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了什么/罗汉洲

 

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民主行动党倪可敏指出,近日有国民型华文中学“无缘无故”被改称为国民中学。

但如果懂得1996年教育法令,就知道国民型华文中学被称为国民中学并非无缘无故的事。

原来1996年教育法令撤销了Sekolah  Menengah  Jenis Kebangsaan(国民型中学SMJK)这个名称,所有政府与政府资助中学统称为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

但政府也没有禁止原国民型中学自称为国民型中学(SMJK),只是在教育法令中,它们是国民中学(SMK),SMJK已不存在。

当时,国民型中学董事会和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都吁请马华为国民型中学在教育法令中保持Sekolah  Menengah  Jenis Kebangsaan的名称,但是没有下闻。

华文中学“不见”大半

到了2017年,张盛闻以副教长身分发出公函宣称,国民型中学国文名称为SMJK,惟1996年教育法令纹风未动。所以倪可敏不妨去问张盛闻,为什么他的公函不算数?

根据董总资料,全国华文中学在改制前共有132所,如今只剩下60所(独中),“不见了”大半。

实际上,华人在独立后失去的不止大半的华文中学,且就在下记忆所及回顾一二。

独立前及独立后初期,电台除了华语新闻,还有粤语、客家话、福建及榕琼语新闻及土产行情报告,如橡胶的一号烟花、二号烟花行情依然盘萦我耳边,我忘了方言新闻在哪个时期被撤消。

那时电台也有华粵语球类比赛现场直播,黄兆勳先生(曾任《中国报》体育记者、总编辑)的足球比赛现场直播讲得活灵活现,直让听众有如置身现场,他播报了好几年的默迪卡杯足球决赛;另一位华语直播员的羽球赛播报同样精彩万分,在某届汤杯决赛,他几次用“吊儿郎当”来形容那名来自槟城的球员,但大概在七十年代初,这些华、粤语直播又“不见了”。

直到独立初期,华人经营的罗里、巴士车身上都有斗大华文字,如刘扁(运输公司)、刘蝶建筑、尤人俊建筑、康元饼干、黄重吉饼干、冯强(鞋厂)、岑业良(鞋厂)、南益(橡胶)、雪兰莪巴士、连成巴士、东方巴士等华文招牌满街走,马来亚银行、兴业银行等等华文招牌触目皆是,华人商店的客货车也同样写着大大的华文招牌。

抚今追昔不堪回首

其时,洋人公司也挂华文招牌,如利华兄弟、森那美、柯罗菲种植、罗敏申百货、肯德基、麦当劳等的招牌都有华文字,典型麦当劳招牌中间是英文,两旁各有3个大大“麦当劳”华文字,印度人开的啇店招牌是华英文并用。

从殖民地时代到70年代初,华英文是应用最广泛的文字,独立后,华文无缘列为国家语文,但宪法确保华文可作商业用途。

惟俱往矣,以上所说的种种景象都在马华身为联盟/国阵第二大伙伴党期间“不见了”,有宪法保障又如何?

抚今追昔,不堪回首,是谁造成的?总不会是业者自动放弃吧。

马华可能认为不值得为这些“小事”与伙伴争论,但不见了大半华文中学可是大事,马华对国民型中学的种种承诺又落空也是大事,为何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