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马六甲州选到砂拉越州选,几乎是执政党一面倒的取得大捷;反观希望联盟却一再断翼,让人大跌眼镜。
由于尝到胜利的甜头,正在翻身的巫统也一鼓作气在柔佛准备收拾山河,且以一己的力量,即国阵/巫统面对其他政党的挑战,不再与伊斯兰党称兄道弟,也将土著团结党排斥在外,企图复辟巫统一党独大的年代。
在这种情形下,伊党将极可能与土团党合作,毕竟这两党之间早前成立的国盟只算名义上的存在。
但讽刺的是,巫统与伊党在2019年双方缔结“联盟”,让人误以为它们在今后可能结成一体。
其实巫统早已算过,伊党在南马没有实力,不会因为信守结盟而双双绑在一起。因此伊党被孤立,也将在未来面对被排斥在执政圈外的一员。
就伊党来说,自从2020年喜来登政变后,它就被慕尤丁的土团党所吸引,而成为前者所组成的“国盟”一员。
伊党需他党拉一把
在慕尤丁方面,也特别善待伊党。虽然伊党只有18个国席,却被分配3名部长和4名副部长,也有特使的委任,使到自从1977年失掉官位(被国阵开除)的伊党只好孤军奋战。
这就是为什么伊党阔别执政年代43年后,格外珍惜重新加盟。
因此直到今天,伊党都不向巫统发出恶言,也希望巫统能与土团党合作,保持执政的优势。
这只是伊党的一厢情愿,它无法跨出吉打、吉兰丹和登嘉楼的地盘,要想成为全国性政党,也需要其他政党拉一把。例如在2020年的沙巴州选后,伊党人成为被委任的州议员,打破历史纪录(这也是慕尤丁控制下的沙巴,所能回报伊党的合作)。
就伊党来说,它算是已经东渡,日后的命运如何?不得而知。
回到巫统与土团党,它们的合作也是十分奇遇的。在这之前,巫统还徘徊在到底要与希盟或国盟合作之际,结果巫统选择与土团党合作,而弃希盟(主要是公正党)。整个政局又为之一变。
巫统拼搏再造辉煌
这一回是巫统的人取回首相高职,慕尤丁的人马成为二线人物,包括土团党内的阿兹敏也因各种因素,不被委为副首相。
也正是上位的首相(2021年上位)地位不稳,又不想被巫统老大控制,也就与希盟达成“合作协议”。这之中的一些条文,比如18岁就可投票、首相任期只限两届(10年)、通过反跳槽法令等,都被视为迈向民主的进步象征。
巫统自然不满意依斯迈沙比里私下与希盟达成共识,因此也就有了马六甲州选及柔佛州选的发生,以显示巫统的力量。
其实在目前的排阵下,执政的一方有28席,包括巫统14席、国大党2席、土团党11席及和谐阵线1席;反对党方面则有27席,其中民主行动党席13席、国家诚信党6席、人民公正党7席及空出1席。
在旗鼓相当下,巫统自然趁此大好时机放手一搏,以便再次削减土团党及公正党的势力,从而重温昔日执政的好时光。
因此我们看到巫统已摆好阵势,准备再造辉煌,但面对土团党和伊党的分散选票下,巫统能一枝独秀吗?希盟能否在这这种微妙的局面下取得优势?也不得而知。
安华企图擦亮蓝眼
因为在安华看来,他必须死守在柔佛既有的地盘,才有面对大选的本钱,因此公正党选择使用蓝眼的标志,而不用希盟标志,是希望在州选中能突出“蓝眼”的重要性。
虽然安华没有其他用意,更不会与希盟决裂,只是想在此时此刻沉着应战,不宜讲太多话;尤其是在党内外已有声音要求他下台换人。这对安华而言,也是沉重的打击。
从这样来分析,柔佛的州选已形成一面大选前的镜子,足以左右来届大选的走向。
不过在这个时候,我们也发觉行动党正努力与大马民主联合阵线(MUDA)合作,以免分散选票。但问题是,大马民主联合阵线又与民兴党合作。而在民兴党与公正党有些不咬弦下,它们又如何破解阻力?也是一个大考验。
火箭矛盾中寻空间
民兴党之所以与公正党的安华失和,也是马哈迪一手挑起的。他在喜来登政变后,突然心血来潮支持沙菲益也可成为安华的代替者,也就使到沙菲益与安华之间有了隙缝与失和。在下来的日子里,双方都没法和解。
但自从马六甲和砂拉越州选,公正党双双捧蛋后,沙菲益又开始活跃了。他不但将民兴党西渡,也与大马民主联合阵线结盟;更在北马招兵买马,吸纳前行动党人。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政局下,希盟又如何与大马民主联合阵线达成协议?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大问题。
虽然行动党的立场对安华和沙菲益都没有反感,但如果支持一位来自东马的人领导希盟,能缔造大水冲倒龙王庙的奇迹吗?
如今希盟只能在国阵和国盟的矛盾中寻找空间,并一举脱颖而出;反过来,就是巫统复辟的回流。在两者之间,选择哪一个组合呢?再者,间中大马民主联合阵线能否成为造王者?这个期待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