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念:中国东盟抗疫中蹚出合作新路

第23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等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于本月12日至15日举行。作为周边外交的重要一环,中国一直致力于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暴发后,美欧对华经贸合作下降,东盟的地位更加凸显。今年上半年东盟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是继去年下半年东盟取代美国上升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之后的又一次提升。未来,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及升级《议定书》的进一步落实,中国—东盟贸易往来将更加紧密。

不仅贸易额在疫情中逆势增长,中国-东盟双向投资也呈现上升趋势。今年1-9月,中国对东盟全行业直接投资额为107.2亿美元,同比增长76.6%;东盟对华实际投资额为54.7亿美元,同比增长6.6%。随着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二期10亿美元募资的启动,以及中企积极参与东盟国家疫后经济恢复,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势头。

中国—东盟贸易投资双线飘红既反映出双方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也与双方在疫情期间相向而行、携手合作密切相关。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与东盟通过视频会议讨论增进经贸合作、共同战胜疫情。一方面,中国与东盟加强疫情联防联控,坚决遏制疫情快速蔓延态势,减轻疫情对经济恢复的干扰;另一方面,中国加快复工复产步伐,及时调整货物通关政策,商讨开通疫情期间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人员往来“便捷通道”和货物“绿色通道”。

由于疫情防控措施得当、金融和政策支持到位,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在经历短暂波动之后一路上升。特别是正在共同推进的“一带一路”项目总体运行平稳,没有因疫情大范围延期。应该说,在双方的努力下,中国与东盟蹚出了一条在疫情困境中实现经贸合作增长的新路子。

当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全球市场需求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又想通过打“债务牌”、“生态牌”和“南海牌”扰乱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因此,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既要巩固已有成果,也要努力寻求新的增长点,同时还要妥善解决双方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减轻外部干扰造成的影响。

一是在疫情的冲击下,东盟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增速下滑、市场需求减少的发展困境。中企应充分了解东盟国家的实际情况和接纳度,精准对接东盟国家的有效需求。

同时,中方也要充分认识到疫情催生的新需求,尤其是电子商务、智慧城市、大数据和5G等数字经济以及公共卫生合作,培育新的合作增长点。中方可以通过有效对接《东盟2025数字发展规划》、举行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论坛、鼓励中企在东盟投资建设数字产业园等方式促进中国和东盟在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领域合作,打造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新增长极。中方还可在双方携手抗疫的基础上推动构建区域性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机制,并以此为契机实施“健康丝绸之路”倡议。

二是进一步夯实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基础,双方还要妥善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正常跨境贸易受干扰等。应继续鼓励国内企业投资向东盟国家民生领域倾斜,同时在投资模式上多做创新,尽量做到投资“本地化”和“多样化”,同时继续履行社会责任,让投资切实发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是中国和东盟应继续坚持通过对话协商有效管控海上危机,妥善解决相关分歧,共同排除外部干扰,一心一意控疫情、促发展。疫情发生以来,美国通过炒作南海问题拉拢东盟国家反华。但东盟国家不为所动,牢牢抓住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主线。这其中,携手抗疫和经贸合作发挥了淡化争议、稳定关系的“缓冲器”作用。未来,中国和东盟应加速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程,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稳步开展海上务实合作,为中国—东盟展开更大更深的经贸合作营造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作者是中国南海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