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评估制应回归教育本质

《赤道论坛》2014-03-20 南洋商报/社论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在他的古文名篇《师说》中开宗明义的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成教师的责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传道,也就是教导学生做人及做事的道理,其中包括人格培养,启发思维;第二,授业,也就是传授学术知识等课业;第三,解惑,也就是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这点可视为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互动。这是古代知识分子对教师的要求。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已明确界定教师或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他们在千多年前已认识到教师的工作不仅是授业,即传授知识而已,更重要的是传道及包含教学互动的解惑,培育人才、人格培养及启发思考能力。他们未必有填鸭式教育的认知,但他们的认识水平已达到避免填鸭式教育的概念,这是很值得今人借鉴的。

可惜的是,古代有识之士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全盘获得当时官方的认同,官方并没有将这些优秀的教育理念纳入当时的教育体系。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以八股文取士,实行的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制度。八股文取士的考试制度,可说是填鸭式教育的“老祖宗”。

我国教育部推行的校本评估制,其实是想效仿欧美等先进国等的教育制度,以弹性化的评估机制,取代填鸭式的考试;以学生平时的日常课业来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估,并启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培养批判性的思维。

校本评估制的原本的用意是摒弃僵化的教学思维,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及追寻知识的乐趣。问题是这套校本评估制实行3年以来,加重教师的负担,教师必须登录教育部的网站将每个学生的资料输入校本评估管理系统,再加上教育部网站系统不稳定,导致教师面对困扰。

教师反而花费更多时间在资料输入,教学的时间反而减少了。另一方面,家长也质疑这套评估制度的实用性及可行性。如果没有考试,如何鉴定学生的表现能力及学习成果?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在收集各方的回馈后,日前终于宣布重新改良的校本评估制。改良版的评估制无需教师上网将资料输入评估管理系统,以学生的学习进展指南取代表现标准评估;教师也不需要再准备学生的进展文件及学生最具代表性的评估样本。

 

在新制度下,教师只须选择自己合适的时间,输入学生的进展记录。

 

我们认为,改良版的校本评估制又似乎矫枉过正,只关注减轻教师的负担,至于这项改良措施是否会影响学生的教学与评估的进展则一概不提。

 

我们始终觉得,教育应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如果教育部要仿效先进国采用具创意的校本评估制,应从整个教学思维及教育制度着手改革。

 

新的制度应该朝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方向前进,这才应该是校本评估制实行的本意。

 

在整个教育体系、教育思维及教育团队还没有做足准备之前,贸然推行校本评估制无疑是削足适履,无法取得真正的效果。让校本评估制回归教育的本质及宗旨,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