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力:从东南亚看中日影响力

观察者网     2020-04-10

2019冠状病毒疫情当前,全球乱了阵脚。各国的应对优劣各异,中国虽重灾在前,却也率先走过上半场。欧美等国眼前正被冠病整得死去活来。亚细安各国也惶惶面对充满荆棘的前路。

疫情虽毒,终有过去的一天,届时将是全球迎来在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大洗牌的局面。满目疮痍的经济如何起死回生,将是一大课题。

经济上作为亚洲老大与老二的中国与日本,在疫情暴发之前的多年以来,就已经把具高度发展潜能的亚细安视为重要伙伴。如果眼前的疫情是中日(也包括全球)的共同敌人,则亚细安是中日的共同朋友。对于亚细安来说,与中日维持良好稳定的关系,也符合其发展需求。

二战以来,中国与日本分别与亚细安在政经方面一路走来的关系,差别是不小的。

先从日本谈起。不得不提起1972年影响世界格局的大事件:美国总统尼逊访问中国。当年为了拉拢中国对抗苏联,而毅然把政经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放开,决定与中国修好。这有点像三国时代诸葛亮的“东联孙吴,北抗曹魏”的意味。日本作为美国的盟友,也追随其做法,首相田中角荣也在同年访问了中国,并取得了其外交上的一大亮点。

然而,当日本想在外交上乘胜追击,田中首相于1974年历访亚细安五国(当时的亚细安只有五个成员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与印度尼西亚)时,情况却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到处碰到的是反日事件。在雅加达,反日示威甚至迫使当局不得不出动直升机,将田中首相从总统府内解救出来。

这一轮访问令日本大吃一惊,深加反省后,认为是二战后日本对东南亚在战争赔偿名义下的“丢钱政策”失效了,其一是日本虽然把国内的工业转向东南亚,但不少是污染环境的工业,是趁机输出污染;其二是来自日本的金钱资助,经手不干净的独裁政客,最终没有惠及一般民众。这些民怨又发酵自战争的旧恨。因此总结而论,当时的日本对东南亚从战后算起的第一段30多年的外交是失败的。

痛定思痛,日本反省的结果,可以总结于1977年首相福田赳夫于马尼拉所发表的“福田宣言”。简要而言,其一是日本誓言不再做军事大国,而是与亚细安各国维持平等、对等的关系。其二是除了政经,诚心地加强文化与民间的交流。如此对症下药,一改既往,并战战兢兢,低调谦虚地经过了40多年的经营,带去亚细安的具正面附加价值的投资设厂,培训当地的人才,加上日本产品的优异性能,以及在软文化上的强项颇能得人心,才改变了先前的不利局面。

亚细安也在逐渐接受、积极配合之下取得发展成果。同时,亚细安在增加至现今的十国的情况下,与日本建立起稳固互信的伙伴关系,故而日本与东南亚至今40多年的第二段外交可说是成功的。

至于中国,相较于日本,对亚细安的关系发展起步较晚,原因在于战后初期国内面对建国的种种难题,直至1970年代的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一跃成为亚洲老大,世界老二。借其发展的势头,也雄心勃勃地着眼于显示泱泱大国的风范。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韬光养晦”,到近期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充分显示中国领导高层一脉相承,极度精明。

顶层设计是一回事,通过各层次的执行,要落实并不那么简单,尤其是当它倾向于通过经济实力这一硬件加以推动,而缺少人文等软实力附和的情况下的冒进。对于中国的经济资助,亚细安表面是欢迎的,内部却产生反弹的情况时有所闻;也有“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建项目碰上瓶颈的事件发生。

根据2019年6月美国经济研究公司惠誉解决方案(Fitch Solutions)的调查,日本在东南亚承包的基础建设工程远远超越中国,是中国承包工程价值的1.5倍。这显示了日本在东南亚的低调谦虚,硬(件)软(件)兼具的手法,深具“国际情商”;中国是可以借鉴的。

当年日本发动的对中国与东南亚的二战,罪魁祸首是其“军国主义”思想。如今的中国,恰恰要避免的,就是被看成“金国主义”作风。

当然,中国的国际外交手腕是日趋成熟,也懂得及时调整。我们从外部观察中国,除了经济实力,中国在科技、社交媒体、军事等这一切的高速发展与改进,都不是静止的,必须以动态观之。换句话说,它应该是越来越好才对。

再者,眼前的冠病疫情,折射出中国体制下的惊人动员能力,以及它对不少面对疫情困局而求救的国家所施予的慷慨相助,在在道出它追求更大格局、更高层次的决心。

中日之间,应当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共同与作为第三方的东南亚加强合作,落实2018年5月中国总理李克强事隔七年访日的破冰之旅,以及同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回访北京时,双方签署的日中第三国合作协约项目之中,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强化与东南亚挂钩的项目。如此一来,这个合作,不是双赢,而是“三赢”了。

总而言之,疫情过后的崭新局面,对中国来说将会是加分的。东南亚也期待中国以更柔软的身段,一方面吸取日本的长处与经验,共同为开发东南亚的许多发展潜能而真诚合作;另一方面也对东南亚展现更大的诚意,成为“得道者多助”的典范。