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世厅 | 纳卡战争的真正胜利者

撰写:      来源:多维新闻     2020-11-23 10:06:02

图为1990年,参与纳卡维和行动的苏联部队。亚阿两国围绕纳卡地区的争端自1988年浮出水面,但在苏联解体之前尚能维持在可控范围之内。虽然地缘环境也大为不同,但当前俄罗斯的维和行动仍然依稀可见当年苏联的影子。(Getty Images)

图为1990年,参与纳卡维和行动的苏联部队。亚阿两国围绕纳卡地区的争端自1988年浮出水面,但在苏联解体之前尚能维持在可控范围之内。虽然地缘环境也大为不同,但当前俄罗斯的维和行动仍然依稀可见当年苏联的影子。(Getty Images)

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Ilham Aliyev)11月22日会见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停火协议的斡旋人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Sergei Shoigu),讨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Nagorno-Karabakh,简称纳卡)局势。会见中,阿利耶夫对俄罗斯为维护纳卡地区和平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欢迎。

此前11月10日,自1994年以来规模最大、烈度最强的纳卡冲突戛然而止。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经历一个多月的殊死较量后,最终接受了俄罗斯主导的停火协议。不同于此前10月10日、10月17日、10月26日交战双方三度达成停火协议三度撕毁协议,此次俄罗斯派出维和部队进驻纳卡,强力维稳的意思相当明确。

即便亚美尼亚需从自1994年占领的阿塞拜疆七块领土上撤军,整个国家处于战败的阴影之中,阿塞拜疆举国欢呼胜利,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俄罗斯才是最终的控局者。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的胜负只是暂时的,局面能否改变仅在俄罗斯的一念之间。

俄罗斯维和部队的首轮驻扎周期为五年,此后只要亚阿两国未提出异议,驻扎周期将自动顺延。可以预测,相当长时间内,无论是亚美尼亚还是阿塞拜疆都没有勇气对俄罗斯军队下逐客令,除非俄罗斯自动撤离。

俄罗斯事后一句“土耳其维和部队不会进驻纳卡”,一锤定音,打退了其他任何一方对俄罗斯势力范围的试探。

2020年11月1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就纳卡战争难民安置问题与国防部长绍伊古(Sergei Shoigu)举行视频会议。(Getty Images)

2020年11月1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就纳卡战争难民安置问题与国防部长绍伊古(Sergei Shoigu)举行视频会议。(Getty Images)

阻绝冲突国际化的可能

撼动莫斯科决意在此时出兵的关键,实是纳卡冲突的国际化。

1994年停战后,纳卡即便再有冲突,也不曾如1991年的战事般牵引国际势力;而此次双方交火不过数日,土耳其便高调声援,虽未如1991年时派兵介入,却向阿塞拜疆提供军火,并在国际上屡以阿塞拜疆的庇护者自居。

究其背景,埃尔多安(Recep Erdogan)之所以如此冒进,一是因疫情重创土国经济,需藉外部事务转移民怨,故在高加索冲突后,他又高调对法国恐袭、维也纳恐袭事件发表意见,不仅与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唇枪舌战,更煽动中东抵制法货潮;二是土耳其本无意介入高加索,但眼见战事不停,便也起了逐鹿之意,欲将阿塞拜疆作为地缘跳板,正如奥斯曼土耳其也曾于俄国十月革命后,支援阿塞拜疆一般。

除此之外,美国同样跃跃欲试。自9月冲突爆发起,特朗普(Donald Trump)、拜登(Joe Biden)、蓬佩奥(Mike Pompeo)、奥布莱恩(Robert C. O’Brien)皆曾释出调停意愿,虽说此举多为选举拉票之故,但就外交结构观之,美国角色与俄罗斯相像,同冲突当事两国皆有交好,甚至主导10月26日签订的第三次停火协议,长此以往恐成纳卡议题另一竞争者。综合上述脉络,美土之举即便无改高加索局势,却已挑动俄罗斯的敏感神经。

亚美尼亚从2008年以来接连发生六次大规模民变,最近上台的帕希尼扬(Nikol Pashinyan)政府是反对派出身,藉助2018年的“亚美尼亚天鹅绒革命”上台。在此期间,“纳卡共和国”甚至摇身一变,从高加索角落里的分裂地区,转而成为一个有美、德、法等国驻外办事处的“天主教国家”。帕希尼扬政府虽然稳定了亚美尼亚与俄罗斯在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亚欧经济联盟、联合防空系统等俄罗斯主导机制上的一致性,但同时仍然与西方阵营主导的欧盟(EU)和北约等机制保持暧昧不清的关系,这种摇摆不定的立场让俄罗斯颇为不悦。

阿塞拜疆的暧昧态度同样令俄罗斯不安。在南高加索三国中,格鲁吉亚已因2003年的颜色革命倒向欧洲,更因2008年的格俄战争与俄断交,俄罗斯若再不牢握与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的系带,恐令地缘缺角不断扩大。而阿塞拜疆自1994年停火以来,便屡因纳卡问题心生不满,认为俄罗斯过度偏袒亚美尼亚,为此俄方不得不多加安抚。此次阿塞拜疆不仅大力靠向土耳其,更接下美国递出的橄榄枝,无疑会加剧俄罗斯的拉拢力道。

苏联解体至今,俄罗斯即便难回过往巅峰,也已逐步走出经济泥淖,不再是沉默挨打的平阳虎。俄罗斯的关键决断,既用纳卡归属安抚了阿塞拜疆,也藉维和保障栓牢亚美尼亚,更以陈兵之举阻绝土耳其等外部野心。这头甦醒的北方巨熊,终又重回高加索之巅。

强力手段的全球意义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俄罗斯在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非常注重维护同土耳其的关系。普京(Vladimir Putin)数次通话埃尔多安讨论纳卡、叙利亚、东地中海局势。除了不能出兵染指纳卡这一里子,俄罗斯给了埃尔多安想要的一切面子。土耳其获得维和观察员资格,拿到了在地区事务上的入场券。

土耳其在冲突中全民力挺阿塞拜疆,图为2020年10月21日,阿塞拜疆和土耳其的国旗以及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和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的巨幅肖像画并排悬挂在安卡拉Kecioren大区的市长大楼内。(Getty Images)

土耳其在冲突中全民力挺阿塞拜疆,图为2020年10月21日,阿塞拜疆和土耳其的国旗以及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和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的巨幅肖像画并排悬挂在安卡拉Kecioren大区的市长大楼内。(Getty Images)

疫情之下经济不景气的国家领导人正寄希望于战争来转移注意力。在叙利亚战事进入尾声的情况下,纳卡冲突成为埃尔多安祭出的民粹主义招牌。通过阿塞拜疆一侧的大胜利,埃尔多安保住了颜面。

俄罗斯和土耳其的联手合作关系是近年来中东地缘政治的一大变动。土耳其成为北约成员国中和俄罗斯关系最为密切的一员。未来拜登上台后,美国的新政策会否施压土耳其收窄向俄罗斯靠拢的空间并不好说。但是通过纳卡局变,普京抛出一部分甜头给土耳其的做法巩固了两国的关系。这对于俄罗斯维持中东地缘战略稳定是有利的。毕竟,从高加索向南便是中东。

环顾当今世界,出兵并不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做到的。美国自奥巴马(Barack Obama)时代就开始了战略收缩,从阿富汗、伊拉克撤军是大势所趋。中国对于动武慎之又慎,非常担忧会偏离和平崛起的路线。而从出兵车臣到出兵南奥塞梯,从大军开赴叙利亚到维和部队出兵纳卡,俄罗斯一路走来均选择用强力维护国家利益,将军事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在10月22日的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第十七届年会视频发言中,普京认为目前的(疫情)情况可能成为世界进程转折的起点,人们正处在所有领域都将发生巨变的边缘。事实上,无论未来如何变动,没有人会怀疑俄罗斯在关键时刻动用军事力量的决心。这对于俄罗斯持续下降的综合国力有莫大的弥补作用,是俄罗斯依然能称之为大国的关键支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军事手腕于俄罗斯而言既有实际作用,又有难以替代的震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