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中国大战略:统筹两个大局与天时地利人和

2014-01-02 10:00:24   来源:人民论坛

核心提示:那么,如何理解中国大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如何评价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指导意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国内” 与“国际” 有什么内在关系?中国国家领导人如何体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全球视野与长远眼光?

什么是战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 “战略问题就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 什么是全局? “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 都是战争的全局。”[1]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战略,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更需要大战略。

那么,如何理解中国大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如何评价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指导意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国内” 与“国际” 有什么内在关系?中国国家领导人如何体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全球野与长远眼光?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了长远的思考和全局的筹谋是决胜的关键,而这也就是战略思维的核心要义。所谓战略地思考问题, 则是要求我们立足于全局与长远,判断当前的总体形势,从整体性、普遍性、规律性的角度来提出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确定战略目标与战略方向,并通过适当地战略布局与步骤拿出解决问题的战略策略与战略措施。中国大战略的核心思想在于如何利用“天时” 与“地利”,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进行战略谋划,实现“人和”。中国大战略就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对外与内部相结合的顶层的、长远的战略构想与战略设计。国内战略就是国家发展的内部战略,也称为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国际战略就是国家发展的对外战略,也称为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中国大战略是在一定发展背景和发展阶段下,对国内国际发展环境的一种战略定位,对未来发展目标的一种战略选择,使发展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中国大战略强调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顺应时代潮流。

一、统筹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

进入21世纪,特别是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为重要标志, 是中国进入全面对外开放时代,全面融入世界时代。因此,中央在战略上考虑国家长远发展目标,在决策重大问题时,都是基于和利用“两个大局”,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充分利用战略机遇,积极创造战略机遇。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 “纵观全局, 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3]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确充分利用了战略机遇期,又创造了战略机遇期, 也超过了中国政府的预期。过去十年,中国不仅保持了持续高速经济增长, 而且在利用经济全球化方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实现了对美国等迅速的追赶,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六位,先后超过了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上升为世界第二位。按汇法(现价) 计算的GDP,美国与中国的相对差距由2000年的8.25 倍缩小至2012年的1.90倍; 按购买力评价法(现价) 计算的GDP,美国与中国的相对差距由2000年的3.3倍缩小至2012年的1.33倍。2000年中国还是世界第四大工业国,美国与中国工业增加值的相对差距2000年为4.66倍,到2011年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第一大工业国。2000年中国还是世界第八大货物进出口国,2012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进出口国。

战略决策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

这充分验证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准确判断,也充分验证了党的十七大报告统筹“两个大局” 的战略谋划。我们称之为富有深谋远虑的“中国大战略”。

我们先后研究了2030中国和2020中国,对世界大势做出了如下判断[4][5]: 全球经济黄金增长期, 南方国家迅速崛起并主导世界经济增长;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期,农业比重持续下降,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显著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经济一体化深入期,南方国家进出口贸易比重居主导地位;全球迎来新的科技革命和更加激烈的创新竞争;全球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城市化加速时期;全球绿色革命与绿色能源;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 前两个世纪的“大趋异” 时代, 转向“大趋同” 时代。此外,世界还存在着众多可预期不可预期的重大挑战与危机。我们仍然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机遇大于挑战,我们更有能力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其中,美国输出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大地加快了中国追赶美国的步伐。

我们也对中国大势做了如下判断: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贸易体。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全面追赶并超过美国的十年。我们估计到2020 年,按汇率法(现价) 计算的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1.04倍; 按购买力平价法(现价) 计算的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134倍。[6]从而打破了美国自1891年到2020年130年世界第一的霸主地位。中国将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进入世界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行列,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760,到2020年除西藏一地还属于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外, 全国各地区95.6%的人口, HDI指数均在0.70以上, 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阶段,其中,还有4.4%的人口,HDI指数达到0.80以上,率先进入极高人类发展水平阶段。这意味着中国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此,我们做出的基本判断是: 到20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我国来说仍是一个大有希望、大有作为和大有贡献的战略机遇期。[8]所谓“大有希望”, 就是中国十几亿人口全面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或极高人类发展水平是大有希望的;所谓“大有贡献”,当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会为世界人类发展做出最大贡献,使世界上高人类发展组的总人口数翻一番。

二、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战略意义

对中国而言, 统筹“两个大局” 这一大战略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充分利用“天时” 与“地利”,实现“人和”。

2007年, 我在《2020中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书的封面上写了四句话: 抓住天时, 利用地利,实现人和,开创未来。我认为这就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大战略。

所谓“天时”,一是指经济全球化;二是中国有可能创造和获得至少40年的国际和平环境(1978-2020); 三是全球性的知识革命。所谓“地利”,一是指东亚和亚洲地区集体性的高速增长和迅速崛起; 二是指中国成为东亚和亚洲地区最大的贸易体; 三是我们创造了历史上少有的良好的周边环境。所谓“人和”, 一是指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 二是指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三是指对外“和平发展”, 构建“和谐亚洲”、“和谐世界”, 创造更大的“天时”、“地利”。[9]

现在看来,中国的“天时”、“地利” 不仅没有消失,而且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二大经济体, 越来越有利, 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来自国际方面的挑战和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可谓“树大招风”,在某些方面处理欠妥或不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统筹“两个大局” 实质就是充分利用“天时”、“地利” 加上“人和”。这是孟子大智慧的当代化、国际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无论是中国的治国思想,还是参与全球治理, 我们都可以“古为今用”, 从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中吸收精华、吸取营养,这一思想不止是一代人的思想,是几代人的思想,真正成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大战略”。

三、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大变化

首先,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国, 正在兴建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群、城市居民住宅、国家高速公路网、国家快速铁路网、国家智能电网及长距离输电大通道等。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国之一,按主要消费品数量看,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国,按汇率法计算的消费额看,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国家。中国与美国一样, 具有巨国规模效应的明显优势, 形象地讲“东方不亮, 西方亮”, “黑了南方, 有北方”, 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有巨大的扩大内需优势, 也是我们抵御外部危机或外部冲击最大的有力条件。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对此,我们对G20集团用5个宏观经济指标做了事后评估,中国的表现是最好也最突出。从历史比较看,外部冲击强于上一次亚洲金融危机,但是应对及时、措施得力, 特别是“四万亿元” 的一揽子刺激内需方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撬动了2009-2010年两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万亿元的杠杆效应,在城镇直接创造了2272万新增就业岗位,政策效果也好于上一次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特别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学会了如何在外部冲击和外部危机条件下统筹“两个大局”。

其次,中国充分利用了国际各类资源,积极开拓了国际各种市场, 极大地扩展了中国发展的资源基础、市场规模、经济规模、甚至就业规模。例如, 2011年,中国初级产品净进口额就达5038亿美元, 相当于GDP比重的6.9%,相当于中国自然资本价值增加了6.9%的GDP,而在1995年之前,中国属于自然资本净输出。又如, 对外贸易方面,201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在3.6万亿美元,相当于23.64万亿人民币元,相当于GDP比重的一半(为50.0%),涉及的各类就业人口就达一亿人左右。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的成功典范,是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赢家。中国越发展越需要世界; 反过来世界越发展越需要中国。

再有,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已经占世界总量比重的十分之一以上,2012年中国GDP(按现价汇率计算) 和货物出口额分别为世界总量比重的11.52% 和11.01% (见表1)。从对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贡献率来看, 已经超过美国, 成为头号“发动机”。“中国贡献” 是世界之福。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仅仍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还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第三大发言权国家,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第二位上升至第一位,不久中国在这两大经济组织中的发言权还会更大,从而打破了西方国家垄断全球经济治理的基本格局, “中国话语” 是发展中国家的强大声音。

表1略

计算数据来源:2001-2011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 2012年数据来自CIA信息库。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增长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难以预期的影响,对世界及各国产生“中国影响”、“中国冲击”。十年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美国打个喷嚏, 世界会感冒。无论是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 还是2008年雷曼兄弟银行破产,都是非常典型的“美国影响”、“美国冲击”,并殃及世界。现在他们认为,中国打个喷嚏,世界在感冒。这也是我们没有想象到的,也是没有预见到的“中国影响”、“中国冲击”。中国国内政策也会产生出所谓“全球化关联性”、“全球外溢性”,对我们来说是有利的政策, 可能对我们的贸易伙伴就是不利的政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提供的资料表明, 中国如今已是78个国家的最大或第二大贸易伙伴国, 这些国家在全球GDP中的占比高达55%。而在十几年前的2000年, 只有13个国家和全球GDP比重的15%。从中国的22 个周边经济体来看,2000年中国是其第一大、第二大、第三大贸易伙伴,仅为16个,2011年则为全部22个,其中有13个是第一大贸易伙伴,有4个是第二大贸易伙伴,有5个是第三大贸易伙伴(见表2)。

表2 略

计算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

我们很难想象十年后又会是什么样?中国的“全球外溢性”,是正外溢性大于负外溢性呢,还是相反? 与世界迅速融为一体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推动力, 但这也意味着经济迅猛增长后的减速将对其他地区造成深远影响。因此, 在我们考虑国内经济政策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到它的“全球外溢性”。这就是为什么国际社会,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20 集团、世界贸易组织等,一方面不断预测中国经济走势,不断评估中国经济政策的国际影响,另一方面主动与中国政府合作,希望中国发挥越来越大的正面作用,减少负面作用。中国也成为这些国际性组织会议或平台的重要成员,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全球宏观经济稳定、解决贸易不平衡、建立公平合理国际经济体系发挥了越来越的作用。

四、统筹两个大局的全球视野与长远眼光

首先,中央领导集体主动带头“走出去”,无论是十六届还是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9人出国访问、参加国际会议,总人次达到200多次,出访国家超过100多个国家,是世界上G20国家领导人对外出访人次最多,访问国家最多,参加国际会议最多的国家。

在美国是总统(个人) 制, 只有一个总统和一个副总统,才能代表国家出访或参加国际会议,他们又要充当世界领导,又很少到过世界各国,特别是那些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的国家。而在中国,是九位中央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领导集体共同出访、频繁出访,他们出访的总次数远远超过美国总统、副总统的次数, 对世界各国的了解,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了解都是直接感受、第一手材料,这也显示了在全球事务上和处理对外关系上中国的“集体总统制” 明显的优越于美国的总统(个人) 制。

其次,中国领导人利用对外出访、参加国际组织等宣示“中国主张”、“中国立场”,例如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的确不同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主张和立场,既体现了中国“和合” 的宏大思想, 又顺应了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表达了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理念,还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共和平、共命运、共发展的世界观。我称之为中国向全世界提供的“全球公益性产品”,充分反映了“战争是祸、和平是福” 的中国主张。因为和平世界、和谐世界、和合世界,是保证和促进全世界70亿人民福祉和利益的基本条件, 没有这些全球公益性产品,所有国家、地区和人民的福祉和利益都将受损, 例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中东巨变之后人民的灾难。再有,是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最不发达的国家, “先予之,后取之”, “多予之,少取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对外援助,从援助资金的角度来看,有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从援助方式来看,有成套项目、一般物资、技术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援外医疗队、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援外志愿者和债务减免。[10]中国还对四十几个最不发达的国家免除进口关税,零关税覆盖率超过90%以上的商品,这直接刺激了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各类出口,间接刺激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就业创造、税收贡献。中国政府还积极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特别是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直接设厂、直接销售,甚至直接建立研发中心。上述做法,都是与中央政治局常委出访统筹安排,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五、小结: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

2013年1月, 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 我们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不断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和平发展带来的利益,不断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① 中国大战略反映了中国核心国家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是大胆的、极富远见的战略构想。中国与世界已成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中国对外开放的外部环境越来越有利,融入世界经济的规模与空间越来越多,利用世界各类要素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在国际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影响力越来越显著,使现代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获得了极其难得的“天时” 和“地利”, 与中国改革的“人和” 相得益彰,互为因果。

中国是世界上大战略能力最强大的国家。中国大战略的最突出特点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结合国内国际两个大战略。美国大战略的重点在于全球战略, 由于国内政治上的相互否决,并没有形成强大的国内战略能力,谈不上统筹两个大局。中国的对外战略是“王道”,美国是霸道;中国是以和为贵、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美国是信奉“大棒” 政策,强加于人,我赢你输。中国是“得道多助”,美国是“失道寡助”。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② 统筹两个大局的大战略就是对内实现“天下大治” 的目标,促进经济繁荣和发展,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外实现“天下太平” 的目标,促进世界和平,世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中国发展已经同整个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联系在一起,中国的成功就是世界的成功, “中国梦” 的实现需要充分把握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全球科技进步的战略机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抓住天时,利用地利,实现人和,开创未来,不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A].毛泽东选集(第1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5

[2]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2年11月8日.

[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年10月15日.

[4] [6] 胡鞍钢, 鄢一龙, 魏星.2030中国: 迈向共同富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 [7] [8] 胡鞍钢.2020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9] 胡鞍钢.2020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05.

[1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Z].2011年4月21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海疆在线无关。

欢迎转载海疆在线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海疆在线:http://www.haijiang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