆满完成了火力侦察和袭扰任务。
年轻的佤族战士李光辉,以机智灵活的侦攻行动,先后毙敌4名,摧毁敌掩蔽部一个,在火线光荣入党,为9连继而攻占木桑立下了头功。
2月18日,上级通报,敌军莱州省军事指挥部前进指挥所已要求敌军5大主力之一的316A师前往封土县增援。
鉴于封土地区敌兵力增加后木桑之敌可能袭扰我侧翼,19日1时许,11军决定由31师91团先行攻占木桑地区,以解除我攻击封土县城的后顾之忧。
91团当即决定: 由9连担任主攻,从1442高地西北侧突破敌防御,尔后以1个排向1492高地攻击,9连主力从该高地北侧山谷1593高地西北侧向各高地攻击; 由加强给3营的步兵2连担任助攻,从1442高地东南侧攻击,以积极行动牵制该高地之敌,相机攻占; 8连从1442高地北侧迂回至董家湾,策应9连攻击; 7连为预备队,配置在1144高地,战斗打响后随9连跟进,随时准备在1442高地和1492高地加入战斗。
19日下午16时,副团长廖锡龙调集团属炮兵对木桑之敌进行监视射击。利用炮火掩护和敌军混乱之机,9连在距敌军阵地前沿50米处占领了攻击出发阵地。
由于预先进行了详细侦察,仅用12分钟,9连就打掉了几个火力点,攻上了1442高地。接着,9连1排继续向1492高地发展进攻,并于19时21分攻占了1492高地西南的突出部,其他2个排转入收剿残敌。
20日10时左右,战场的薄雾消散, 3营9连及其各分队向木桑发起最后攻击。
没想到,号称一贯善战的敌军溜得比谁都快,一路未遇阻击,直至顺利占领木桑村也没有发现敌人,只见丢弃一地的血衣、绷带和大量军用物资。
3营判断残敌溃逃不会太远,急令各分队迅速追击。9连从木桑村北侧向南搜剿。
不久,2连的1273高地方向传来枪炮声,敌我交上了火。原来木桑之敌见木桑村无险可守,都缩到了那里,依托既设阵地顽抗。
在一个山洼处,敌人依仗着林深坡陡、防御工事完备的有利条件,居高临下射击,担任突击队的9连8班5名战士当即中弹倒下……
见此情景,8班副班长陶少文把手一挥,带着几名战士从侧翼猛插过去,把敌人交叉火力网分割开。
陶少文从侧后方瞄准敌前沿堑壕里一挺正在射击的机枪掩体,一梭子撂倒了一个射手。另一个射手拖着机枪慌忙逃窜,也被陶少文跪姿举枪打了个嘴啃泥,倒向堑壕沟底。
9连乘胜前进,离23号高地顶峰只剩了200米,其他连队也同时从两翼围攻了上来,司号员吹响了冲锋号,眼看胜利在望,旗手已准备把红旗插上去,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敌军一个盖沟式掩蔽部的射孔里突然喷射出了长长的火舌。
这是敌人最后一个暗堡!宁可上前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只见突击队员们毫不畏惧地向暗堡扑去……
副班长杨家贤冲上去,没跑几步,便倒下了……战士张银贵又冲上去,身子一歪,也倒下了……战士刘永良接着冲,向前一扑,还是倒下了……
眼看着连续3名战士牺牲,其他战士只好就地卧倒,隐蔽待机。
8班班长杨春礼见状喊道:“火箭筒,上!”4发火箭弹带着燃烧着的火尾猛钻了过去,但由于暗堡盖土太厚,只擦伤了暗堡的一层“皮”,整体无损。
杨春礼又喊:“喷火器,上!”愤怒的火龙飞腾着窜了上去,可惜只有一瓶油,火力不足,没有烧死敌人。
暗堡射孔里仍在喷吐着火舌,大家心急如焚。 杨春礼眉头紧皱,双拳紧握,狠狠地盯了一眼暗堡,突然灵机一动: “朱正春,上去把暗堡顶给我挖开! ”
朱正春立马从暗堡一侧爬了上去,在暗堡顶上挥镐猛挖,直挖得尘土飞溅。可越往下挖越吃力,原来覆土下面是交错的圆木,手指抠出了血也无济于事……
就在杨春礼双眼圆睁,一筹莫展的时候,陶少文右手拿着爆破筒,左手撑地翻身跃起,选择了敌人射击的死角,一会儿匍匐,一会儿跃进,接近了暗堡。
他让顶上的朱正春撤走,然后从侧面向暗堡射孔靠拢,拉燃导火索,猛地将冒着白烟的爆破筒塞进敌人的射孔里。一秒,三秒,五秒过去了,爆破筒导火索“嗤嗤”喷射着火花,越烧越烈,喷出的火花和白烟映着陶少文坚毅的脸……
机枪手李小德帮助陶少文剪的导火索,留了大约15厘米,陶少文完全有时间脱险。但李小德还是捏着一把汗,大声喊道:“陶少文,快离开!”
可陶少文却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守在敌人射孔旁。敌人果然把爆破筒从暗堡里推了出来,陶少文又立刻把爆破筒推了回去。眨眼间,敌人再把爆破筒推了出来,三分之二都露在了暗堡外面。
这一次,陶少文脸色紧绷,毅然用左手死死抓住爆破筒,用肩膀狠狠往里面顶,与里面的敌人较上了力。
随着一声“轰隆”巨响,敌人的暗堡在烟尘中飞上了天,年仅23岁的陶少文,化作了一团拔地而起的火焰……
踏着英雄用生命扫清的前进道路,全连上下含泪高喊着“为陶少文报仇!”猛虎下山般冲向敌人的阵地,很快占领了23号高地北侧突出部。
16时40分,各分队搜剿战斗结束。木桑攻坚战斗,担任主攻任务的9连势如破竹,在兄弟连队配合下,攻克敌5个高地,肃清了高地上的残敌,解除了全师侧后的安全隐患,歼敌65人。
攻克木桑后,敌军防御土崩瓦解,我军态势十分有利,于是乘胜扩大战果。
2月21日深夜,91团3营奉命向巴沙山口敌后穿插,配合师主力向第二道防线守卫巴沙山口之敌进攻。
9连克服连续作战的疲劳,穿行在茂密的树林里,行军23小时,于22日14时进到凉水井地区。
16时10分,3营接到副团长廖锡龙下达的从巴沙山口敌军防御阵地侧后946、973高地发起攻击的作战命令。
9连连长张清元带领全连攻向973高地,打得敌军措手不及,狼狈逃窜。占领高地后,9连一边搜剿残敌,一边加修工整,巩固阵地。
20时30分,敌军组织了一个营兵力,在炮火掩护下疯狂反扑。3营依托阵地,顽强阻击,先后打退敌军从排到连规模的4次反扑,毙伤敌100余人。激战至23日早晨,经近20个小时的反复争夺,敌军攻势终于疲软。
此次夺占巴沙山口战役,3营在师对巴沙山口总攻前13小时率先打响。攻得快,造成了进攻的突然性;守得住,与敌军反复争夺稳如泰山,一举从敌侧后击中巴沙山口守敌要害,为巴沙山口战役立下头功!
3月4日,激战犹酣、势不可挡的31师接到上级指示:惩戒作战目的达到,将于3月5日向世界宣布撤军的消息,部队应立即做好撤退回国的准备。
为保证撤退不被敌人骚扰,31师决定91团在撤军中来个猛虎摆尾,绕路奔袭,拔除班绕散敌军据点这颗硬钉子。
任务下达后,91团确定采取多路重点、迂回包围、穿插分割的战术,各个歼灭班绕散地区的敌人。
5日18时30分,3营顺利占领了1493高地。虽然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有所估计,但是在山岳丛林地作战还是意外不断。
9连在向2010高地机动过程中,因山高林密迷失了方向。
6日8时10分,9连误入1873高地和1642高地之间鞍部附近,完全暴露在敌军两侧高地火力之下,没有遮蔽物可利用,当即伤亡较大。紧急关头,连长张清元敌变我变,就地与敌展开争夺。
8时45分,副团长廖锡龙当即决定避免在敌火力下再横向运动,将错就错,9、8连迅速调整交换攻击方向,9连就地攻打1873、1642高地,8连向2010高地进攻,并命令营炮火给予支援。
9连受领新任务后,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1班班长肖毛发和副班长宋克明,带领1班战士迅速抢占鞍部两侧的无名高地,掩护全连展开火力。攻占无名高地后仅剩三人,仍顽强地进行战斗。
2排长申江海冲进敌第一道堑壕后,头部、脖子、左臂三处受伤,战士们要背他下阵地,他坚定地说:“不要背我,先消灭敌人”,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
1排排长朱文平带领1排冲锋在前吸引敌火力,头部和左臂负伤,坚持不下火线,最后战死沙场。
2排和3排在连长张清元的指挥下,迅速把敌人的阵地分割成几块,然后各个击破。火箭筒班副班长李光辉再显神威,冲入敌堑壕,与敌激战……
全连用35分钟毙敌27名,夺占了连队被困地两侧的无名高地,与1873、1642高地敌人形成对峙,转危为安。
3月8日,经过两昼夜激战,91团胜利攻占班绕散各要点,吃掉敌军一个加强营,歼敌少校以下322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和弹药物资,打了一个漂亮仗。
当年3月,昆明军区授予91团为“二等功臣团”。
9月17日,中央军委授予91团3营“英雄营”荣誉称号;授予3营9连“猛虎连”荣誉称号;
授予副班长陶少文烈士“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授予副班长李光辉“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西南边陲的这次自卫还击作战,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牛刀小试,随即脱手斩得小楼兰。
我曾在11军作训处任参谋,为我们这支英雄的部队培养出陶少文烈士这样的英模人物和涌现出“猛虎连”这样的英雄连队而倍感自豪。
如今,无数个“猛虎连”虎视眈眈,磨刀霍霍,整装待发,屹立边陲,“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