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中生和统考,到底得罪了谁?近来似乎有人在推动舆论,企图制造一种“独中生傲慢、马来语不行、没有马来朋友”的印象,而且是国民团结的祸根,所以政府不承认统考是对的,甚至质问“独中凭什么要求政府拨款”云云。
不要误会,发表这些言论的,不是极端马来政客(他们未必有这么极端),而是几位自称华文不比独中生差的“华中生”。其中,有知名华裔网红借用“友族同胞”的口,把“分裂种族”的罪名硬生生套在独中生的头上,同时在马来文面簿群组,引发他们对独中的口诛笔伐,甚至有粉丝高喊关闭独中与华小。隔没多久,又有时评人在中文报章发表高论,指独中“和私立宗教学校一样”,政府拨款“给是人情,不给是道理”。
作为一名老独中生,我自认是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脚踏实地的工作,每天以马来语和同事及客户打交道,每年乖乖向政府呈交各种税收……像我这样的典型独中生,数不胜数。说实在,我还真搞不懂,我们到底犯了什么欺君大罪,能招来这样的批判?
首先,把独中等同于私立学校,甚至拿私立宗教学校来相提并论,就已具严重误导性。
若以于1819年在槟城成立的的五福书院为起点,华文学校立足本土,已超过200年之久;校龄过百的独中,更比比皆是。所有的独中,当年无一不是依靠民间自立自发、筹款购地建立而成。多少年来,华社各阶层,从社团殷商到贩夫走卒,胼手砥足,一砖一瓦搭建上来的每一所学校,都是力求每个华裔子弟,有个接受母语教育的空间。林连玉、林晃昇、沈慕羽等多位先贤,为华教奉献了多少血泪与人身自由,是每个受惠的华校子弟不可或忘的历史。
时至今日,除了少数在雪隆与新山的大型独中,还有许多独中仍在苦苦经营,每年须靠各界华商的慷慨解囊,包括不时举办义卖会、千人宴等,以便筹募经费继续运作,这就是被称为华人的“第二所得税”;多年累计下来,所耗总额恐怕不下数百亿。
优秀独中生遍全马
独中为国家每年培养近万名毕业生,优秀人才遍布全马、全球各界,现任国会议员中,就有好几位独中毕业生。独中教学严守国家教育课纲,其中不少学子同时报考大马教育文凭(SPM),然后进入本地大专。请问,为每个公民提供平等教育资源,不是政府的基本责任吗?为什么要求承认统考和合理拨款,居然那么难?而且还惹来华裔时评人的眼红?难道独中生都不必交所得税吗?难道国中和大专的拨款,就完全没有独中毕业生的税收贡献吗?
也有论者以为独中学费比国中贵,即“证明”所有独中子弟都非富即贵;殊不知一场疫情下来,许多独中生家庭,连每个月的学杂费都供不起,需要校友和公众补助,方能让孩子继续求学。然而,即使是穷家子弟,只要有心向学,所有独中都会提供半费或助学金。
要知道,独中是民办学校,不是私人营利机构,报读生不论贫富,只要成绩符合资格,基本上来者不拒。在这样的背景下,和那些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由财团经营、有钱就能报读的的私立国际学校混为一谈,简直是莫名其妙、狗屁不通。
至于私立宗教中学,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根据网上资料,马来子弟若对现有的2000所国中不感兴趣,还可选择报读由政府资助成立的60所宗教中学。至于所谓的“私立宗教中学”,其实就是体制外,不受政府承认,也不依据教育部课纲授课的私塾。
独中教学面向国际
根据2016年的统计,全国有高达547所回教私塾(Tahfiz Centers),其中没有注册的学校不在少数,学生被虐待事件也有所闻。
相比之下,独中教学方针面向国际,提倡“德智群体美”五育,人格与知识教育并重,且开放于各族子弟,肤色或宗教一律不拘。
硬把正规教学的独中,和这类私立宗教中学扯在一起,简直就是胡扯、胡闹加胡说八道!如此硬掰,不是显得论者的无知,就是有心混淆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