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新近公布了国民型小学六年级《马来语文学科课程与评价标准》,其中包含“爪夷文字”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即“认识日常生活事物(如口号、建筑物名称、牌楼等)的爪夷文字;能展示这些日常生活事物的爪夷文字”,以“认识和欣赏‘爪夷文字’民族文化遗产”。
随着这项发布,国民型小学高年级马来语文学科“爪夷文字”的教学内容已经完整浮上台面,而且学习资源来自日常社会器物,包括:纸钞、邮票、国徽(四年级);国家纪念碑、清真标签、路牌(五年级);口号、建筑物名称、牌楼(六年级)。从语言学概括而言,皆为“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之属,就是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可见的书写形式语言文字的应用。
爪夷文字既为民族文化型“语言景观”,且纳入学校课程教学资源,显示这种空间话语构建,除了提供特定信息功能,其背后还蕴含着族群权势关系、身分认同、语言地位、意识形态、历史文化主体性等象征功能。
华社和华校家长普遍不同意爪夷文字纳入马来语文正课,似乎应该聚焦此理据,追求着多元民族社会缤纷多姿的“语言景观”和语言学习的公平性,以促进民族融合,社会和谐。
潜移默化勿小觑
正当教育部罔顾华社和华校家长意愿、依然按计划出台六年级“爪夷文字”课程教学标准之际,彭亨北根教育局为2所华小新制作的附加校牌只见马来文和爪夷文校名,没有中文校名。华社哗然,强烈交涉。校牌中文校名恢复了,但爪夷文校名居首要位置。
北根华小校牌“爪夷化”,不论是地方招牌法规使然,还是“同质化”、消泯华小特质的部署,其举措和影响是严重的;舆论界多有评议,在此不再赘言。
然而,如果把国民型小学马来语文科“爪夷文字”教学内容和华小校牌“爪夷化”事件联系起来看,不难让人生发联想并做学理上的反思。
北根华小附加校牌去除中文校名,或许不是偶发事件,而是爪夷文字“语言景观”象征功能的被强化,以及爪夷文字课程教学理念的现实化。
试想,校牌以爪夷文字书写校名,学生每天上学放学,耳濡目染,爪夷文字无需走进课室,就已经深植学生心中。语言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