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博士宣布不再参选,他和潘俭伟及杨美盈,都在最近的行动党党选中落选,这三位分别顶着剑桥及牛津大学光环的人才,居然被行动党基层毫不留情的拒绝!
他们的表现不好吗?
王建民和杨美盈都以很年轻的政治资历入选“敦马内阁”,虽然后来据说杨美盈触怒敦马险些被开除,但是,可以看出敦马很相信名牌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毕竟,能挤进剑桥和牛津大学的,都是拔尖的人才。
在希盟执政的22个月,王建民和杨美盈的表现争议比较少,比起郭素沁好得太多,但是,难以理解,他们却被基层否定了;所以,接下来,杨美盈可能也会淡出政坛,行动党又损失一个人才。
当年,潘俭伟以科技企业家的身分宣布加入行动党时,引起很大关注。我个人观察,那是行动党形象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你能想起的行动党领袖都是一些很老的脸孔,潘俭伟背着一个背包,形象非常清新,一时之间,行动党变得年轻了。
在潘俭伟之前,还有刘镇东,随着更多年轻的、有高资历的人才加入,行动党一洗暮气。他们提出的政治论述、网络宣传策略、全新的大选战略,大大提高选民的认同度,尤其在年轻选民间获得认同。2008年出现的政治海啸,与此是有直接关系的。
青年才俊变众矢之的
2008年大选后,行动党声势大涨,此后一直到上届大选希盟成功执政,林冠英当上财政部长,行动党迎来前所未有的巅峰,也是过去无法想象的执政机会,全党上下振奋莫名。这时,没有基层质疑潘俭伟及刘镇东这些专才的努力及贡献。
但是,随着希盟政府不断暴露执政弱点,尤其发生各种备受华社关注的课题后,行动党内的草根型领袖就开始攻击菁英型领袖;由此衍生出“华沙派”和“英沙派”的争议,双方的对立情势是很尖锐的。这点,从丘光耀博士和刘天球发表的论点就可以看得出来,可以用“势同水火”来形容。
待到希盟政府垮台,以及希盟在一连串的补选、柔甲两州补选失利后,“华沙派”就猛攻“英沙派”,行动党的基层也将怒气发泄到精英派领袖的身上,潘俭伟和刘镇东成为众矢之的。大家再也不提他们曾经创造的辉煌战绩,而只是指责他们破坏基本盘去迎合马来票。
事实上,行动党获得执政权,包括2008年开始在槟城及雪州执政后,就一直出现“没有公平论功行赏”的说法,一些资深的草根领袖认为自己没有获得重用,老臣子被闲置,新人获得公职之后就变得骄傲无视前辈的奉献,这种埋怨最后导致今天新一代人才的出走。
从这一次的党选就可以看出,行动党基层与领袖不同调,也与政治局势发展不同调,他们可能更愿意保持不执政却继续当英雄的那种状态,也不能接受执政错误导致的后果。无可否认,有部分党员是将“精英”或“英沙派”当成出气筒,以发泄他们对某些领袖的不满。
如果像王建民这样的精英相继出走,行动党会流失选票,也会流失发展与进步的潜能,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