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败犹荣,堪称马来华人的革命之火,坚持武装斗争41年

原创    2021-07-01 21:48·   文史大乐透

他就是陈平。

原名王文华,出生于马来亚的小康家庭,在11名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

童年就读幼儿园英校及华小,中学升上实兆远南华学校。

期间受到我国抗日运动影响,积极参与抗日运动,并醉心于马克思主义。

他虽败犹荣,堪称马来华人的革命之火,坚持武装斗争41年

16岁那年,陈平加入马来亚共产党,随后逃避英国逮捕,离开家庭转入地下革命事业,负责学运及宣传工作,翌年被提拔为“马共怡保县委员会”委员。

与女党员擦出爱火

二战期间,日军入侵马来亚,陈平参与抗日战争,他领导一支抗日游击队,并与英国陆军并肩作战。在烽火连天之际,陈平结识槟城马共女党员李坤华,两人在战火中擦出爱火。

在其领导下,霹雳游击队成为马共其中一支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并取名为“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五独立队”,陈平则成为霹雳州委第三号领导人物。

1943年7月,委书记与副书记被日军逮捕,陈平任霹雳州委书记。同年12月,他安排马共与英军商讨抗日事项,双方达成合作协议,英方向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提供武器、弹药、资金与培训。

随后,陈平被任命为“马共临时中央委员会”5人成员之一,随后还与爱人李坤华共结连理,两人在婚后两年内,诞下一女一男。

他虽败犹荣,堪称马来华人的革命之火,坚持武装斗争41年

抗日战争结束后,马共总书记莱特在吉隆坡召开“第八届扩大中央会议”,选出13人组成的新中央委员会,并把陈平的“5人常务委员会”,改称为“中央政治局”,成为党的领导核心。

不过,由于莱特突然改变政策,加上战后对英方一再妥协与示弱,陈平开始怀疑莱特变节,并对党的前途深感忧虑。莱特逃走后,陈平受命调查莱特失踪之谜,并收集其失踪证据,呈交予党中央。

经过多方调查,获得确凿证据,揭发莱特是大内奸,并撤销其党籍。1947年,莱特在曼谷被党员捕杀,陈平遂接任总书记一职。随后,英国政府颁授陈平“英帝国官佐勋章”,表彰他抗日战之功。

展开抗英武装斗争

二战后,马来亚争取独立、民主与自由,当时马共声望与影响力遍及马来亚全国,并曾多次组织罢工运动。不过,英方不理会马来人的要求,反而镇压群众,立法限制工会权力,并宣布马共为非法组织,双方爆发武装斗争,英方收回陈平勋章。

1948年6月,英殖民政府宣布,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并封闭所有舆论,大肆逮捕共产党员,陈平成为英方首号通缉犯,马共开始艰难曲折的抗英武装斗争。

他虽败犹荣,堪称马来华人的革命之火,坚持武装斗争41年

陈平领导的马共游击队,兵力最多只有五千人,英方却动员数十万军队应战。双方军力虽悬殊,英军却数次更换主帅,其中葛尼曾在伏击行动中被击毙,震惊了英国。

英军唯有加强围剿行动,并迫使村民迁入新村,以阻止马共游击队接触民众,断绝其粮食供应,游击队则转移至马泰边境勿洞,坚持长久作战。

他虽败犹荣,堪称马来华人的革命之火,坚持武装斗争41年

1955年马来亚大选,东姑阿都拉曼领导的联盟大胜,并希望与马共在吉打华玲会谈。当时,马来亚政府代表为东姑、陈祯禄与马绍尔,马共代表则是陈平、陈田与拉昔迈丁。

1955年12月28日,双方举行“华玲会谈”,举世瞩目。马共代表表明,他们不会放弃政治理想,并要求政府承认马共合法地位,却遭政府代表拒绝,而政府也拒绝马共不用“投降”字眼的要求,“华玲会谈”宣告失败,马共继续走入森林,进行武装斗争。

陈平先后前往泰国,老挝及越南,争取国际同党支持。1961年,他从越南河内飞往中国北京,三个月后率团前往苏联,参与苏共22大代表大会;1965年3月及1967年1月,陈平两次会见毛主席,我国答应其要求,协助马共建立电台。

他虽败犹荣,堪称马来华人的革命之火,坚持武装斗争41年

1969年,陈平在中国湖南省益阳市,建立马共史上首个电台——马来亚革命之声”。此电台逾有70名马共成员,他们每天以汉语、英语、马来语及泰米尔语,播音1至4小时,并曾一度风行东南亚。

陈平相当重视此电台,他负责领导各项工作,亲自监督文章的定稿、审阅、翻译、润色乃至播音,并对重大课题拍板定案。

不过,1976年,我国改变了东南亚的政策,“马来亚革命之声”也结束播音,马共转而在马泰边境,设立“马来亚民主之声”电台,继续传播马共之声。

四十一年武装斗争画上句号

1989年12月2日,马来西亚政府、泰国政府及马共,谈判结束武装斗争事项,三方达成停战协议,并签署《合艾和平协议》,其重点内容包括:

·马来西亚政府不再要求马共人员投降;

·马来西亚政府保证,日后不再追究马共法律责任;

·马共停止所有军事行动,和平解散;

·马共成员放下武器,并对大马最高元首宣誓效忠。

三方签署协议后,逾千名马共游击队员放下武器,走出森林,有人返回大马故乡定居,有者则选择留在泰南和平村(如今已成旅游区),经历41年的武装斗争,就此画上句号。

在签署仪式与新闻发布会,陈平使用马来语发言,他将效忠马来西亚元首,遵守马来西亚宪法,并要求各方履行《合艾和平协议》,让解甲归田的马共武装成员,能够回归国土,重新融入社会,而且不受歧视,安享晚年。

据说,新闻发布会结束后,数百名记者依然围绕陈平,要求握手、签名或给予简短谈话录音,许多观礼嘉宾及游客也闻风而至,要求陈平签名或合照留念。

他虽败犹荣,堪称马来华人的革命之火,坚持武装斗争41年

此后,陈平一直定居于泰南,2003年他撰写自传《我方的历史》,引起热烈回响,成为许多学者追捧的书籍。

他虽败犹荣,堪称马来华人的革命之火,坚持武装斗争41年

2010年8月,陈平在亲友陪同下,坐着轮椅前往泰南和平村,探望战友与同志,这是他最后一次的公开露面。

他虽败犹荣,堪称马来华人的革命之火,坚持武装斗争41年

年轻时,陈平一直展开武装斗争,然而在晚年,他却一直与病魔顽强斗争,饱受血压高及老年病折磨,长期瘫痪无法自由行动,2011年甚至曾一度误传他病逝。

2013年9月16日凌晨6时20分,陈平在曼谷医院病逝,享寿89岁,留下无法回国的终生遗憾,留下人生最后遗言:

“很不幸地,我还是无法回到故乡实兆远,拜祭葬在那里的父母亲,也不能踏上我们为了反抗侵略者及殖民者,而为之坚持战斗的可爱祖国的土地。”

“我和我的同志们,为了政治理念奉献了一生,并承受由此而带来的一切代价。无论对我们自己、家人和社会造成什么后果,我们都只能默默地接受……”

2013年9月16日,陈平在泰国逝世。

多次申请回马定居被拒

实际上,马共解除武装后,陈平曾数次申请回马定居,却遭政府拒绝,他唯有向法庭提出诉讼,要求马来西亚政府履行《合艾和平协议》,让他返回家乡实兆远,拜祭父母与先人。、

2005年,当地最高法院驳回其申请,2008年上诉庭又驳回其上诉,理由是陈平无法出示文件,证明他在马来西亚出生,而陈平则表示,1948年警方突袭其居所后,销毁其证件,因此证件散失并非其责任。

2009年4月,联邦法院以同样理由,驳回陈平申请,以致最终回国无望。陈平生前曾表明,希望能够生于斯,死于斯,却一直无法如愿,直至逝世6年后,其遗愿才获得实现。

他虽败犹荣,堪称马来华人的革命之火,坚持武装斗争41年

尘归尘,土归土,既然陈平已入土,往者不可谏,就让一切纷争尘埃落定、化“平”为“安”吧!

亲友在蒂迪旺沙中央山脉下,迎接陈平“回家”。

亲友将陈平骨灰撒在大海。

陈平化名趣谈

他一辈子,有十多个化名。

吴杰,王平,洪韬,陈金生,马吉德,王文华……这些其实都是同一个人——陈平。

“陈平”原名王文华,为何最终却会改名换姓呢?为何他又有如此多化名呢?

原来,陈平参与马共活动时,为免情报落入政府人员手中,每转移一个地方,就更换一个名字,据说他曾拥有十多个化名。

在中学时期,陈平热衷于学运,其首个化名为“吴杰”,不过比较亲近的朋友与同学,都称呼他为“阿平”。

抗日战争爆发,陈平加入马共,学长杜龙山为他取名为“王平”,自此他以“王平”之名,代表马共到丹绒马林,建立霹雳州人民抗日军第4中队当党代表。

1945年,英军部署反攻马来亚,陈平以“陈金生”,前往邦咯岛接应英联军及136部队登陆。

陈平一生用过十多个化名。

他虽败犹荣,堪称马来华人的革命之火,坚持武装斗争41年

英联军惯称陈代表。

“陈代表”又如何变成“陈平”呢?这是马共总书记莱特,阴差阳错摆下的乌龙,莱特负责与英军谈判,他不知陈平姓名,只知英军称他为“陈代表”。

战争结束后,英方要求莱特,提供马共军委会名单,莱特欲举荐陈平,却又不晓得其姓名,因而深感困扰。

莱特的妻子江小燕,却与陈平有数面之缘,她知道陈平有个昵称为“阿平”。莱特灵机一动,遂将“陈代表”与“阿平”结合为一,从此“陈平”就诞生了。

陈平这个名字,是马共总书记莱特帮他改的。

陈平获悉榜上有名后,米已成炊,唯有接受此名字,只是内心深感不安,担心引起家人非议,其不明就里的母亲,确实对此不高兴,然而陈平也无奈,唯有将错就错。

此外,父亲也无法认同其改名:“他从小就叫文华,从来没有什么乳名,现在陈平这个名字怎样来,我也莫名其妙……”

广东陈平又变客家陈平

1948年,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英政府通缉“Chan Ping”,此广东话拼音,显然是源自“Chan代表”,随后又将其译名改为“Chin Peng”。

他虽败犹荣,堪称马来华人的革命之火,坚持武装斗争41年

虽然一生有无数姓名,不过最终还是“陈平”最出名。

无论是何原因,“Chin Peng”已成为陈平的官方译名,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即使英文名,也有几个版本,陈平自己莫名其妙。

1961年,陈平离开马泰边境,代表马共长驻中国,时任马共驻我国代表刘一帆,为他取名“洪韬”,意即“洪秀全的雄韬伟略”,不过一些马共驻中国代表,却尊称陈平为“陈总”,熟人则直称他为“老陈”。

每当出访中国以外的国家,陈平就选用马来化名,例如出访苏联时使用“马吉德”,亦曾使用“阿里”名。

1989年签署“合艾和平协议”,陈平弃用“Chin Peng”,改用“Chen Ping”,不过泰方认为,“Chin Peng”之名深入民间,耳熟能详,若换成“Chen Ping”反而易成误解,而陈平也顺应主家之意,以“Chin Peng”之名,代表马共签约。

他虽败犹荣,堪称马来华人的革命之火,坚持武装斗争41年

不过,马共文件早已将“Chen Ping”取代“Chin Peng”,只是马共马来领袖,口头上依然习惯称他为“Chin Peng”,但在文书处理及撰写回忆录,人们一律采用“Chen Ping”。

虽然一生有无数姓名,不过最终还是“陈平”最出名。

将“Chen Ping”取代“Chin Peng”,只是马共马来领袖,口头上依然习惯称他为“Chin Peng”,但在文书处理及撰写回忆录,人们一律采用“Chen Ping”。

虽然一生有无数姓名,不过最终还是“陈平”最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