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要捐助独中?那不是有钱人的学校吗?”
“为什么独中没有帮助学生?为什么要逼学生还学费?”
“为什么一定要进入那样的学校?家里经济受影响,干嘛不转校进国中?”
一些对独中教育不太了解的朋友,对我这一次发起的朋友圈募款提出了一些质疑。
事缘上周读到媒体报道“全国25%独中生付不起学杂费“,恰好隔天又和某校长朋友谈起这事,发现原来情况很严重;比如媒体报道某校学生人数约2000人,其中因为疫情影响家庭收入、无法缴交学杂费的人数高达400人,有的甚至拖欠数千令吉学杂费。
以下这三点的主要内容,其实是先写了英文版(发给不谙中文的朋友),尔后翻译成中文,希望能多少让更多民众了解独中目前状况:
(1)独中是有钱人的学校?
这一点,是最多人的美丽误会,很多即便是懂中文的华裔,也误解“独中是富人学校”。
独中不像其他赚钱的私立或国际学校,它其实是“亏本”的“慈善”学校,学生缴交的学杂费,不足以支付学校行政开销。
比如北马独中每月学杂费是初中300和高中320令吉,南马则是350和380令吉。根据董总的调查显示,每名学生的平均成本是4859令吉,以全国独中人数约8万500计,总开销为4亿令吉,其中行政开销占90%,全国独中的总财政赤字为4千万。
这不敷的4千万,是靠校方每年种种筹款活动,还有偶一为之的政府拨款(国盟执政后零拨款),辛苦经营得来的。同时,想享受优质中文教育,一名学生一年只需要缴交4200令吉学杂费(每月350令吉);这其实只是校方投入在学生的86%(4200/4859);也因为如此,独中真的是华社的“半公立慈善学校”。
(2)经济欠佳的家长为什么送孩子入独中?
一些经济能力一般、勉强过得去的家庭(M40或B40不重要,重点是他们在什么地方生活),孩子学业若没那么出色,挤不进华中或国中“名校”,或因孩子国文能力差担心跟不上国中课程,情愿缩紧腰带把孩子送入独中。
还有一些家长因认同独中五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同时又担心孩子进入某些纪律不好、校风欠佳的国中而学坏,因此坚持让孩子接受独中教育。我因工作需要,迄今亲身拜访过全马至少十余所独中,从未看过或听闻有严重纪律问题的独中。可以这么说,“纪律”是独中其中一个超级强项。
还有,这些年中港台各大学为吸引大马生就读,提供很多奖学金,使独中升学管道越来越多,对家境一般的孩子有很大助益。
(3)疫情为什么影响独中的运作?
独中主要靠大众捐款和学生的学费,才能一直生存、发展到现在。疫情来袭,使募款活动无法进行、商家捐赠大幅度减少、家长收入也受影响。
由于独中都靠自己养活自己,若因家长收入减少就得减学费,那学校该怎么维持?裁退老师吗?减少班数增加每班人数吗?关闭学校吗?而且,也不是每一所独中这么幸运,有超级富豪当董事。
在这波疫情中,学生有能力的就照常缴,没能力的可申请延迟缴费,学校也尽量想办法找援助金。
中国驻马大使馆和星洲日报联手发起的“奋学筑梦”,的确是一注强心剂,为部分家庭减轻些许生活负担;可惜由于基金数目不大,每一所独中只限5名学生,每名学生也只获得500令吉援助金,这对那些无能力偿还几个月学费的家长来说,真的很不够。
与其让每一所独中个别寻找出路,董总或许可以联合大型慈善团体,发起全国性“冠病助学金”,让独中理事或毕业生以外的其他民众也可以捐献;通过班导师的审核的家庭,就可获得援助,就能让学生安心上课,老师安心教学,学校安心运作。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2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