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七七公祭前事今事/锺启章

【灼见】七七公祭前事今事/锺启章

 

今年是卢沟桥“七七事变”84周年,也适逢日本军队入侵马来亚80周年,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于7月7日当天上午举行南侨机工纪念碑线上公祭典礼以追思抗战先烈,在18个联办和34个协办团体的群策群力下,公祭活动圆满成功,可喜可贺。

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隆雪华堂前身)曾于40年代协助筹建位于吉隆坡广东义山的“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碑”,并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每年7月7日举行纪念蒙难机工公祭仪式,而在1969年由于马来西亚爆发五一三种族骚乱事件而停办,时隔52年后重新举办。尽管受到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影响,公祭被迫在线上举行,但仍不失庄严与深具意义。我有幸以嘉宾身分参与祭祀,与有荣焉。

南侨机工发起人正是《南洋商报》创办人陈嘉庚,由于年代湮远,年轻一辈可能对七七事变、南侨机工、日本军侵略东南亚以及太平洋战争等不甚了了。因此,隆雪中华大会堂今次复办七七公祭,有助于唤醒民众对二战的重视,让这个惨痛的教训不至于淹没在历史洪流中。而以“反法西斯战争,谋求世界和平”作为公祭的主题,在风雨如晦的当前国际形势中可说恰合时宜。

缅怀先贤 不忘初心

诚如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欧阳玉靖在公祭典礼上所说,中国不会忘记马来西亚人民尤其是南侨机工为抗战做出的贡献。他期待“在回顾历史、缅怀先贤同时,要不忘初心,让世界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知道和平来之不易,为建设持续和平繁荣的世界共同努力。”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和平不是理所当然的,希望各方都能汲取历史教训,要珍惜和平,也要尽力维护和平。

除了南侨机工,陈嘉庚生前感动人心的事迹不胜枚举,特别是他从新加坡分别到重庆与延安造访蒋介石及毛泽东的故事。1940年春,陈嘉庚率团回到中国慰问抗日军民,第一站是战时首都重庆。蒋介石十分重视,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做好接待工作,务必让客人满意。陈嘉庚在重庆的60多天里,正事没时间做,每天被迫周旋在各种宴会中。但对着山珍海味,他一口也咽不下去,大敌当前的中国是多么缺钱,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竟是战时首都大小官员的常态,这让陈嘉庚感觉痛苦:这样的政府能领导全民共赴国难吗?民族复兴还有希望吗?

1940年6月1日晚,毛泽东在窑洞外设宴款待到访的陈嘉庚,吃的是毛泽东自家菜园子里种的大白菜、豆角,最讲究的是每人一碗鸡汤。毛泽东恳请客人谅解,说实在拿不出什么好东西。鸡汤还是邻居大娘家唯一的一只鸡,她听说毛泽东贵客临门,悄悄宰了送去的。陈嘉庚一听,差点落泪。这个山沟里领导人的质朴廉洁,官民关系的水乳交融,还有上上下下饱满向上的精神状态,跟重庆截然不同。

当年吃紧 当今紧吃

一回到重庆,陈嘉庚马上召开记者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全国人民:延安让我“如拨云雾见青天”,“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为我大中华民族庆幸!”从此与国民党分道扬镳。后来,南洋华侨的捐献源源不绝地流向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

这是历史旧事,但不论是当时或今日,民心都是一样的,即领袖必须能够取信于民,不能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 。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虽然发生在80年前,但今天来看似曾相识。今天虽然不是动员戡乱、烽火连天的时代,但我们却面对冠病大流行,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国难当前,当民众在束紧腰带过苦日子时,却有官爷在外国逍遥快活;当有人在自家门前与邻居聊天被开以罚单时,却有部长、大小官员不戴口罩,罔顾社交距离群聚;当有人在自己的车上进食被取缔时,却有州务大臣公然在外头试车。

国会与州议会都是立法机关,议员都是立法者,正当执法人员在雷厉取缔违反标准作业程序的民众,并严加惩罚时,一些官爷却知法犯法,又如何能服众?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立法犯法,又该当何罪?人心若不能信服,又何能共赴时艰?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政府倘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会垮台,宁不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