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者治港任重道远

《大公网》2021-04-29 04:24:24   大公报
字号
分享

 

 

 

图:分析认为,香港新选举制度要得到长久的生命力,就需要採纳人才,增强港府治理能力。\中通社

 

自4月28日起,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选委界别分组面面观”节目,每日傍晚与不同界别分组的嘉宾对谈,探讨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订的《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的内容。香港特区选举制度的完善是劃时代的大事,有力地回应了当前政经困局:香港因国家认同问题催生出社会动乱危机,也因此无法採用内地控制疫情的成功经验,持续两年困於经济萧条。

 

选举制度的完善为爱国者治港带来的首要机遇,就是保障国家认同的政治底线。回望2003年以来,爱国者与管治团队不得不浪费大量精力,与反对派在国家认同的正反两端拉锯。战场其后蔓延到从立法会到舆论,再到社会和经济问题。爱国者与管治团队难以专注於政策实务考量,应对社会问题的政策力度不足,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只能放任自流,包括产业固化、房屋供应不足、贫富差距严重等。修例风波正是上述积弊的爆发,亦令香港不能效法内地控制疫情的成功经验。

产业固化抑制发展

选举制度的完善为爱国者治港提供第一重保障机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候选人资格审查委员会,断绝了“港独”或潜在势力进入管治架构的路。委员会审查并确认选委会委员候选人、行政长官候选人和立法会议员候选人的资格,消除反动政治势力进入管治架构,维持国家认同争执。这为爱国者与管治团队扫除了障碍,专注於香港发展的实务操作。

选举制度的重构也为爱国者治港带来另一个机遇,就是减少政府积极作为的政治阻力。选举委员会的职能有二:选出特首及推选40席立法会议员。特首候选人需不少於188名委员联合提名,每个界别参与提名的委员不少於15名,第五界别(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政协委员和有关全国性团体香港成员的代表界)藉此可以把关,贯彻爱国者治港。立法会议员合共有90席,分区直选议员只佔20席。此举正是吸收前车之鉴,避免“港独”或潜在势力再度萌生和瘫痪立法会,以意识形态之争偏离重要的经济及民生议题,消除港府施政的阻力。此外,维持功能团体议员佔30席,则可维持专业意见在立法会发挥作用,促进香港的善治。

然而,爱国者治港依然面对着严峻的挑战,核心任务就是短期内令香港恢复繁荣稳定,获得民众接纳。任何制度要得到长远的生命力,需要开局缓解甚至克服当下社会问题,取得相当一段时间的管治绩效,令社会大众认可接受。因此,爱国者治港需要以香港市民安居乐业为使命,推动香港获取良好的发展前景。若果香港社会秩序久久未能恢复稳定,经济持续低迷疲软,爱国者治港在民众心目中便缺乏说服力,难以持续立足。目前香港仍未彻底控制疫情,经济复甦尚未确定。根据政府统计处公布,失业率依然高企在6.8%,就业不足率维持在3.8%。面对短期困局,治港爱国者需要过人的政治手腕和经济治理能力,才能带领香港走出经济萧条的阴霾。

长远而言,香港要重获光明前途,稳定社会秩序是必要条件,整合周遭城市群持续吸引经济要素是充分条件。由2019年修例风波引发的社会衝突令内地遊客来港消费大减,佔GDP近七成的个人消费随之下滑;流入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因此几近减半,令2019年香港经济自雷曼危机以来首次负增长,足见稳定的社会秩序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再者,香港要得享繁荣,就要借助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的动力,加强自身全球城市的地位,在全球供应链中攀升,获取更高的经济价值。

爱国者治港要打破产业固化,令香港经济再腾飞,绝非易事。自上世纪90年代起,香港製造业迁移到珠三角地区,本土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金融、旅遊、贸易与物流、专业服务是其四大支柱。根据政府最新统计数据,四大产业在2000年佔香港经济比重49%,2019年还是佔56.4%。2009年港府曾提出文创、教育、医疗、环保、创科、检查认证“六项优势产业”作为增长的新动力,当年总共约佔香港经济7.5%,但到2019年依然是8.9%。撇开2018年中美贸易战、2019年修例风波和2020年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因素,香港在1997年至2017年期间,香港GDP年均增长率只有约3%,大幅落后新加坡。如此持久的产业固化、创新不足与增长乏力,反映香港产业故步自封,积弊已深。

贫富悬殊积弊已深

再者,香港社会动乱的根源是贫富悬殊,爱国者治港要克服同样面临重大挑战。香港贫富悬殊程度一直居高不下。根据政府统计,香港坚尼系数自2001年起居高不下,除税前及福利转移前的原住户坚尼系数在2006年为0.533,到2016年依然是0.539;经历港府再分配依然高企0.473。正当香港失业率高企时,花旗银行发表“香港千万富翁调查报告”,去年全港拥有千万元或以上资产的市民增至51.5万人,按年升逾2%。以21至79岁的受访对象计算,即每十二名香港人便有一名千万富翁,数字创历年新高。贫富悬殊积弊已深,背后反映深刻而稳定的社会结构。

房屋供应是贫富不均矛盾的焦点,爱国者治港必会面对艰难的博弈。3月1日,立法会秘书处在发表“自置居所对香港社会经济的影响”的研究报告,香港楼价升幅远超住户月入中位数,自置居所比率於2020年后期仅为51.2%,首次置业人士的平均年龄推迟至44岁。

香港经济增长缓慢意味着新兴发展机遇不多,极高的置业门槛令年轻人看不到希望。然而,增加房屋供应的基础条件是有适合发展的土地,港府在现有条件下也没有充沛的土地资源。爱国者治港要克服这些困难,难免与众多既得利益者进行博弈,形成政治共识,获取足够多的资源增加房屋供应,稳定香港社会秩序。这既需要治理香港的爱国者具备雷厉风行的魄力,更需要分辨轻重缓急的智慧,为之不易。

故此,香港选举制度的完善关键在於採纳人才,增强港府治理能力。选委会是推选特首的重要机制,其人选应能令特首兼顾社会各界的需要,立足国家订立施政理念及政策规劃。立法会是港府公共财政的关隘,其议员工作是问政与审批执行政策所需的预算,立足点不应止步於香港,更应充分考虑国家政策,放眼全球。故此,立法会三种选录机制分别发挥不同功能:(1)选委会选举的作用在於确保政策与特首施政理念一致,加强港府与国家各级政府的政策协调,跟进全球供应链与科技发展的变动和机遇;(2)分区直接选举旨在获取本地民意和需要;(3)功能团体选举旨在获取本地产业的专业意见与利益考量。选委会成员人选的能力应以上述功能来衡量。

来年香港管治团队经选举而诞生后,任务在於发挥制度优势,为往后香港与国家共同的繁荣稳定奠基。特首在选委会的辅助下,经审议的政策需具备施政的连贯性,充分考量社会矛盾;而且港府与国家协调能力,以及捕捉国际机遇的敏锐性需大幅提升,以便应对剧烈变化的地缘政治和科技发展。在立法会的支持下,港府可积极运用支出和税收作为财政手段,增加房屋供应及社会福利政策,促进社会平等;港府可採取灵活的产业政策,借助广东省产业升级的需求及自身优势,加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并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藉此,香港获取更高经济价值和更多发展机遇,并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总括而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香港选举制度的完善为爱国者治港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机遇是国家认同的政治底线得以保障,减少爱国者治港的政治阻力;挑战在於想摆脱经济萧条的短期困难,长期困难在於产业的故步自封。克服贫富悬殊是社会稳定的难点,房屋供应不足是个中焦点。香港新选举制度要得到长久的生命力,就需要採纳人才,增强港府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